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同学,到了高三的紧张时刻,常常苦恼于语文成绩上不去,然后用盛行的刷题方式,试图让自己的语文成绩好看一点儿。我不否认刷题的重要性,但做的题目不够多,真的是所有问题症结所在吗?不,不是的!对于语文,我们需要独辟蹊径,真正与之互动,而不是单纯用一个套路死磕到底,两眼一闭低头走到黑。否则,最后也只能看着可怜的分数暗自神伤。
我是去年的全国I卷考生,语文考了125分,虽然算不上多出色,但对于我而言已经远远高出以往的成绩了。我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总结出一些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谈一下作文。大家想过高分作文有什么样的特点吗?大凡50分出头的作文(文体为议论文),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卷面整洁,完成任务,论点明确,材料新颖,文字有美感。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基础(满足前三点)之上如何提高文字的美感,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格调高起来,真正做到言而有物而又不落入华而不实的俗套。
如果你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天赋,没有生花妙笔,那么想要加强文字的美感,可以用一些笨方法,从几个方面入手:活用成语,学会打比喻,注重句式,以及名人名言和古诗文的适当功用等。
比如一个主题为“创新”的作文,我们取题为《以创新点亮风华正茂》,是不是比《少年需要创新》之类的标题更生动、灵巧呢?到了论证的时候,“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发动机和驱动器”,是不是又比干巴巴的“创新推动了时代发展”高大上一点儿?当然,要想空手变出东西来,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毕竟并非人人都是文字魔术师,不过肯定也有窍门。
想要提高写作水平,靠的是“两多”,即多看和多想。学校会印发范文吧?找一下范文中有没有修辞手法运用得好的,有没有成语用得很巧妙的,有没有别出心裁的论点或论据,把所有好的东西作为素材积累下来,并在下一次写作文时尝试写到自己的作文里去。在我看来,这才是看范文的正确打开方式。
而多想主要是针对自己的作文。有空的时候,抽出自己的作文,看看有哪些句子和表达可以更“高级”一些,看看哪些口语化的地方可以用成语或古诗文进行替换,有哪些句子可以换成生动灵巧的比喻句。这么一改,还怕自己的作文在立意准确的前提下,得不到高分吗?
在日常素材积累中,推荐读一些有质量保证的作文素材类杂志,有时评版的报纸。作文素材类杂志中的很多内容,可以摘抄下来消化掉,然后写作文时做到活学活用。至于报纸的时评类文章,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新的思考角度,有助于视角的多元化。我甚至有关注报纸新年贺词的习惯,感觉那些新年贺词简洁大气,很值得我们学习。
或许正是得益于读报的积累,让我在写作时可以得心应手地用一些既大气又接地气的句子,比如“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等。古诗文的选用,则要选择能够说明道理的一类,如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们可以在作文中用来委婉表达“鼓励新一代青少年”的意思,这比你直接写“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显得有水平得多。
接下来,就到了令很多人头痛的现代文阅读。大家感受最深的,想必是散文吧?如果试卷上出现散文,好多同学读完之后都是一脸懵相——作者在讲什么?题目在问什么?这都是什么玩意儿啊?甚至恨不得把作者拎出来拷问一番。事实上,这的确是个大问题,类似于作者本人都不知道标准答案的事情已经发生不止一两次了。但是,作为考生,我们所要做的绝不是抱怨出题者,而是要想方设法尽量多拿到一些分数。
高考中,语文全国卷对于现代文阅读的设题,主要围绕主旨进行,也就是说,是考查你到底读懂了没有。而我们知道,读懂,其实是不分文体的。在此,我给大家提几个在阅读文章时的小建议。
在读文章之前,明确一个认知:文章中所有的东西,全部是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阅读时,希望大家边读边问自己:这一段作者想表达什么?是怎么表达出来的(通过什么表达)?这样有思考地去读文章,有助于理清作者的情感。然后还可以试试代入法,假装自己是作者——面对文章描写的东西、景观、事情,“我”会有什么感受、触动和想法。一开始或许你的理解有偏差,但随着做题量的增多,对文章情感把握的能力也会水涨船高。
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其实在学习语文课文时也是有所体现的。我猜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是极其无聊的,是没有用的,因此常常选择不听课去做自己的事情。那么,对于功底薄弱的同学,语文课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样的呢?
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想必老师授课的重点是放在对人物的分析上,比如说说贝尔曼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并且老师还会带领大家去探究,告诉大家在课文的第几段有所体现。而一旦换成卷子上的问题,我们就可以这么说了:请根据上下文,简析文中贝尔曼的形象。如果你认真听了课,此时便有章可循了吧?因此建议大家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要去想一想:这样的探究方式与内容,和我平时做的题目有没有关联?我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技巧可以总结出来,进而运用到做题上?
其实,语文的学习和答题,都是很灵活的。有的人看着不怎么努力,语文成绩却“居高不下”;有的人做了好多题,语文成绩却“举步维艰”。前者和后者的区别,很多时候倒不是因为底子相差多少,而是前者能够在语文这门“不知路在何方”的学科里,思考出适合自己的答题应试技巧,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从而用相对少的时间,取得理想的成绩。
我不反对做题,我只是反对盲目地做题。有效的刷题,应该是你能够通过做题挖掘出背后的套路,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并在下一次做题中应用起来,而绝非只是对对答案,红笔一改就拉倒。因此,希望大家刷题之前明确自己到底要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东西。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