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扮演文化
◎
余秋雨
我认为,一个人身上要拥有真正的文化,首先应当不再“扮演”文化。
我想起了两件小事。
很多年前,我曾经组织过上海人文学科著名教授的一次聚会,《英汉大辞典》主编、复旦大学外文系的陆谷孙教授也应邀前来。很多教授看到他来了就纷纷围上去,其中好几个对他说话时都夹着英语,但他从头至尾没说一个英文单词。因为在他看来,那次聚会从内容到人员,都没有讲英语的理由。而他,更没有理由去表演英语。
还有一次,东北某地聘请我和当时还健在的汪曾祺先生担任文化顾问。聘请仪式上的发言者也许考虑到我们两人都写散文,便美词滔滔。汪曾祺先生显然有点受不住了,便边听边轻声地把那些话翻译成平常口语,像一个语文老师在当场改错,而他的年龄使他有资格这么做。发言者说:“今天丽日高照,惠风和畅”,汪先生立即说:“请改成今天天气不错”;发言者说:“在场莘莘学子,一代俊彦”,汪先生立即说:“改成在场的学生们也挺好……”
这就构成了一种幽默效果,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发言人不仅没有生气,而且以自嘲的口气感谢汪先生,说:“您老人家已经在做文化顾问了。”
一个真正拥有文化的人,不会扮演“当代名士”。他不会写着半通不通的民国文言,踱着不疾不徐的遗老方步,数着百年文坛的散落残屑,翻着笔迹潦草的谁家信笺,又矜持地抖一下宽袖。
他也不会扮演“历史脊梁”,不会用嫉妒来冒充正义,用诽谤来展示勇敢,用疯话来显露风骨,顺便再从电视剧中学一点忧郁的眼神、慈祥的笑容。
他也不会扮演“文坛要人”,总是迟到,总是早退,总在抱怨:“部长又打来电话,近期有五个论坛……”边叹气边摇头,像是受尽了折磨。
当然,文化中也有正常的扮演,那就是在舞台上。擅长舞台艺术的人最容易识破生活中的扮演,一看便笑,轻轻拍着对方的肩,说一句:“咳,别演了,剧本太老,又在台下。”
(摘自《莫愁·天下男人》2014年第2期 图/乐芙)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