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姜文错一回
◎ 冯小刚
一位导演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他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也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它是葡萄,到最后还是葡萄。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应该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原料勾兑出来的。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这位导演名叫姜文。
拍《甲方乙方》时,巴顿的首选是姜文,请不来才换成英达。抬起杠来,英达、姜文的智慧非常够用。因为这一点,他们在谈话中永远保持着胜利者的姿态。姜文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不能这样吧。每次我听到这样的句子,直接反应就是,我真的不能再这样了。事后,我又问自己,我哪样了?久而久之,我萌生了一个愿望,迫切地想听到他能在所有的聪明智慧都用上时,说一声:“我错了。”
1991年,拍《北京人在纽约》时,我们住在纽约长岛奥伊斯特贝小镇。一天晚上,晚饭前,几个人坐在客厅里看电视。电视里播放了一段仅有几十秒的电影预告,是英国影片《桂河大桥》。马晓晴和姜文为了影片的主演是不是大卫·尼文发生争执。
马晓晴坚持认为《桂河大桥》的主演是大卫·尼文,姜文则断然予以否认。他告诉马晓晴:“《桂河大桥》里没有大卫·尼文,但这部影片的导演叫大卫·里恩,得过奥斯卡奖。这部电影我看过七遍。”
剧组的人也分成两派:以郑晓龙为首的一大帮人坚信姜文不会有误,站在姜文一边;我和艾未未站在马晓晴一边。我当时还没看过《桂河大桥》,但我希望姜文输。我答应开车拉马晓晴去租录像带,条件只有一个,马晓晴若是赢了,让姜文当着大家的面说:“我错了。”
我们开了一个小时的车,来到曼哈顿。艾未未把我和马晓晴放在他的地下室里,自己去租带子。十几分钟后,他回来了,脸上的表情就像要告诉马晓晴自己得了绝症一样。未未说:“晓晴,咱们输了,我没有在录像带的封面上找到该死的大卫·尼文。”
当时,马晓晴几乎丧失了回奥伊斯特贝的勇气,叛逃的心都有了。那天晚上,我们陪着她在一家名叫CBJB的摇滚乐酒吧,耗到午夜才回去。
回到剧组后,我们发现大家都没睡,几乎全体等在客厅里。印象中,我是溜着边回到卧室里去的。
艾未未陪着马晓晴走到人群中,马晓晴对姜文说:“你赢了。”
姜文说:“那就按说好的,我可以对你做任何事情。”
大家都很兴奋,不知道姜文要如何处置马晓晴。姜文让马晓晴坐在椅子上,对她说:“我就是想告诉你,心里没数的事,别跟人打赌,尤其是别跟我在电影上抬杠。”
从那以后,我也落下一个毛病:凡是姜老师说的话就深信不疑,凡是姜老师做的事就拍手叫好。我觉得他就不可能错,他太聪明了。
几年前,一个和姜文很熟的朋友对我说,他曾听到姜文对我导演的电影《活着》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据说姜文是这么认为的,“活着”是一个动词,被电影当成名词使用了。富贵为了“活着”,内心应该是非常主动的。他听到家乡土改枪毙地主的消息,预见了自己的下场。为了“活着”,他应该主动放弃,利用一场赌博把土地和家业输得精光,从此沦为贫农。结果,他如愿以偿,躲过一劫活了下来。把“活着”当成动词,看得出来姜老师是何等聪明,对“活着”的理解又是何等充满智慧。
拍电影时,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最好,姜文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
(摘自《中外故事·上半月版》2013年第11期 图/朱少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