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而言人,如果18 岁时还有一件比高考更重要的事,那就是选择自己的大学了。这里我分享自己选择学校的一些微薄经验,希望对你们有所助益。
选大学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高考或许是填鸭式学习的终结,但也是人生的开始,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尤为重要,因为你将要在那里度过四年,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生节点。于是,高考刚结束,我就和父母开始筹谋填志愿的问题。筛选学校时,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
1.去大城市读书还是小城市读书?
2.去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型大学?
3.如果高考分数低于预期,要不要复读?
根据个人情况,我是这样考虑的: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我一定优先选择大城市,因为四年对我来说不仅是学习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人生经历。大城市可以增长见间,遇到的机会,接触到的人,甚至城市的氛围都是小城市远不能比的。
在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型大学之间,我选择前者,有两个理由。一是我认为学科本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即使选择了一个学科,未来也必定要接触其他形形色色的学科,和不同领域的人合作,综合性大学提供了这样的环境;二是当时17 岁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未来会走什么样的路,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考察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综合性大学转专业可能性更大。
关于复读,我的态度非常坚定,低于一本就复读,哪怕只低一分也复读。够了一本线,哪怕是刚好,也不再多花一年时间。
因此,我的目标主要是北方的综合性大学。我的第一志愿是武汉大学,这是出于一点私心。因为自己热爱辩论,武汉大学称得上国内辩论资源最好的学校之一,我很喜欢的几名辩手都是武大出身。此外,武大的男生比较多……(以下省略五百字)
第二志愿是北师大,也就是我现在就读的学校。北师大坐落于北京,属于综合性大学,名头在南方不响,但学术水平非常之高,我就读的中文专业更是排名全国前三。学校位于学院路,想去别的学校蹭课也很方便。
第三志愿在中国政法和中国传媒之间纠结,最后选择了后者,原因无他,政法地理位置太偏,昌平校区让我几乎失去了和市区联系的可能,只能专心修法,那我来北京还有什么意义?果断放弃。
中文系读书和其他专业读书有啥区别
中文专业属于基础学科,教授的不是一门具体的技能,而是看世界的窗口——文学。文字是最伟大的信息工具之一,一切具体的学问都可以通过文学这个窗口传递出来,并且传递的不仅是技能,也是作者的态度、经历和思维方式。一个合格的中文系学生是什么样子的?很多老师在我学习的几年里都给出了回答,在我的认知里,不外乎两个:会读,能写。中文系的学科主要教你读,而写则需要在阅读量有所积累的情况下不断实践。
有人会说,同样是读书,科班出身的中文系学生和别的专业的学生有什么区别?有区别,在于体系和方法。从体系上说,非中文专业者读书,大多是点式的读法,喜欢这本就读这本,喜欢这个方面就读这个方面,不喜欢的就不读,甚至根本不知道其存在。中文专业学生,首先要有一张网,知道文学的范围,再在这张网上点下一个个点。所以中文系的课有很大—部分是文学史——东方文学史、西方文学史,古代文学史、近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
从方法上讲,非中文专业学生读书,就是靠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读书,谈不上分析。但中文系学生不仅得读,得读懂,还要能评论。“好”是不够的,还要说明“为什么好”,这就需要方法。学校开设各种各样的“概论”课来让你具体了解这一类文学的评判方法,分析好的作品等。文学概论、儿童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民俗学概论也是主要课程。此外,学文学不可不学语言,基本的语言知识是学习工具,需要掌握,因此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也是必修课。
此外,现在开设越来越多的就是精读课,这部分课主要是选修课,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对美学有兴趣,有中国美学名著导读;对翻译有兴趣,有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古典文献有兴趣,有《论语》《孟子》等的精读课;对小说感兴趣,有《西游记》《金瓶梅》等精读课。
文学说到底是一部部作品,看了再多方法和评论,也替代不了原著。
要澄清的一点是,中文系不教写作,至少不开设必修课程教写作,但大量阅读之下,写作应该是自己在实践中掌握的。
在北师大,如果想要练习写作,机会是很多的,有校报、校杂志,如历史学院的《春秋人文报》,学生记者团主办的杂志《京师学人》等;还有官方新媒体平台乃至许多老师、同学自己搭建的新媒体平台,如蛋蛋网、章黄国学、北师大寸草春晖、北师青年报、赛客说、师化微语等。
“好好学习”真是至理名言
北师大是个学风很正的学校,中文系师资质量尤其高,几乎任何一个方向都有拿得出手的老师,国际写作中心也有很多驻校作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由北师大校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奠言担任首任主任的国际写作中心,于2013 年正式成立。该中心定期邀请国际著名作家、诗人、汉学家、翻译家等来校交流、创作和讲学,以提升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发掘更多年轻人的创作才能。每学期,北师大将邀请一位国内知名作家或诗人担任“驻校作家”,进入该中心开展写作、研究、讲学与交流活动,贾平凹是该中心第一位“驻校作家”。
在北师大读了三年,我稀稀拉拉听的一些讲座,很多人名也如雷贯耳莫言、韩少功(寻根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苏童、严歌苓、欧阳江河、林少华(村上春树作品著名译者)、杨红樱……各种网络时代兴起的作家就更多了。许多老师也是著作等身,每一节课都如讲座般精彩。
当然,我并不认为大学的课要一节不落,但我绝对主张对于自己喜欢的方向、喜欢的老师的课程,一定要好好上,这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结语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写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技能,这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也离不开不断地实践。未来瞬息万变,但一定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心浇灌自己的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