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相拥
◎ 草 子
了半晌,看到老公冲我使眼色,一瞧,弟弟抹眼泪呢。“你今天怎么了?”我冲他嚷嚷。弟弟也冲我嚷:“我就得开你家的车!让开也得开,不让也得开!”说完他号啕大哭。之前这么多年,我挤兑、拒绝他的次数还少吗?但他从来也没像今天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哭给我看啊!其他宾客已经起身离席,父母也黑着脸要回家。我精心策划的生日宴就这样被弟弟搞砸了。
回家路上,女儿乐不可支:“舅舅居然哭了,真好笑!”“不准你说我弟弟!”我大声嚷嚷过后,突然意识到:弟弟的眼泪其实不仅仅是借车遭拒那么简单。这几年来,我的宽裕、大方减轻了他的经济负担没错,但我由此而来的自得和对他的挤兑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
我赶紧给弟弟发短信:这点儿事也值得哭?瞧你这出息!我借给你车还不行嘛!用多少天都成!他回复得倒很快:当着那么多人显摆你有钱,一辆破车都不借给我算什么姐姐!
换成以前,被弟弟这么挤兑我肯定大发雷霆,但这一次,我真的意识到自己错了,所以弟弟去内蒙古前一天,我将车加满油,亲自给他送过去。他激动得什么似的,摸摸这,碰碰那,像小时候那样拽着我的胳膊说:“老姐,对不起啦!”
这事让我明白:和亲人相处,除了爱,更要给他尊严。
(摘自作者新浪博客)
工作之后,我有能力了,竭尽所能地对妈妈好——给她买礼物,带她去各种餐厅吃饭,帮她买房子,琢磨着带她出国旅游……我想,自己为母亲用心地张罗,她应该开心,全然接受,所以当母亲的想法与我不同时,我们就会争吵、发脾气,仿佛两只刺猬,需要彼此温暖,却不敢拥抱。
我开始反思:我的行为和想法背后有爱吗?我确信是有的。但若是以我的标准去爱母亲、要求母亲,那么这种爱就是“刚性的爱”,缺乏尊重和宽容。
其实,母亲也一直在按着她的标准尽力爱我:小时候,父母工作条件艰苦,她就把我寄养在上海的奶奶家、南京的外婆家;在我上学的十几年间,每天都吃着母亲做的花样翻新的早餐和晚餐,她还经常骑车20分钟赶回家给我做午饭;我怀孕后,母亲到北京来照顾我,接着照顾了我的女儿三四年;我家的每一幅窗帘、每一床被子都是她做的……爱,其实一直流淌在我们心间,只是我们表达的方式迥异。
慢慢地,我做出改变,尝试着去理解、欣赏和关爱母亲,用她喜欢的方式。
回老家看望母亲时,我静静地坐着,听她“转播”报纸和电视上的新闻,听她絮叨些家长里短的纠纷。我由衷地表扬她:“哟!这些我都不知道,您的记忆力真好!”“您比我这学心理学的还专业,对别人的共情很到位。”偶尔,我也陪母亲看电视剧,和她一起发发牢骚。
母亲的生日快到了,我除了邮寄一些食品(她无意间提到的),还会写一些温暖的祝福,并附上十几张女儿的近照,随后打电话问候:最近如何呀,有啥开心或烦心的事儿,等等。
现在,母亲变得开心多了,经常和亲友念叨:“小红学心理学之后,懂事多了。”她对自己也很骄傲:“我觉得自己不老,脑子还能记很多东西。你们忙,我就主动给你们打电话。”有时候,她也主动承认错误:“我这样做虽然是好心,但可能伤着别人。”
以前,我和母亲都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爱送给对方,希望对方高兴、感恩。现在,我们既倾听对方“爱的语言”,也告诉对方“这才是我需要的爱”。
(摘自《绽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图/伊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