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早晨,我把闹别扭的外孙女抱到院子里,让她独自玩耍。她快一岁了,能够站立。她爱捡地上的东西,落叶哪怕是躲在砖缝中,她也能发现并拿起来。或许是视为第一次劳作的收获吧,她喜滋滋地把手伸过来,在我张开的手掌上松开捏叶子的两个指头。如果我走神,她会把叶子放进自己的小嘴,害得我紧张地逗她张嘴,掏出来。怕她再吃,我只好清理院子。没有落叶,她也不愁,小心地把从叶间漏下的阳光“捏”起,放在我的掌心,一次又一次。
我隐隐觉得这里面藏着天机。在一岁婴儿的认知中,“可见”和“可拿”是一回事。外孙女对阳光、叶子、草梗、纸片一视同仁。按这妙不可言的“齐物论”,视界内的一切,从蓝天、白云、彩虹、星光、月色,到屋里的灯光、姐姐跳舞时旋转的影子,她伸出小手都能抓到,并送得出去。
明清小品文大家张岱在《西湖梦寻》的序言中云:“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在山中乡人看来,素来无缘见识的大海奇珍被他看过,便储蓄在他眼睛里头,群聚而舐,便能分一杯羹。可惜,张岱是饱经忧患的老人,竟给这奇妙的想象泼冷水:“嗟嗟!金齑瑶柱,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这么说来,空虚、失落之感是长大以后才有的。看婴儿,小手里的阳光怎么会空?什么时候抓,抓多少,随婴儿高兴。阳光没了,婴儿还可以抓别的光,抓影子。
在唯物、唯钱、唯利的观念中,看得见不算数,要摸得着才算数。这就是成年人的世故。有一句流行语,曰:“有层楼抓在手。”彻底的务实导致短视、俗气、势利,使得人生陷在物质的泥淖中。沉迷于经济利益和物质得失的脑袋,如何照得进阳光、星光和月辉?
于是,我接过外孙女递过来的阳光,思考:该存放在哪里?身上的钱包、口袋,家里的储物柜、保险箱都不理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