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玻璃
◎ 明道
张浩是徐州市一家私营商店的老板,这天有三个小流氓上门滋事,把张浩店里的玻璃全砸坏了。
张浩很生气,但又无可奈何,忍痛拿出1000元到玻璃店买来玻璃全部安上。正在心疼、郁闷、窝火的时候,有个自称是“经济学家”的人走过来对他说:“你今天的遭遇我都看到了,我是特意来向你表示祝贺和感谢的。”张浩一听,立马火冒三丈:“我遭受了这样的损失,有什么可祝贺的?有什么可感谢的?你是不是故意说反话气我?”“经济学家”看到这种情况,马上对自己的话做了一番解释,结果把张浩说得目瞪口呆,一点脾气都没有。
原来“经济学家”跟张浩说:“你花1000元钱在玻璃店买了玻璃,表面上看起来是损失,其实不是。因为玻璃店老板得到你这1000元后,假设他会支出其中的60%去买食品,那么食品店的老板就会得到600元的收入;如果食品店的老板拿出其中的60%去买衣服,那么服装店的老板就会得到360元的收入;接下来服装店的老板肯定还会拿出所得收入的60%去买别的商品,就这样不停地循环下去,整个社会的总收入便会无限地增长。社会总收入增长了,国家的经济也就发展了;国家经济发展了,你的商店自然也能得到实惠。这样一来,你不但能为国家作出贡献,还能得到实惠,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这又怎么不应该祝贺呢?”
张浩听了“经济学家”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因此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增加一笔投资而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
当国家投资或是公共支出扩大而税收减少时,国民收入就有可能加倍增加,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比如说国家准备投资100万元修一条路,其中30万元是工人工资,50万元是建材费用,20万元是其他杂费,那么一个工人在得到2000元的工资时,就一定会去消费。首先拿出500元买食物,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再拿出500元给孩子交学费,200元买衣服和日常用品,300元买化肥,其余的钱应付其他支出。这样一来,这个工人每个月支出2000元刺激消费后,就会有好几个行业增加收入,也就是说他投入了2000元,社会可能会增加几万元的收入,这个时候国家经济就会向前发展,这就是乘数效应的正面作用。
(摘自《每天学点经济学2》中国法制出版社 图/子依)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