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的反馈,陆陆续续收到了,跟预想中一样,有蝴蝶留言说喜欢之前的模块(别担心,百天倒计时后还会变的)。“改变”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复刊第一期对以往的内容“大动干戈”之后我就知道,会有人很不适应,因为我们总是希望一切保持着熟悉的样子。比如“跑男”,比如“明星大侦探”,比如近期的“奇葩说”,换个成员都会被弹幕狂喷。
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竟然有读者觉得关于“爱情”的东西扰人心智,尤其是关于“早恋”的。这是一个相对敏感的话题,校园里三令五申地禁止,家长更是闻之色变。现实中的高中生也是唯恐避之不及,以至于江西高一的曾建同学尽管在杂志上看到了与自己心有戚戚的内容,还是小心翼翼地问我:你们不反对早恋吗?学校都反对。这是一个很可爱的男生,喜欢着隔壁班的一个学霸女孩儿,每天下课忍不住去她所在的教室看一眼,为了她,打算要好好学习,争取考年级第一,上北大。
我由衷地赞美这样的感情,早恋不是一个靠禁止能解决的问题,学校限制的从来不是一种积极美好的情感,而是一些耽误学习的行为。就像他整日的胡思乱想,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考不到女生所在班级;又担心即使考到一个班了,女生和别的男生在一起了怎么办?这些真的会影响学习的专注力。
那为什么还要加入这些东西呢?因为我始终相信,青春从来不是只有奋斗一种颜色,它花团锦簇地绽放着亲情、友情、爱情等世间一切美好的情感,也是这些让我们变得丰盈,变得真实,变得有血有肉。
回想自己的贫瘠的高中生活,唯一让我觉得丰茂的是高二时被一个男生喜欢,那时处于班级倒数的成绩让我变得敏感且自卑,强装的无所谓更改不了什么都不会的事实。前所未有地觉得自己差劲,从外貌到成绩没有一点骄傲。然而很奇怪,被班上四大暴脾气之一的人喜欢。那时的我不是品学兼优、长相可人的“杉菜”,敢跟“道明寺”对峙挑战,在佯装的勇敢里跟他说话,小心地维持着我生命中漫长冬夜里的这一点光亮—我也没那么差吧,还是有人看得到我的。也是那个时候,突然意识到未来有一个叫高考的东西,因为他问我,愿不愿意考同一所大学。
从高二到高三,一切的交流全都靠书信来往,帮他传信的是他的兄弟,帮他送我礼物的也是他兄弟,他从来没有出现,却也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高三最紧张的时刻,我因为转文欣喜在课上偷看了大本的《红楼梦》,给他写信讲自己好像林黛玉,他一个理科生熬几个通宵去看,随后觉得不知所云。
多年后的今天,我并想不起更多的细节,我甚至不知道连手都没有拉过的我们算不算早恋。但我确知的一点是,因为那个男生的喜欢,我变得不再那么胆怯卑微,反而有一丝丝的骄傲,在寂然无声的青春里,我有别于他人成了划破他夜空的光亮,而他,又何尝不是为我平添了一丝对抗这个世界的力量。
少年时的爱情为什么总觉得格外动人呢?就像那时的我们为《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各种愤愤不平,但长大之后再看,我忽然觉得空怀一腔热情的贾宝玉拿什么去爱他的林姑娘呢?而那个为爱生、为爱死的林姑娘,又拿什么存活呢?
奋斗永远是人生的主旋律,只有自己变得够好,才有实力赢得想要的一切。但我们都不是机器,这一路你会对身边的一切体悟更深,父母的艰难、友情的珍贵,爱情的神奇,认真感知并热爱周围的一切,才不会觉得孤独和迷茫。让我们借助彼此的光亮,温柔地征服这个世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