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气血的学问
◎ 健康生活
我们都知道,养生就是养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误会了它。
满面红光就是气血好吗
在中医学中,人的正常生理面色表示人体的气血津液的充盈与脏腑的正常,比如精气含于内,则容光发于外,面部显现光明润泽、红黄隐隐。而在临床上,中年人如果总是“红光满面”,很难看出本来的肤色,就要注意查一查自己的血压了。如果血压正常,需要考虑是否肝火旺盛。通常肝火旺盛的人易出现急躁、失眠、口干等一系列表现。脸色好、气色好就是身体健康吗
在中医学中,“气血”是“气”与“血”两个概念的组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某人身体一直非常好,气色又好,但突然得暴病而亡,人们往往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脸色好、气色好、气血正常,绝不代表脏腑无病,很可能这些“健康人”的某一个器官有先天或后天的疾患,只是暂时没有显现出来而已。身体有疾患,气血一定差吗
在中医学中,“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我们日常口语中的“气血”只是局部概念,说白了,在不少人的观念中,仅是单指“血”。比如伏案工作久了会感觉颈痛、背痛,老年人常发生腰腿痛等等,从“气血”角度讲,是局部气血不和、血瘀气滞甚至血不养筋而造成肌肉萎缩,属于局部小概念的“气血”问题。局部的气血概念,不能代表整体的气血概念;局部气血失调,也不能说总体健康出了大问题。“气血”就是指气和血,与其他无关吗
这是一个大误区。仅以气和血而言,在中医学中涉及范围较广,名称繁多,概念也不一样,但是气血与五脏六腑,与精、津液等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中医经常讲,精与血同病,气与血同病,气与津液同病,血与津液同病。这其中包含着更为复杂的病机。虚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老年多虚症,久病多气虚,其他如先天不足、烦劳过度、饮食不节、饥饱不调等,皆能导致虚症。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
气虚主要指肺脾气虚,临床表现为气虚、气短声低、倦怠无力、面色晃白、头晕自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血虚包括心血虚与肝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指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
气血两虚者一般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妇女月经过多等,以气虚证与血虚证并见为诊断依据。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脉弱等是气虚的主要表现,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脉细等是血虚的主要表现。
气血双虚应气血双补,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四君子汤加四物汤 ),十全大补汤 (八珍汤加黄芪、肉桂 ),人参养荣汤 (当归、党参、白芍、白术、茯苓、熟地、灸甘草、黄芪、肉桂、五味子、远志、陈皮、生姜、大枣)等,相应膳食有韭汁红糖饮,乌梅红糖饮,黑木耳红枣饮。
(摘自《〈本草纲目〉家用说明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图/子依)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