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一生潦倒,功名不成,始终没有金榜题名,与其在文学史上的盛名相比,不免叫人扼腕叹息。纵观蒲松龄的一生,其脱贫之路走得也很艰辛。
31岁那年,蒲松龄应任江苏宝应知县的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僚。次年秋,蒲松龄辞职返乡。
33 岁时,蒲松龄在《闹馆》中讲到自己的薪水——一年四千文钱,也就是四吊钱。至于购买力如何,反正没让蒲松龄实现脱贫的梦想。另外,工钱只发铜钱,想换成白银,需要自个儿去换 ,到时得交20% 的手续费。
蒲松龄教书教得一肚子怒火,在《塾师四苦》里这样感叹:“人言教书乐,我道教书苦。”
不过,蒲松龄是幸运的,在熬过一段苦日子之后,40 岁那年终于碰上了富有的朋友——毕际有。毕际有是蒲松龄的老乡,是清朝的地方知府,其父是明朝的户部尚书毕自严。
自从进了毕家,蒲松龄的运气就来了,至少伙食改善了。
在毕家,蒲松龄一待就是30年。蒲松龄在毕家是忙碌的,不仅教导子弟,还代笔、做社交甚至公关。毕际有喜欢附庸风雅,结交诗人墨客,笔墨往来不绝。恰巧蒲松龄学识深厚,读书万卷,文章一流,于是,毕家贺吊往来的应酬文字便由他捉刀代笔。
蒲松龄一生中留下来的文章,有不少是代毕际有写的。毕家社交活动频繁,而每有缙绅名流来访、当地官员拜会,毕际有往往邀谈吐风雅的蒲松龄参与。
有时,蒲松龄还会受毕家之托到县衙说项并打点。
与蒲松龄一起在毕家做西宾的王宪侯被淄川知县张嵋任命为乡约,但王宪侯不愿履职,请求毕际有出面拒绝。毕际有委托蒲松龄以自己的名义向张嵋写了一封信,替王宪侯推却职务。
蒲松龄在毕家任西宾,虽说是寄人篱下,但由于毕际有待他一向宽厚,除聘金之外还提供其他的一些资助,如纸墨灯火等,这对家境贫寒的蒲松龄来说是不小的帮助。这时的蒲松龄已基本脱贫。
在毕家工作9年后,49岁的蒲松龄终于给自己建了一栋窄小的房子。尽管房子小,条件不好,但蒲松龄十分喜欢,并赋诗庆祝,称其为“绿屏斋”,是他的书房。
58 岁这年,蒲松龄又在东头接上一间。“茅屋如拳近舍东,小窗深闭绿云中”,这是《斗室落成,从儿辈颜之面壁居》中的句子。
无论绿屏斋,还是面壁居,简直是茅草屋一般,但至少说明蒲松龄已经有了余钱。他的脱贫大业无疑已经完成。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