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儒林外史》是一部非常下饭的书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全彩Color 热度: 16862
□ 李开周

  

  我第一次接触《儒林外史》,是在初中三年级。寒假,大雪封村,我百无聊赖,到处借书。我有一个远房祖父,是我们村识字最多的文化人,在他家里,我借到一本《儒林外史选粹》。

  寒假过完一半,我祖父去世了。出殡前的一个晚上,我父亲和叔伯们忙着准备葬礼上欠缺的家什,堂兄弟们都回家吃饭去了,剩我一个人守灵。我坐在棺材旁边,就着长明灯的微光,翻开那本《儒林外史选粹》,继续往下读。就是这个晚上,我读到庄征君辞官归来,投宿民家,撞见诈尸那一段情节:到三更半后,只见那死尸渐渐动起来。庄征君吓了一跳,定睛细看,只见那手也动起来了,竟有一个坐起来的意思。庄征君道:“这人活了!”忙去推那老爹,推了一会,总不得醒。庄征君道:“年高人怎的这样好睡?”便坐起来看那老爹时,见他口里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已是死了。回头看那老妇人,已站起来了,直着腿,白瞪着眼。原来不是活,是走了尸。

  我小时候号称胆大,但是读到这里,浑身汗毛仍然不由得直竖起来,赶紧合上书本,往怀里一揣,连滚带爬地出了灵堂。

  后来读高中,在语文老师那里借到全本的《儒林外史》。全本的《儒林外史》比“选粹”多出三分之一内容,更重要的是,前后情节是连贯的,从第二回《周进教书》到第五十四回《聘娘出家》,每个篇章都有勾连,适合从头到尾再读一遍。

  事实上,我不是重读了一遍,而是重读了很多遍。每次都能读得食欲大振,非常非常想吃东西。

  我认为,这本书最能激起食欲的情节有三处。

  第一处,王冕给人家放牛,人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他不舍得吃,打包带回家,送给母亲。

  第二处,马二先生仗义帮朋友,花光了积蓄,逛西湖时没钱买吃的,瞧见透肥的羊肉、滚热的蹄子、极大的馒头,喉咙里咽唾沫。

  第三处,匡超人做小生意侍奉双亲,白天杀猪卖豆腐,晚上等父亲睡安稳了,掏出马二先生送的书,轻声念文章。生意好时,买些鸡鸭鱼肉,为父亲改善生活。

  无论按照古代的道德,还是现代的标准,孝顺和仗义都是极好的品质,而王冕、马二和匡超人在当时都是穷人,穷人的孝义尤其不易。我能感觉到他们的饥饿,所以也跟着饿,去食堂打饭,本来吃三个馒头就饱了,结果吃了四个。

  在我心目中,好书分两种,一种让人想喝酒,一种让人想吃饭。《水浒传》属于让人想喝酒的好书,《儒林外史》属于让人想吃饭的好书。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安徽人,我初中读“选粹”的时候,高中读全本的时候,对他并不了解。但是前年为袁枚《随园食单》做注评,研究那些跟袁枚有交集的清代作家,才对吴敬梓有一点点了解。吴敬梓比袁枚大十五岁,两人中年以后都住在南京,可能因为性格和人品的差异,从来没有直接来往。

  袁枚既有很高的文采,也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他通过做官、贪污、打秋风、跟盐商合伙做生意、为达官显贵写墓志铭,将小小家业不断做大,靠一己之力养活了庞大的亲戚网络。

  吴敬梓出身官宦世家,少年豪富,中年败落,与一帮同样不屑于钻营的文朋诗友过着穷苦日子,一边种菜,一边写《儒林外史》。但他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清高而不顾家人死活的迂腐之士,他把儿子当成知心朋友来看待,自己反对走科举道路,却把儿子培养成了一个颇有操守的文职官员,一个精通数学的学术干部。

  让我选一个当朋友的话,我会把袁枚一脚踢开,只选吴敬梓。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