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小波喝酒
◎ 刘心武
记得我和王小波头一次到三星餐厅喝酒,选了里头一张靠犄角的餐桌。我们面对面坐下,要了一瓶北京最大众化的牛栏山二锅头,还有若干凉菜和热菜,其中自然少不了厨师最拿手的干烧鱼,一边乱侃一边对酌起来。我不知道王小波为什么能跟我聊得那么欢,我们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了,那一年我54岁,他比我小10岁。我自己也很惊异,我跟他哪来那么多的“共同语言”?
“共同语言”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就交谈的实质而言,双方多半是在陈述并不相同的想法。但我们双方偏都听得进对方的“不和谐音”,甚至还越听越感觉兴趣盎然。我们并没有多少争论。他的语速近乎慢条斯理,语言链却非常有逻辑。他的幽默全是冷冷的,我忍不住笑,他不笑,但面容会变得格外温和。我心中暗想,乍见他时所感到的那份凶猛,怎么竟被交谈化解为和蔼可亲了呢?
那一晚我们喝得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地点。每人都喝了半斤高度白酒。微醺中,我忽然发现熟悉的厨师站到了我的身边,弯下腰来望我,我才惊醒过来——原来是在饭馆里呀!我问:“几点了?”厨师指指墙上的挂钟,呀,过十一点了!再环顾周围,其他顾客早已没了踪影,厅堂里一些桌椅已然拼成临时床铺,有的上面已经搬来了被褥——人家早该打烊,困倦的小伙子们正耐住性子等待我们结束神侃离去,好睡个痛快觉呢!我酒醒了一半,立刻道歉、付账,王小波也就站了起来。
出了餐厅,夜风吹到身上,凉意沁人。我望望王小波,问他:“你穿得够吗?你还赶得上末班车吗?”他淡淡地说:“那不是问题。我流浪惯了。”我又问:“我们还能一起喝酒吗?我再给你打电话?”他点头:“那当然。”我们也没有握手,他就转身离去了,步伐很慢,像是在享受秋凉。我望着他的背影足有半分钟,他没有回头张望。
回到家里,我沏了一杯乌龙茶,坐在灯下慢慢呷着,感到十分满足。这一天我没有白过,我多了一个“谈伴”,无所谓受益不受益,甚至可以说并无特别的收获,但我在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随意的、绝无功利的交谈中觉得舒畅,感到愉快,这命运的赐予不就应该合掌感激吗?
(摘自《十二幅画》东方出版中心 图/全景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