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守规则更重要的
◎ 张绍民
张茜是个小女孩。妈妈很看重对她的培养,对她生活的每个细节都严格把关。妈妈认为培养好习惯很重要,为了让女儿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她不允许女儿在地上赤脚跑动。
张茜生活在妈妈给她制定的各种各样的规则中,过于苛刻的规则限制了她的思想。
有一次,研究所组织几个孩子到公园玩,过于固守规则的张茜比其他几个孩子更加胆小,一直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当大家一起划船时,老师撩水与孩子们玩耍,其他孩子都笑嘻嘻地撩水还击,只有张茜被吓得快哭了。
孩子几岁时,自我意识正处于萌发的阶段,如果受到过多消极的约束或限制,就会形成胆小、懦弱的个性。因此,家长要注意,不要过分地让孩子固守无用的规则。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跑过来对你说:“妈妈,皮球破了。”你很可能说:“去找爸爸。”当孩子跳着脚努力地够桌子上的一个玩具时,你可能会走过去顺手拿给孩子。于是时间一长,孩子就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形成依靠别人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势。这种结果是可怕的。
要防止孩子出现以上情况,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引发孩子独立思考,引导其独立解决问题。
有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邻居玛丽兴奋地跑来告诉她:“噢,你绝对想不到,彼得学会使用剪刀了,还会抹胶水呢!”彼得是玛丽的儿子,才两岁。她跟过去一看,彼得的床单和枕套上满是窟窿,他的头发也被胶水粘在一起了。
看到这些后,她感触颇深。在中国,要是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早就把孩子教训一通了,但是美国人的表现不同。玛丽首先兴奋于彼得学会了一种小小的技能,而不是痛惜东西损坏而斥责彼得。然后,玛丽耐心地告诉彼得他的动手操作行为的不足之处,教他下次怎样操作会好一些。
父母在这些教育行为上的差异导致孩子在素质能力的提升方面产生很大的差距。
美国社会和父母对孩子的关照可以说无微不至,但他们绝不替孩子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美国人认为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强弱是他们智力优劣的一个重要体现。让孩子动手解决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不但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而且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发育和提升,于是美国父母们都不放过让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
彼得还很小,要洗澡的时候,玛丽会帮他兑好热水,余下的事情彼得得自己完成。彼得自己脱衣服,自己爬进澡盆,在水中玩了一会儿,开始用香皂往身上抹,抹完后用毛巾擦洗,然后坐下来,用水洗净泡沫,最后爬出澡盆。
不论是谁,看到这一切的时候,内心肯定会感慨:“真是难以相信,一个两岁的小孩子竟能如此迅速而熟练地洗完澡!”
(摘自《哈佛智商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图/亓寂)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