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登科后》,淋漓尽致描绘了诗人进士及第后得意喜悦的心情。金榜题名,是古人“四大喜事”之一,进士及第后,便可加官晋级,光宗耀祖,福泽后代。可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为尊重激励士人学子的勤奋努力,起到宣传影响作用,官府除在考地张榜公布外,还制作特别精美的“录取通知书”。
古代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是“泥金帖子”。“泥金”手法是中国传统的高档装涂工艺,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唐代开始,用泥金涂饰在笺简上,作为进士及第,到家报喜所用。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至文宗朝,遂·削此仪也。” 宋代诗人杨万里《送族弟子西赴省》诗:“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都提到的是泥金帖子。而杨万里诗中的淡墨榜又为何呢?古代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用淡墨书榜,称为“淡墨榜”。
在唐朝稍后,出现了“金花帖子”,被视为“正式版”科举录取通知书,又称为“榜贴”。宋洪迈《容斋续笔·金花帖子》说:“唐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到了宋代,仍然使用金花帖子,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有记载:“国初,循唐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于帖面,而谓之榜帖,当时称为金花帖子。”
“黄花笺”,是一种洒金粉的顶级用笺,用此来书写通知书,可见珍贵。宋陈继儒《太平清话》卷四:“ 宋朝吴郡士登科者,始于龚识 ,其家居昆山黄姑 ,犹藏登第时金花榜帖,乃用涂金纸,阔三寸,长四寸许。”
明、清以后,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称“喜报”。明人王世贞《觚不觚录》云:“诸生中乡荐,与举子中会试者,郡县则必送捷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送来的就是捷报。到了清代,就出现了刻板印制的科举通知书了。
进士及第的通知书,都写哪些内容呢?一般,先把考官的姓名写在上面,然后,再写具体内容。《云麓漫钞》记载:“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于帖面……”而乡试中举的录取通知书相应简单些,主要书写被录取学子的姓名、乡贯、三代姓名。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在古代,送通知书也比较隆重。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达学子家中。报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都骑上高头大马,高举彩旗、旌幌,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犹如现在男子结婚迎亲一般。
譬如《儒林外史》描写报榜的情景:“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了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
中秀才举人或者进士及第希望比较大的人家,都会在煎熬中苦苦等待着喜报的到来,有专人在门口等候,真是望眼欲穿。一旦报喜的人到了,即大呼小叫,向主人报喜。报喜是个好差事,衙门里的公差争破头想干这差事,碰到大户人家,能赏一些红包,也就是“喜钱”;稍微穷点的人家,也能排上一桌,赏些酒喝。正因为送喜报有利可图,竟有人在半道上抢夺喜报,送到主家以领取赏银。严嵩在《钤山堂集》则有记载:“京师人以报榜希厚利,先赂印匠,多印试录名纸,伺启阍得纸疾驰去,报早则金多,亦有恶少伺于途,挺仆其人,夺纸以去者。”
中榜者收到榜贴或喜报后,一般要把它张贴在厅堂里最显眼的位置,让来访的客人进门便能看到,以此炫耀一番,光耀门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