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认同婆婆
◎ 闫 晗
在阿May的印象中,婆婆是一个不太会说话的人。她评价阿May买的一条裤子:“你这样胖的人怎么可以买斑马纹的裤子。”跟邻居阿姨也毫不客气:“你这件大衣不值280元,这么艳的颜色穿不出去吧。”
婆婆每日尽心尽力地照顾阿May和宝宝,功劳却被一句话抵消大半:“你进了我家的门,就是我们家媳妇,我们让你走,你才能回娘家……”这样的表达实在太过笨拙,立威不成反生嫌隙。当时阿May感觉孤立无援,不擅长争吵的她选择了缄默。
婆婆总是夸儿子与孙子,从来不提阿May的优点,提到她正面的话语不过是“真有福气,嫁了我儿子”。于是怨怼在心里滋生,阿May一直愤愤不平,难以消化那些相处时的疙疙瘩瘩。
幸好时间会治愈一切,当了妈以后更是这样。阿May上班后,婆婆每年冬天过来帮忙带孩子,阿May渐渐了解了她。婆婆是家里的第二个女儿,少年时代被留在家里干活,一直没能上学。她很要强,绣花、做农活样样不肯输人,累病了也不愿歇歇。越脆弱的时候越喜欢说强势的话,通过质疑别人的品位来彰显自己的讲究。一辈子没出过远门,见识也就有限,总以村里的谁谁为判断标准。
阿May渐渐心疼起婆婆,不再纠结她说的话,而是看到她话语背后的情绪与情感需求,这种理解与怜惜无形中让相处的氛围渐渐融洽起来。
去年夏天,阿May休年假去婆婆家。老公的小姨傍晚时带来一些小杂鱼,阿May主动帮着拾掇,干得很慢。小姨调笑:“你这种干法,我们今天是吃不上了。”婆婆立即在一旁说:“她干活可细致了!”阿May照了爷爷家一些老房子的照片,婆婆看到,又评论一句说:“真是念旧的人。”当婆婆随口说出这些的时候,阿May感觉到被偏袒和维护。她知道,她们在岁月中渐渐互相了解、彼此认同,变得亲密起来了。
(摘自《中国青年报》 图/伊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