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万事 不必太精通

时间:2023/11/9 作者: 传奇故事(破茧成蝶) 热度: 17850
◎辉姑娘

  “学会”就足够享受个中妙处,何必非得“学好”,甚至变成“学霸”呢?

  六岁那年,我第一次见到钢琴,喜欢极了,抱着不撒手。有懂琴的亲戚看了看,说这姑娘将来个子高,手指长,正适合练钢琴,有条件就学学吧。

  父母于是咬咬牙,找了一位相当有名气的授课老师。师出名门,自然规矩严格。先是握着熟鸡蛋在琴键上保持端正的手势,这叫基本功。好不容易练得差不多了,再按部就班地一本本练习册弹下去,哈农、拜尔、汤普森……这些练习册里的旋律大多枯燥乏味,往往一曲终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弹些什么。最可怕的是,老师还要留下作业,如果再上课的时候,学不会一首新的练习曲,就要被老师用戒尺敲手背。这对年幼的我来说,简直是莫大的折磨。

  很快,我对钢琴的好奇与喜爱迅速转变成了厌倦。我开始恐惧弹琴,老师布置的作业无法完成。最后,无论父母再怎么劝说,也不肯再踏入琴房一步。这一段音乐之旅,终究是遗憾地夭折了。

  上了高中,某次去同桌小桢家做客,她正在家中弹钢琴,弹奏的居然是一首周华健的《花心》。那段时间我疯狂喜欢周华健的歌,初听这首的钢琴版,简直无比惊艳。我很佩服:“你真有毅力,一定弹了许多练习曲才有今天的水平吧?”小桢茫然地摇头:“我没弹过什么练习曲呀。”我很惊讶:“那你都弹些什么?”她笑起来:“喜欢什么就弹什么呀。”原来小桢与我一样,儿时都对钢琴一见钟情。但家人并没请专业老师,做幼师工作的母亲教了她怎么认五线谱,又问她喜欢什么歌曲。她说喜欢《小星星》和《铃儿响叮当》,母亲就把这两首歌曲的谱子找来,让她自己看着谱子学习。她没什么压力和负担,一路慢慢摸索着,居然也弹了下来,还在学校的联欢会上表演了这两首曲子。同学们都热烈鼓掌,于是她信心更足,央着母亲把喜欢的歌曲都抄回了谱子,一首首练下来,直到今天,已经会弹几百首曲目了。

  我看她又弹了一曲,果然,手势是松散的,谱子是自己扒的,连和弦都是即兴发挥的。如果专业人士来听,大概会挑出一百种毛病吧。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

  她坐在窗前的阳光里,手指在黑白琴键上自由地舞蹈,眼睛微微地合着,几近享受的姿态。那些所谓“俗气”的流行歌曲在钢琴的音色中变得轻灵优美。

  

  没有人会研究弹错了几处,动作是不是标准。这一刻存在于外人视线里的,仅仅是一个优雅生动的女孩,带来美好的视听享受而已。

  我与小桢的母亲聊天,问有没有想过让女儿去考级,她摇头。“弹琴这件事是为了什么?为了她能在音乐里宣泄情绪,玩得开心。目的已经达到了,为什么非要上升到专业的高度呢?”

  我表示认同。

  如果不以此谋生,那么“学会”就足够享受个中妙处,何必非得“学好”,甚至变成“学霸”呢。

  这个月上烘焙课。一名学员很认真,严格按照老师教导的步骤来进行,仔细地称重,温度调得十分精确,出炉的点心几乎长得一模一样,看起来十分规整。相反,邻桌的几个女孩一直在揉着湿乎乎的面团嘻嘻哈哈,还常常突发奇想,把面团揉成其他动物的形状,爱吃甜的多加几勺糖,喜欢吃焦的又多烤了几分钟。最搞笑的是,因为出炉的点心实在太诱人,她们居然忘记了拍照,你一块我一块地抢了起来,还塞到老师嘴里,趁热吃了个干净。

  吃着点心的老师走到那位认真学员的旁边,看着她完美的作品称赞几句,刚想品尝,学员忽然阻止了老师,她拿出相机开始给点心拍照,上下左右拍了足足几十张,又皱着眉头问老师:“为什么我做的马卡龙总是偏硬?”老师拿起已经凉透了的点心,没回答,却反问她:“我记得你不喜欢吃马卡龙?”“是的,全家人都吃不了那么甜的点心,我们只喜欢椰丝小方,清爽一点儿。”她露出纠结的表情:“但是学了烘焙,就想都做到完美。”老师又问了她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来学烘焙?是想要开一家甜品店吗?”学员愣了愣:“不,我只想做给我的家人吃。”

  老师拍拍她:“那么下次你可以更随意一点儿。我希望你不是在做一个‘完美的成品’,而是一个‘好吃的小蛋糕’,仅此而已。”学员露出困惑的表情,老师露出一个笑容。“制作甜品,应该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喜欢满满豆沙的面包,就把馅儿塞得多一点儿。喜欢吃咸的蛋挞,就在蛋液里加半勺盐。喜欢把比萨烤成三角形,那也随你。烘焙本来就是创造性的工作啊,如果每个人都做出一模一样的牛角包,口味分毫不差的瑞士卷,那该多么无趣。

  “我希望你们喜欢椰丝小方就做得炉火纯青,讨厌马卡龙就一辈子不碰它。再优秀的厨艺也是为了取悦自己和家人,如果无法取悦,它就是失败的。可以做不成色香味俱全的厨神,但一定要在烟火气中找到随性的快乐。”

  一个写小说的女孩,文风不错,创意也好。我便提了一句,如果她愿意,可以帮她把作品推荐给一些不错的出版社,甚至是影视公司改编成剧本。谁知女孩犹豫了很久,最后对我说她不想把作品拿出来。问她为什么,她说:如果出成书籍,销量不好,或者改编成电影,票房不佳,那该多没面子。我失笑,说为什么一定要一个最完美的结果,才会去尝试呢?

  未必每本书的销量都过百万,但哪怕只有几人与你产生共鸣,交到知音,就算值得。

  拍一部电影可能票房奇差,但过程多么迷人有趣,与行业内的老师们讨教学习,打开更广阔的视野,也是很好的过程。也许下一部片子就找到了最合适的节奏,大受欢迎也说不定。

  干吗非得苦苦奔着曹雪芹和李安的水准去,觉得到不了巅峰就愧对自己?那是多么愚蠢的枷锁。

  最难以理解的是,有太多人因为“做不成最好”,甚至放弃了许多选择。

  上周末我在家里看电视,顺手拿着没织完的围巾钩了几针。身边的姨妈凑过来,连声啧啧:“这针法也太简单了,我教你几个好看的花样吧,保证织出来别人都夸你能干。”我笑笑,谢过她的好意,然后继续织着粗陋的针法看电视。对我来说,织毛衣只是为了看电视时手指可以活动活动,仅此而已。至于漂亮精致的毛衣,想要穿的话,去商场里买一件不就得了。轻松地打发时间,才是“织毛衣”这件事能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

  我不是万能的,我承认。

  这没什么不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