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圩镇境内有一条黄码河,由南到北,把黄圩镇一分为二。早些年,两岸来往靠渡船。1953年,政府在黄码河上建了一座木桥,四根桥柱,撑起五十米长桥面,解决了两岸交通问题。此后,七十年代建了一座水泥桥,桥面12米宽;前年拆掉旧桥,在原址重建一座宽32米、双向车道、双向人行道的水泥拱桥。
旧桥无题字。一是黄圩当时无人擅书法;二是桥小、简陋,有人擅书法也不会为之题字,丢面子啊。今年建成的新桥就不同了,高大气派;而且,黄圩走出了两个名人——一个是成就斐然的书法家,一个是举国知名的作家,具备了题写桥名的条件。所以新桥在建的时候,镇领导就考虑请两位名人题写桥名。
两位名人,一个在东市,一个在西市;一个任当地作家协会主席,一个任当地书法家协会主席,分别在全国文学界、书法界享有盛名。桥名由他们题写,不仅省钱(为家乡题字,他们还好意思收钱?),还能为家乡扬名——大桥通车的时候,两位名人一起到场,挥毫吟诗,记者一报道,还不把全国人民都给震了!
请两位名人题写桥名的事,交给镇办公室主任小乔办理。小乔就提出了疑问:“是请一位题写,还是两位都请?”
镇领导说:“当然是两位都请!”
小乔说:“桥只有一座,人有两位;两位都题写桥名,最后用谁的字?用谁的字谁高兴,不用谁的字谁生气!”
领导说:“这么点小事还要我帮你想办法?平衡一下不就行了嘛。”
小乔问:“怎么平衡?”
领导脸就拉长了:“什么事都要我手把手教你,还要你这个办公室主任干啥?怎么平衡自己想去!
总之,一要两位都题字,二要两位都到场,三要到场吟诗写字。你看着办吧。”
小乔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去办理此事。
东市在黄圩镇东三百公里,西市在黄圩镇西三百公里。小乔先到东市,再到西市,分别请东市王作家、西市张大师题写桥名,并邀请他们参加大桥通车盛典。两位名人多年未回故乡,但对故乡感情还是深厚的,都愉快地题写了桥名,并接受了邀请。
通车典礼前一天,镇领导视察典礼筹备情况,着重看了大桥题字。只见大桥东侧,“黄码河大桥”五个红色隶书大字,气势磅礴,此乃东市王作家所写;大桥西侧,“黄码河大桥”五个红色行书大字,遒劲庄严,此乃西市张大师所写。
镇领导微微颔首,问小乔:“为什么王作家放在东側,张大师放在西侧?”
小乔自信地答道:“王作家在东市,东市在东,开车来正好看见自己的题字;张大师在西市,西市在西,开车来也正好看见自己的题字。我们的典礼在桥中间举行。两位名人到了桥中间,谁都看不见自己的题字,可谁都以为大桥用的是自己的题字;典礼完毕,各自回头,到我们安排的两个地方用餐,看见的还是自己的题字。这样一来,不就皆大欢喜了么?”
镇领导拍了拍小乔肩膀,夸道:“平衡得好,真有你的!”
可是到了通车典礼那一天,王作家和张大师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镇领导心急如焚,让小乔打电话问问怎么回事。两位名人都说:“突然接到通知,到北京开会,去不了啦!”
小乔和镇领导都不相信事情这么巧合,可又解释不了两位名人都不来的原因。只有两位名人自己心里清楚:此前,王作家到西市开自己作品的研讨会,张大师到东市参加自己书法的展览会。散会以后,两位名人直接驾车参加黄圩大桥通车典礼,东市的王作家从西边进入黄圩,就看见了大桥上张大师的题字;西市的张大师从东边进入黄圩,就看见了大桥上王作家的题字。
于是,两位名人皆拂袖而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