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尤 里
2017年7月28日上午,为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彰显话剧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主办的“历史回放,舞台辉煌——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纪念展”在国家大剧院东展览厅盛大开幕。作为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此次展览以话剧的历史图片为主,配合以影像播放、场景还原、戏剧服装、珍贵文物,全方位、具象化地展现了中国话剧110年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成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主持开幕式,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副院长谭平,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周汉萍,国家艺术基金主任韩子勇,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人民日报海外版副主编刘玉琴,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赵同富,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话剧理论家、话剧院团领导以及各传媒机构共计一百五十余人,出席了展览开幕式。韩子勇主任、周汉萍副司长、连辑院长、蔺永钧主席分别在展览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
7月28日下午至2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田本相、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丁罗男、浙江大学教授胡志毅、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分别在学术研讨会上致辞,并主持了各单元学术发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昆明、杭州、西安、南京、澳门、东京等地的专家学者共计四十余人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学术研讨会现场(刘晓辉摄)
连辑院长在研讨会致辞中首先对本次纪念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本次展览完整展现了中国话剧的历史面貌、策展构思科学、具有较高学术含量,显示出了中国话剧研究所具备的历史品格和理论品格。其次,他从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阐释了话剧这一舶来的艺术样式在中国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成因和文化内涵。他主张在回顾中国话剧110年历史的时候,要把它放在这一百多年变迁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之中,去考察话剧本身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以便能更深刻、准确地把握中国话剧的历史。此外,他还指出,在观照中国话剧110年发展历史的同时,也要观照现状,观照未来,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之上,要进一步加强与新的艺术现象相对应的艺术理论探索,期待此次学术研讨出现新的研究成果。
田本相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纪念展让他很高兴、很感慨、很欣慰。他认为能在短时间内成功举办这一场展览,是非常不容易的。他表示,此次展览做到了平面的图片展示与立体的实物呈现相结合,在图片选择上既注重历史的回溯,又注重对当代话剧舞台面貌的展现。他同时指出,中国的话剧人以及戏剧教育机构要重视话剧史的研究。要懂得当下,就要研究历史。理解当下与研究历史,这两者之间是有着深刻关系的。因此,尊重历史、研究历史、普及话剧史,是每位戏剧研究者的学术使命。在接下来的学术会议发言中,与会的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中国话剧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学术研讨。
一、对中国话剧起源问题进行再探讨
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片断和《黑奴吁天录》,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之所以以春柳社的演出作为中国话剧史的开端,是有历史和学理依据的。田本相教授指出:“一是因为它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二是因为他们演出了一些比较正规的、自己创作的戏,哪怕是改编的,演出水准也已接近了外国的戏剧表演,并且当时受到了日本评论家的好评;三是出现了一些代表人物如李叔同、陆镜若等都是有案可查的。”宋宝珍所长认为:“虽然在1907年以前确实有一些具有新质的戏剧演出,但是大都不具有公众性、传承性、奠基性,这是无法把它当作历史端点的主要原因。而春柳社的演出,不仅有历史奠基的作用,它还为中国话剧的发展传承了一种艺术精神,培养了艺术人才。”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丁罗男认为:“早期话剧是一个形成的过程,它本身是一个实验过程,在形成之前有实验,这个实验就是学生演剧,我们不能把学生演剧就说成是话剧。”此外,他还认为:“春柳社的演出除了相对的正规性,有报纸上的评论,有观众等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因素在于它基本开始定型,像一个话剧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靖波认为:“弄清楚drama和performance的区别,就把这个问题就解决了。performance无处不在,但要成为drama就有很多标准。话剧是drama这个东西,不是所有的戏曲以外的performance都能归为话剧。”澳门大学文学系教授朱寿桐以现代文学研究中对新文学起点的界定为例,认为:“在历史的研究中,即便有新材料予以佐证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把历史起源的节点往前推。一些新的材料不过是一些文明的碎片,它是一个文明还没有形成之前的那种散落的碎片,找出来不是没有价值,有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并不足以宣布文明就从这里开始。”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丁明拥认为:“如果按照王国维所说的‘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即戏剧的正式记史要从有剧本开始算起的话,那么中国话剧史最早的开篇就该是1907年6月1日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本乡座演出的大型五幕剧《黑奴吁天录》,因为它有剧本和排演说明书作为证据,即日本早稻田大学戏剧博物馆保存的《黑奴吁天录》说明书。而春柳社后来10年的演出活动对中国话剧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更大——包括在剧本、演技、舞台技术、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都是相为表里的。因此可以说,春柳社的实际活动比王国维的有真戏曲的证据要求还扎实。因此笼统地说:‘春柳社是中国话剧开端’并没有错,我们千万不能为了让历史更长远一点就轻易动摇这个扎实的判断。”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张殷认为:“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片断和《黑奴吁天录》表明了‘李叔同’们的精神具备了为复兴民族尊严而追求的思想高境界;‘李叔同’们的行动是在新派剧的演出模式下进行的剧场艺术研究,这些行动和他之前在国内从事学生演剧相比,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没有配得上内容的剧场演出形式,是无法将思想与形式达到高度融合,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因此,中国话剧史以春柳社的发端为发轫,正是源于春柳社的两次演剧既有内容上的新思想,又有研究剧场艺术的新实践,两者缺一不可。”二、从历史叙事的宏观层面,对中国话剧的传统、特征、贡献等问题进行历史总结与理论探讨
针对中国话剧的传统问题,田本相教授从“中国文学的传统是抒情传统还是诗化传统、中国戏曲与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中国话剧的诗化进程、演剧艺术的诗化追求”四个层面,对中国话剧的传统问题进行了再思考。他指出:“中国话剧人经过上百年艰苦的艺术探索,以他们拥有的中国文学诗化传统的深厚根基,创造性地将西方话剧转化为积淀着民族艺术血液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剧。这样一个传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遗产,也是最值得继承和发展的。”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徐承进一步对这一问题予以回应,他认为,中国话剧的诗化传统,是中国话剧而非西方戏剧的特色。像曹禺、吴祖光这样的剧作家,往往具备一种非常奇特的双重意识。他们一方面是现代文学家,具有现代文学的观念,但同时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识。所以,他们会把中国传统抒情诗的一些写作的方式,潜意识地运用到话剧的写作当中,使得中国话剧在文本的意象、音韵等层面以及表演的意象化层面,具有一定的诗化成分。中国戏剧出版社原副总编杨景辉认为:“中国话剧的优秀传统是很丰富的。除诗化现实主义外,探索、创新的精神都是推动中国话剧向前发展的动力。然而,中国话剧的优秀传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譬如战斗传统在五十年代变异成了为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服务的工具。时至今日,其影响还在变相地、或多或少地、或明或暗地延续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戏剧创作的自由发展。因此,中国话剧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求创新、求发展。”浙江大学教授胡志毅从新文化史的视角指出:“中国话剧对于新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有引领作用的。由于新文学运动中的一些文艺工作者本身就是留美、留日的文化学者,接受过先进思想的熏染,因而在文化上有一定的优越感。因此他们的艺术实践,从艺术观念上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美学价值,如果不肯定这一点只强调传统的保守是不行的。”
纪念展现场(杨慧峰摄)
针对中国话剧的历史贡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汤逸佩从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中国话剧的第一个历史贡献是它作为一种外来艺术样式,经过110年的发展现在依然生存着;其次,中国话剧是有高峰的,它在现实主义的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比如曹禺、老舍这样的世界性剧作家,《茶馆》这样世界性的经典作品;此外,中国话剧的又一贡献在于它把西方的文艺理论、戏剧教育、剧场文化引了进来,这些共同构成了20世纪以来中国戏剧文化发展的主导力。他同时指出:“如果说20世纪和19世纪的戏剧文化有什么变化?最大变化之一就是话剧参与了戏剧文化的建构,也参与了戏剧文化的发展,或者说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戏剧文化向现代进化的迈进。”
此外,在理论研究层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靖波从非视角结构、锁闭的视角结构、开放的视角结构出发,探讨了在80年代的戏剧创作中,这三种视角模式和剧作家的创作理念之间的对应关系。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张福海阐释了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其对中国话剧的影响与意义。他认为:“‘陌生化方法’和‘历史化’是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核心的两个概念。一部优秀剧作的出现,是要有陌生化的眼光的。这个陌生化的眼光就是具有穿透事物表面而进入事物(人的)内部的能力。与此同时,历史化可以使剧作家获得一个观世的高度,从历史的高度来审视当下的现实。”为此,他还指出:“戏剧如何能够站在审美的立场上,站在戏剧本体的立场上,而超越党派意识,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从个案研究层面,对中国话剧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史料发掘和现象评析

蓝天野先生参观展览(尤里摄)
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樊国宾以张庚日记为着眼点,细致考察了张庚的生命经历、艺术主张、价值取向、话剧观念等方面,他认为:“从事戏剧创作和批评的人一定要多读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才可以有判断能力,只把趣味放在一个角度上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固化。我们如何好好地认识今天周遭的世界和话剧艺术?如何警惕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割裂,是张庚日记给我们的重大启示。同时,张庚日记所显示的文艺官员的专业素养、价值判断也值得我们深思。”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副主编胡一峰以清华大学最重要的学生刊物《清华周刊》为史料依据,全面梳理了清华话剧活动的流变与特色,指出演剧在当年清华园里蔚然成风,不同专业的学生及教师均参与其中,清华话剧活动的主要特征是技道并重、会通中西。同时,清华学生毕业后,话剧依然是他们交往的艺术纽带,在校园中形成的艺术精神也由此得以传续,为中国的话剧事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高音借用“民国范儿”这个当下比较风行的说法,集中探讨了以新月同仁为主体的民国文化人胡适、余上沅、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认识、作为与态度,并认为:“新月诸君无疑是近代中国发生的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流中的后卫与先锋。应该说,正是以新月同仁为首的民国精英学术圈(知识的贵族主义)对莎士比亚的译介和演出,在一定程度上开了以西方标准来衡量中国戏剧的先河。”上海戏剧学院副研究员计敏从战时政治生态环境的制约、都市大众戏剧的视角,以及艺术与商业的博弈三方面,对抗战时期上海话剧的职业演剧进行了重新评价。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副所长高新生从张庚、葛一虹等前辈学者在从事话剧史研究的方法中总结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应该用从历史中总结出的经验审视当代的现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理论研究与现实结合起来。”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高字民从比较差势和悲情内核两个层面,总结了陈佩斯在喜剧艺术实践中的创作观念,对其所展现出的文化自觉和匠人精神予以了充分肯定。此外,田汉的两位侄女——田伟女士与田灿女士,分别对田汉在日本的留学生涯、话剧创作以及对中国话剧作出的贡献进行了真切的回顾与总结。
四、在回望历史的同时,对中国当代话剧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与现实困境的探讨也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丁罗男在对中国实验话剧的历史、内涵以及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后指出:“在一个健全、均衡发展的戏剧文化系统里,主旋律戏剧(主流文化)、商业戏剧(大众文化)、审美戏剧(精英文化)应该是‘三足鼎立’,互动互补,缺一不可的。当代实验戏剧萎缩的主要原因,在创作方面,是作者的热情与原创力的消退;在接受方面,是铺天盖地的商业影视、商业戏剧、网络艺术在不断地制造失去个性和审美感觉的‘懒汉’观众。当然,在社会文化生态上也得不到有力的扶持。实验戏剧本来就是精英的、小众的艺术,注定进入不了大众文化、商业戏剧的中心。然而,它毕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艺术创造智慧,是不可替代的一个社会文化符号。”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胡薇指出:“目前国内一些创作者,仍然处于就事论事或堆积材料的阶段,作品在整体上缺少创意和思想的花火,更多是在以一种戏剧的形式,讲述一段生活和故事,侧重展示现象,而忽略对于本质的抓取,并未深入到塑造独特的角色、探索人物的心理轨迹,以及体现独特情感的创作轨道上来。只有戏剧的创作者们,自觉抵抗外部环境的各种诱惑,更多的关注作品的内涵及其内在精神提炼的时候,中国话剧本身的潜力和活力,才能够真正迸发。”北京演艺集团原副总监李龙吟认为:“谈中国话剧,不能只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来思考中国话剧,更要从美学的角度来反思中国话剧走过的路;要从中国话剧和观众达成的审美共识上,来看中国话剧的发展之路和今后走向。中国话剧要生存,要融入世界,就必须探索自己的话剧美学表演方式。”总政话剧团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李宝群认为:“繁荣只是表象,困境才是真相。当下话剧的困境之一,也是制约当下话剧发展的‘瓶颈’,是优秀原创剧本严重缺乏。优秀戏剧原创剧本匮乏的背后,是优秀编剧的严重匮乏。导演和演员永远取代不了剧作家,经典文本永远取代不了原创文本,只有经典搬演没有优秀原创,这个时代的戏剧终究是残缺的。缺乏优秀戏剧文学的强力支撑,戏剧便走不远、飞不高。唯有戏剧文学出现突破,才能带动整个戏剧出现突破。这种景象的出现需要从剧作家开始,从戏剧创作开始。”《文艺报》记者、剧评家徐健在对近十年中国话剧进行文化观察后指出:“这十年留下的作品或者能称之为保留演出的作品屈指可数。创作的节奏越来越快,剧院所要完成的任务也越来越多,大量的以定制名义创作的作品,疲于应付各种展演和演出场次要求,忙于完成各种上级的任务、戏剧圈的人情、利益的追逐,却在人的要求上变得滞后。为此,中国话剧当下最为紧迫的不是如何拥抱市场,如何与资本、项目合谋,而是要缓一缓脚步、等一等生活、想一想人。”《新剧本》执行主编、剧作家林蔚然在对当下原创戏剧进行反思时指出:“目前戏剧作品同质化的倾向较为严重,讲一样的话,选择一样的角度,比较典型的是主旋律题材话剧。创作者在传达正面能量的时候,更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人类共同的问题,比如孤独感、比如无法走出的困境。而在表达这些东西的时候,如何去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避免自说自话的梦幻状态,这可能是创作者们所需要深思的问题。”解放军艺术学院副教授谷海慧在探讨中国当代话剧舞台需要什么样的英雄形象时认为:“在话剧在中国落地生根110周年的今天,在原创话剧存在各种问题的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能打动人、感染人、说服人的英雄。在英雄塑造过程中,如果能够‘无情未必真豪杰’、除了革命英雄,多关注民族英雄、民间英雄、文化英雄,或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原创话剧的‘剧本荒’,高扬英雄精神、英雄情怀,丰富英雄想象,建构一个令人信服的价值世界。”此次研讨会,在充分肯定“历史回放,舞台辉煌——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纪念展”的基础上,对中国话剧11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溯与探讨,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国话剧的起源、传统、特征、贡献等话剧研究中的诸多命题,对中国当代话剧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困境进行了冷静分析与学理探讨,在回望历史的同时不忘思考当下,推动着中国话剧历史与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尤 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蔡郁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