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别人叫我“石头爸”

时间:2023/11/9 作者: 爱你 热度: 11003
◎ 郭 涛

  别人叫我“石头爸”

  ◎ 郭 涛

  

  《爸爸去哪儿》火了以后,儿子石头的生活一下子被各种宣传和节目塞满了。各种娱乐节目、媒体采访、杂志拍照,以及电影版的拍摄,再加上上课、写作业,这下子,他连睡觉时间都不够了。拍摄和宣传最紧的那段日子,石头妈跟我说:“石头胖了。”我说:“是,我知道是累的,睡得少,就容易吃得多。”尤其拍摄电影那几天,我们大人都觉得非常辛苦,石头常常在拍摄间歇,或在车上睡着,晚上睡觉时,连呼吸声都沉了。作为老爸,我听着很心痛。

  我总想着,如果石头有小情绪或者不满,要多包容,但没有想到的是,他比我想象中的样子要坚强得多,完全出乎我意料。

  在拍摄电影版《爸爸去哪儿》时,我们第一天晚上住的房子是现搭的,地方很暖和。拍摄结束后,因为第二天一早要接着拍摄孩子刚睡醒的状态,所有人都去宾馆睡了,只把我们和孩子留在了公园里。

  我们这几个爸爸把孩子哄睡后,本以为终于可以休息一下,没想到,刚睡到上半夜,孩子们就被蚊子咬醒了——Kimi被咬得浑身是包,王诗龄的脸上全肿了。再看石头,他不说话,也不闹,就躺在那动来动去,自己挠。后来,我实在忍不住了,打电话要来驱蚊水,先在孩子的床周围洒上一圈驱驱蚊,然后想给孩子身上也擦一点。不擦不知道,一擦才发现石头的背上、脸上被咬了几十个包!我一边给他擦,一边心疼,他应该知道这是工作,所以觉得没必要跟我喊累、喊苦。而我尽管心疼,当时也没有多说什么,大概每个“纯爷们”天生都这么能扛事儿。

  有时候,我在家看《爸爸去哪儿》中石头的片段,会跟石头妈聊:“不知道是不是种错觉,有时候,我反而觉得石头的表达方式更像一个爸爸,而我的表达方式则像一个孩子。在节目中,我们的角色有时是互换的。”这种感觉,时常让我觉得“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师”这一说法是那么贴切。

  孩子们身上有很多东西都是与生俱来的。我想,我小时候也一定拥有过。然而,当我成为一个大人、一个父亲,却需要反过来从石头身上重新寻找,因为我不知何时把那些东西遗失了。石头的这份隐忍,既让我心疼,也让我反思,又让我深深感动。他自己可能察觉不到,而在我看来,那是多么了不起。

  不过,虽然石头因为有些东西表达不出来,或者不愿意表达,常常不太爱说话,但是他什么都知道,有时候的表达还挺犀利。

  俗话说“三岁看老”,石头的心智、能量,思维的丰富程度以及对很多事情的认知能力,对外界的感知与接受程度,都比那时的我优秀很多,在这一点上我很骄傲。这些话我不能和孩子说,他知道以后会不再努力了。所以,就让我写在书里吧,等他以后认识好多字了,再给他看。

  现在看着节目里这几个孩子,个个智商、情商都非常高,各有各的特点,想想他们的将来,我总觉得不可限量。不妨就让孩子按照现前的素质再往前继续走,我们这些家长要做的,就是保留好孩子身上那些与生俱来的特质,细心观察孩子的点滴变化,用心去陪伴,让这些闪光点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千万别一不小心遗失了。

  (静听花开 摘自《父亲的力量》江苏文艺出版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