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民族文化关照下的《毛毛王历险记》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海 热度: 15875
周建清 霍小宁

  “民族文化”在今天多元社会的语境下,已经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常用词汇。如果说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李国炎等编著:《新编汉语词典》第1481页,湖南出版社1995版)的话,那么,民族文化则是人们对一定时期一定群体的生活进行总体认识和总体概括的结果。若将“民族文化”置于中华民族背景下考量,我们一般把它理解为在过往的历史中形成的具有明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很多文艺作品的营养来源,也是一个作品的价值走向甚至是其底蕴深度的重要参考,因此,在民族文化关照下进行创作便成了众多文艺作品的自觉追求。近日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映的动画连续剧《毛毛王历险记》就体现了这一追求。

  一、 以民族文学为契机

  《毛毛王历险记》借用了《西游记》的壳与灵魂,它围绕“金箍棒”和“《西游记》手稿”而展开故事:在遥远的海中央有一个神秘的小岛—— 毛毛岛,这是毛族居住的地方。谣传,“金箍棒”和“《西游记》手稿”这两件稀有珍宝就在这里,得到它们就意味着得到了力量。一天,力大王派遣其手下五行大王抓走了毛后在内的年轻毛族成员作为人质威胁毛族交出宝贝。为了营救同伴及拯救自己的种族,勇敢的毛毛王带着毛爷送的一套“变装卡片”并在结识少年科学家朱朱以及力大无穷的小女孩桃淘之后正式踏上了旅程。经过一次又一次历险,他们终于完成了使命。在这里,《毛毛王历险记》通过新的视角去重新表现后西游时代的神奇世界,是对《西游记》的一次延展,也是对《西游记》的一次创新。

  事实上,很多文艺作品特别是动画作品都愿意借用《西游记》来延伸自己的想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已经成型的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为创作者搭建了一个较高的平台。比如其神变、分身、幻化(化人、化物、化境)、魔法、异变(地动、地裂、大火等)、离魂、梦游、入冥(地狱)、升天、游历它界(龙宫、大海等)等等都能直接冲击观众的定向期待,带来巨大的想象力冲击,让观众在赏心悦目之间享受视听盛宴。如果能在这个平台上向前拓延一步,就会又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奇幻世界。另一个方面是,《西游记》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当它有了观众群的保障,有了想象力发挥的空间,便有了很好的改编基础。而《毛毛王历险记》在此基础之上又进了一步。我们知道,《西游记》屹立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列,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而《毛毛王历险记》在借用了《西游记》的外壳的同时也触及并传递了《西游记》的内涵和灵魂。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西游记》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并涵盖了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而《毛毛王历险记》则以动画片的方式通过对这种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书写,承递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 以华夏文明为支撑

  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尚书?周书?武成》有“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之说。在《左传?定公十年》里曾这样阐释“华夏”的意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也就是说,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这是古人对华夏文明最原初也是最直接的理解,正是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才演化形成了它独特的道德礼仪特征以及推崇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核心,并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审美定势,成为中国文艺作品主题表达方向。事实上,《毛毛王历险记》中对机智、勇敢、善良等特质的正面展现正是对华夏文明仁、义、礼、智、信精神内涵的直接传递。《毛毛王历险记》展现了毛毛王一行充满童趣的冒险,正是凭着机智、勇敢和善良,他们才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出其不意地获得了胜利。

  华夏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当时中国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社会提供了优越的基础,于是反映农业社会利益的儒教文化便应运而生。这种儒教文化主张人们固着在自己的土地上,没有到远方开拓的传统,只要没有异族的入侵,决无向外面另求福地的意向。用明太祖朱元璋的话来说是“四方诸夷,皆阻山隔水,僻在一隅”,皇帝的观点,反映了华夏文明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心态——一种内向型社会心态,这也正是《毛毛王历险记》中人物的内在状态。毛族安于岛上,大家一直处于这种闲散而静谧的理想状态,直到外来力量迫使其不得不改变这种状态。然而当他们起而反抗并战败外来挑衅者后,并没有像很多国家和民族那样借势扩张自己,而是退回原点,回归平衡。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它是华夏文明一个重要标志。这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早期人们认为大自然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兴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于是人们将五行的相生、相克与事物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对照起来,形成了中国早期哲学观,并将其延伸到医学和占卜学等领域。例如,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便形成了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就这样,五行学说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毛毛王历险记》中,五行直接融入故事情节,成了剧里重要的角色。力大王有五个护卫王,这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大王,故事的开局、发展与高潮都与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他们劫走了毛毛王的伙伴、族人,也是他们直接阻击和追杀毛毛王一行。最重要的是,他们个个有一手绝活,火大王善于火烧,水大王善于水淹,土大王善于土埋,木大王善于木能舞,金大王善于无影剑,毛毛王一行人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特别是他们互相配合时,更是厉害无比。故事发展到决定性的一战时,五行大王合围毛毛王一行,毛毛王无意中夺过木大王的木能舞,使其折腰撞向旁边的土大王,恰好木大王的树根刚好罩住土大王,土大王根本没料到这一着,罩得他看不清东南西北,一个趔趄,卷着沙土倒在水大王身上,顺势埋住了水大王,水大王赶紧从沙堆下冲出来,因为在下面没计算好方向,一股水,落向火大王,可怜的火大王差点全被浇灭,剩下一点火星赶快逃走,却不料慌乱之中撞上金大王,金大王平生就怕火,只要火炼,他的金光无影宝剑就会失去力量,于是喘着最后一口气,抛出宝剑,不偏不斜,刚好砍断了木大王的树桩。于是,五行大王都瘫软在地。毛毛王让木、土、水、火、金五行相克,而最终战胜了五行大王,这不仅成为《毛毛王历险记》的故事情节的走向,也切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

  当然,《毛毛王历险记》一直贯穿的家国理想更是华夏文化“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重要体现。毛毛王的行为是拯救家园,拯救自己的种族,心中的事业是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个人胸怀、家国理想也成了毛毛王行动依据之一。

  三、 以侠义精神为动力

  《毛毛王历险记》中,充满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侠义精神,并以此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替天行道、扶弱济贫、行侠仗义、铲除邪恶的侠义之士在历朝历代的文艺作品中都有反映,它一直以来就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理想人格出现。通常而言,在侠士们身上就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髓、理想人格的追求和传统的道德规范。侠义精神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并在各自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最终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侠义包括“侠”和“义”两个方面,侠义之“义”源于墨家的兼爱理想,但在历史的发展中,又融合了许多其它因素。兼爱一方面表现为“平等”,另一方面表现为“义气”为己任的墨家思想,是主张人们互利互爱的“兼爱”,同时以“强”与“力”(非攻,以暴制暴)来保证“兼爱”主张在行为上的成功。也就是说,传统的文化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浇铸成侠的灵魂,也决定了侠的人格品位,那就是路见不平时,侠士们要以他们的武力来救人(兼爱),来制止暴行(非攻)。毛毛王的身上,正是有着这方面的体现。

  《毛毛王历险记》中故事的起点是他去拯救据传被风吹走的小伙伴,待他赶回来时,正遇上木大王和金大王劫持猴族,木大王和金大王为猴族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也给了毛毛王一个展现侠义行为的机会,于是毛毛王舍己助人,重义轻死,并且不求回报,快意恩仇,直到最后不负众望完成使命。当然,在完成使命的途中,他们会遇到无数困难,例如,暴风雨将船带到被异族投毒的鲤鱼王国,于是毛毛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决定帮助受害的鲤鱼们查找真相,最终,他们找到并战胜了准备置王国于死地的元凶。保护亟待帮助的人们,这是他的荣誉,也是他的使命。毛毛王为了救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连生命也不顾及。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闪光点:一是为了正义,敢于挺身而出;二是言行一致,讲诚信;三是解他人之难而不畏牺牲;四是施恩于人而不图回报。而这些闪光点,正是作为侠所具备的特质。

  侠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理想。侠士们以天下社稷为己任,以黎民之事为己责,为之奔走,代行着救难救急的使命。毛毛王一行途径天山小镇时,他们被当成通缉的妖怪面临抓捕,而此时,小镇后山的水库正面临决堤,这让他面临着重大抉择,那就是是否不顾危险用身体去堵即将决堤的水库来救小镇居民。如若不救,不符合毛毛王一贯的侠义精神,若救,他面临的危险则更是巨大。一方面,要是用身体堵堤不成功,一旦决堤,毛毛王自己就会被洪水卷走,性命丢失。另一方面,若堵堤成功,那么即将围上来的小镇居民势必会认出毛毛王,因为通缉令早已贴到了小镇街头每一个角落,他们一旦认出毛毛王就是通缉犯时,他们必定全力抓捕毛毛王,因为一来巨大的奖赏在等着他们,二来如果不抓毛毛王,他们自己也会被视为同谋被处死。当命运被推到这种两难的境地时,一个人的人性本质就会释放出来。在面临小镇即将被毁灭的最后一霎那间,毛毛王还是挺身而出,挽救了小镇的命运,并解决了水库后患。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指出了侠士人格精神的三个方面,即“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的诚信品质和责任感;“赴士厄困”、“不爱其躯”的牺牲精神;“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道义观念。《毛毛王历险记》中的毛毛王,正直勇敢、为爱献身、富于责任感,其人性中最为耀眼的光芒会在关键时刻闪现,正体现着侠义之士的情怀。

  纵观《毛毛王历险记》,无论是其以民族文学为契机还是以华夏文化为动力,抑或是以侠义精神为支撑,都体现了其以民族文化为依托来完成自己的表达的创作方向。当然正是有了民族文化的依托,该剧才显得不单薄,不只是讲一个故事,而是在展示一段文化,使其既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又具备一定的思想深度。

  (作者单位:周建清,湖南省艺术研究所;霍小宁,上海戏剧学院08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尹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