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聪明的坏处

时间:2023/11/9 作者: 爱你 热度: 10892
◎ 崔鹏

  聪明的坏处

  ◎ 崔鹏

  最近我把以前学过的理财课本拿出来看了看,发现了很多问题。

  这类东西存在很多风险,比如经济学家认为一个人三十多岁后,其风险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的,但一个五十多岁﹑有着两套可出租房屋的寡妇,她是不是比一个三十岁﹑有两个孩子并且面临失业的男人更有财务风险呢?这的确是应该再探讨的事。

  其中还提到人们应该怎么分配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关于这一核心问题,很多大经济学家都研究过,比较有名气的是梅纳德·凯恩斯﹑米尔顿·弗里德曼以及佛朗哥·莫迪利尼亚。这三个经济学家面对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一个家庭如果获得了一笔意外收入,假如是1000美元的政府退税,他们会把多少用于消费,把多少钱放到存钱罐里。

  凯恩斯曾经在一家保险公司做过17年的董事长,对人的行为习惯有一些了解。他发现越是生活窘困的人越会把一笔意外所得更多地用于消费,而意外所得对于富裕家庭的消费几乎没有影响。一般人会把这1000美元的大部分消费掉,凯恩斯预测这个比例是95%。

  弗里德曼的看法要复杂一些。他认为平均来说家庭成员会谨慎地让自己的消费曲线尽量平滑,人们很可能会考虑到其后三年的消费,而凯恩斯认为大家会将950美元分到三年里花,大约每年花掉316.7美元。

  莫迪利尼亚建立了复杂的模型。他认为从理性的角度看,一个人不应只关注几年内的收入和消费问题,而该着眼于一生,比如人们会把1000美元的退税合理分配到一生的预期寿命里。

  这三个人到底谁说得对?由于莫迪利尼亚的假设更聪明,所以人们采用了他的想法,但在现实社会里谁会这么复杂,人们只是如果需要就把钱花掉而已。

  经济学家的自传枯燥得像没有加色素和味精的辣条,研究经济学的人理性﹑枯燥,就是不像人。令人遗憾的是,理财学书中的那些人也都脱胎于这种小怪物。如果把他们放到现实生活中,那就会显出聪明的坏处——你比别人聪明很多,然后离谱的想法就出来了。

  理财学应该属于应用科学领域,它大概能教会人们在复杂的社会里怎么做才最好,而不是在一个静止的社会想象里应该怎么做。按照这个标准,所有的理财书都得扔掉。

  (摘自《第一财经周刊》2016年第17期图/文笙)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