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晚间新闻》工作时,上头曾交给我们一个任务——报道“送戏下乡”。选题着实无聊,按常规路数,无非是拍拍舞台上的三流剧团,拍拍村口的大标语,再采访采访村支书或村民。但是那次我们把镜头反过来,透过舞台拍观众。
秃顶且掉光了牙齿的老大爷肩扛小孙子来看戏,只顾自己乐得拍巴掌,被小孙子尿了一身也浑然不觉;步履蹒跚的老太太带着一只小鸭子,一前一后摇摇摆摆地到处找空隙往台上瞧,老太太走,它也走,老太太停,它也停……
在我们眼里,台下的戏永远比台上的戏好看。
2009年,我们在宁夏海原县一个干旱贫困的小山村拍摄《真情》。
我们不是没去过艰苦的环境,但到了宁夏海原土谷村,才知道什么叫绝望。一个生活着20万人口的地区,四五年没有下过一滴雨,这意味着四五岁的孩子可能从来没见过树,没见过草,水彩画里的绿色让他们吃惊和好奇。
看到这些,心能疼出血来。我掏光了身上的钱和吃的,还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想来想去,还是给他们上堂课吧。
老师听说“城里来的明星”要讲课,很紧张,马上退到教室门口。我信心满满地站在黑板前面写下几个字,用普通话说:“来,同学们大声跟我读——小树苗,下雨了。”
怪了,孩子们交头接耳,不但不读,还用一种很疑惑的眼神看着我。
“小树苗,下雨了。”我再次字正腔圆地带读,可他们还是愣愣地看着我。
我走到老师身边小声问:“这是什么情况?”
这回老师不紧张了,很有把握地从门口走上讲台,拿起小树棍指着黑板,用宁夏方言大声读:“小鼠喵,下玉料。”
孩子们挺起胸脯,用方言喊:“小鼠喵,下玉料。”
这位穿着棉大衣、双腿沾满泥巴的乡村教师此刻脸上绽放出神圣的光彩。
这些年来,我们用镜头记录下的故事十天十夜也讲不完。这些难忘的经历提醒着我,永远要美好,永远要真诚无论大环境提出怎样的要求节目形式怎样改变,这颗真心不能变。
而每当看到野外那些无人照料的野草,我就会想起这些孩子,也会想起我自己我没有显赫家境,长得不帅没有天生的幽默机灵,但我生命力还算顽强。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圈,我还活着。
(摘自《别拿村长不当干部》长江文艺出版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