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哪只耳朵听
◎ [德]乌特·埃尔哈特
我们很难仅根据一句话就判断出说话者的意图。如果利用舒尔茨·冯·图恩的“四耳模型”理论,或许解读一句话要传递的信息会容易一些。“四耳”即信息耳、关系耳、呼吁耳和自我表达耳。
例如:“昨天很晚才睡?”对于这句很普通的话,动用不同的“耳朵”,我们能进行完全不同的解读。

如果只用信息耳,我们听到的是一个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问题——昨天是不是很晚才睡?回答是“是”或“不是”,顶多加一句“十点就睡了”或“三点才睡”。
如果只用关系耳,我们会留心说话者的态度——他是针对“我”的。我们会从“我”的角度去分析,并做出回答:“你直接说我看起来很憔悴不就好了!”
如果只用呼吁耳,我们会认为说话者在要求我们做什么,也许是建议我们喝杯咖啡,也许是让我们去休息一会儿。我们会做出相应的回应:“我该喝杯咖啡,或者去补一觉,那样会有精神一些。”
如果只用自我表达耳,我们会觉得说话者是在传达他自己的一些状态。我们或许会从他的话中听出愤怒,相应地,我们会问道:“你今天遇到什么烦心事了?”
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深意。
如果是好朋友这么问,大部分人会兴高采烈地分享昨天发生的事情。但如果是一个阴险的女同事在小组会议中提出这个问题,那她绝不是想知道你是几点睡的,也不是真的关心你,她的目的是公开谴责你萎靡不振,企图激怒你。
身在职场,这种辨别“关心”的多重含义的能力尤其重要。
(摘自《没有人可以不说谎》北京联合出版社 图/刘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