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什么都不想做,那你想做什么

时间:2023/11/9 作者: 传奇故事(破茧成蝶) 热度: 22833
◎七天路过

  

  23岁的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一年,准备一个人去北京。我妈跟我说:闺女,回来考个老师,一年有寒暑假,吃住都在家里,你看多方便。

  我拒绝了。我不想回家,也不想当老师。

  “那你想做什么?”我妈问。我也不知道我想做什么,但是我知道我不想做什么。我不想回老家过一眼就看到头的生活。

  就这样,我一个人带着3000块钱来了北京。我非常清楚地记得那天是2015年9月12号,星期六。我头天晚上在廊坊车站约了一辆私家车,打包了满满一车的行李,跨城搬家到了北京的东五环。

  地铁站叫传媒大学站,我记得住的地方是在一个村子里,四合院里的一间房子,刚好放下一张床和一个桌子,洗脸要从外面的水管里接凉水,然后用电热水壶烧开了,倒进洗脸盘里。

  那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仪式感。这是一种来自北漂的仪式感,五环之外,租房,自己烧水,要到外面上卫生间。如果一开始就住进了有电梯的小区,那我北漂的感受一定不会有这么深刻。

  从东五环坐地铁到北四环需要两个小时,我每天要在8点之前站在传媒大学的地铁站,手里握着烧饼。但是我不能吃。我会像一个沙丁鱼一样被包裹进人群里,在人流推挤中从通州线换到一号线再换到五号线。

  就这样,我在北京待了三年半,成为所谓的“空巢青年”。

  有很多朋友问我喜欢北京吗?我说我不喜欢北京,北京也不喜欢我,但我们互相成全了。

  我唯一一次觉得自己非常“漂泊”的时刻,是2017年我住的房子被判定为隔断,需要在3天之内找到新房子并且搬走。

  那天刚好是平安夜,我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冬天的风使劲往脖子里钻,我就想,这些风都能把我的脖子当成家,可是我能把哪里当成家呢。

  然后我就很难得地想起了我的家乡,它在距离北京400多公里的河北邯郸,一个十多年来变化很小节奏很慢的城市,我回到小镇上的时候,人还是那群人,变化就是大人变老了,小孩变大了。

  它是我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但是我们没有发生过太多化学反应,我们互相之间没有那么强烈的亲密感。

  比起小城市的小和慢,以及那种关系网编织起来的狭窄的生活,我更喜欢大城市里的宽阔和自由,喜欢那种规则带来的秩序感。

  所以,对家乡来说,我是个游客,不是个归人。

  那我这二十多年来偶尔涌起的归属感是来源于哪里呢?我想到了爱情。

  从懵懂理解男女有别,到开始初恋,再恋,再再恋……在爱情中,无论是20岁,23岁还是26岁,我觉得自己的内心都变成了18岁。

  然后所有到了嘴边的话都特别容易变成同一句话:“你在干嘛?”

  因为在爱情中,“你在干嘛”会自动翻译成“我想你了”,所以每次对方问起“你在干嘛”时,我心里的屏幕就会开始有星星掉下来,让人有种所有美好都会如期而至的踏实。

  爱一个人,你就在他(她)身边得到了安全感。无论去哪里,你的内心都会被一个坐标牵动着。这就是爱情的美好之处,在所有的不确定中会有一些瞬间,你很确定自己被爱着。

  我曾一度以为拥有爱情就有了归属感。但后来才发现,爱情不是一块领地,你不可能在上面建房子买车子,想象着把客厅装修成什么样。

  因为不管是感情,还是爱人本身,都是在流动的。我们很难在二十来岁的时候,确定自己已经是一块齐齐整整、不会再扩张的领地,相反,对方也有自己的星辰大海。

  所有人都在警惕一种叫“一恋爱就傻掉”的病。不要觉得把自己托付给了爱情,就不需要自我了。

  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爱情,也不是能够给我归属感的东西。

  在我来到杭州之后,有朋友问我喜欢北京还是喜欢杭州。

  这一看就是“塑料友情”——小孩子才做选择题,大人是两个都喜欢啊。

  从17岁离开家到26岁,从邯郸到廊坊,从北漂变成杭漂,我好像一直是“漂泊”的状态。我爱北京,我爱北京的那种无限可能和逆袭的故事,也爱它胡同里藏匿的酒馆和美食小店。

  我依旧能记得从地铁北新桥D口出来走300米到美术厂,有一家酒馆的桂花米酒特别好喝,我会和朋友喝上一瓶,然后那个晚上甚至那个星期都会觉得格外满足。

  我爱北京那种汲汲营营的功利心,和大家都想要找到星辰大海的拼命感,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城市袒露自己的梦想和欲望,却不用担心受到嘲笑。

  但是我也爱杭州,我喜欢这片完全开放的西湖,无论你什么时候走到这里,它都能给你带来心旷神怡的抚慰感,喜欢这里马路上的汽车永远为你让路,喜欢我室友每个周末都会说:“哎呀,喝喝酒看看电影约约会好好生活的啦”,那种工作之外的松弛感。

  我觉得我身体的某个部分留在了北京,也留在了杭州,然后这两个城市也在我身上种下了一些新的东西。

  人在年轻的时候踮起脚尖四处张望,于是不断地跟外部环境交换自己,增加新的生命力和想象力。

  我去年10月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在书的第一篇,是25岁的我给18岁的我写的一封信。

  我在信中没有告诉那个18岁的自己要躲避什么,要抓紧什么,我知道没有18岁的迷茫和坚持,也就没有现在的我。我从不怀念过去,因为我很清楚我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

  我不会再去想我应该安定在哪个城市,过什么样的生活,是买房还是租房,我所想的,是应该活成自己的故乡。

  一千年前的苏轼说过这句话:此心安处是吾乡。你成为自己人生中的主角,把主动权和选择权拿在自己手里——从父母的约束里拿回来,从社会的固有观念里拿回来,从爱情的奉献中拿回来。

  我今年26岁,我知道我给你的人生经验不够有厚度,但是我相信,这是一份更接地气也更具备操作性的经验。

  第一,活在当下。

  在决策中有一个说法叫:事后聪明式偏差,也就是我们常常会说的:哎,我早就知道,当时应该如何如何选。但其实人作为最懂得趋利避害的动物,你在当下做的,已经是综合当时的资源和条件做出的最好选择。

  如果你有新的目标,就应该从现在起,去做,去尝试。你要保证你带着自己去远航的时候,船头的方向跟你想去的是一致的。

  第二,重新调整你的圈子,找到同伴。

  有记者问霍金对于人世间最感动的是什么?霍金的回答是:遥远的相似性。

  其实当我因为工作调动要来杭州的时候也犹豫过,毕竟在职场中人脉和资源的积累是最难的,但当时刚好我有一个朋友决定去国外读书。

  工作几年后那种重新出发的勇气还是感染了我,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电视上说的那些名人毫无波澜,但是身边人的打怪进阶却能让你辗转反侧。

  找到能够跟你一起齐头并进的人,这几乎可以说是二十岁最重要的事情。

  第三,做你自己。

  物理上有个名词叫洛希极限,是指两个星体运转的正常距离,一旦超过了这个距离,潮汐力就会把较弱的那个行星撕碎,然后那个撕碎的星体就会变成星尘,渐渐地聚拢在那颗行星周围,演变成围绕行星运转的星环。

  有人评价说,哇,好浪漫啊,用一次粉身碎骨,换一次永恒的拥抱。我说不,你不要变成星环,你要做那颗行星。

  因为你的本质就是行星,如果你坚持运转,你会找到跟你遥遥相望的另一颗行星,然后你会因为和它如此相似,而心生感动和力量。不要为了别的行星改变自己的本质。

  电影《返老还童》里有这样一段话,送给我们自己——

  做你想做的人,这件事,没有时间的限制。我希望,你能见识到令你惊奇的事物;我希望,你能体验未曾体验过的情感;我希望,你能遇见一些想法不同的人;我希望,你为你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到,我希望,你有勇气,从头再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