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打造快乐杂技——谈中国杂技和国际马戏的精神文化互补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20100
宁根福 黄介农

  

  

  随着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布,文化产业,包括杂技,已经登上了国家战略性产业的位置。既然是产业,自然要汇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那么,了解国际竞争的态势和格局,研究竞争对手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杂技和马戏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的是马戏。且不说发展了20多年享誉世界的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后起之秀广州番禺长隆国际大马戏团,这个仅只发展了10年的民营马戏团目前的发展状况也已经是国内任何一家国有院团所难以比拟。仅从这一点来看,马戏就值得杂技同行给以高度的关注。几年来,对国际马戏的关注和研究多在管理、经营方面,本文试图从中国杂技和国际马戏的精神文化内涵方面作些初步的补充探讨。

一、中国杂技和国际马戏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

研究资料表明,当代中国杂技的形成,从被称为当代中国杂技起点的中国杂技团成立的背景来看,其组建成立是为了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承担着对外宣传新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国家形象的重任。国外媒体最初对中国杂技的评价主要是“表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和坚定不移的精神。”老一辈杂技专家王峰曾在《当代中国杂技》一书概述一节中写道:中国杂技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深沉、敦厚、朴实和执著奋进的性格,中国人以其无与伦比的刻苦精神创造了像《耍花坛》、《顶碗》、《皮条》、《杠子》等许多“吃功”的节目;中国杂技注重单个节目的精雕细刻,表演技巧上的稳准和超凡脱俗,以及艺术上细腻抒情的民族风格。同时,绝大多数杂技演出形成目前的舞台演出样式而不是大篷马圈型样式,这是60年前时代条件所决定的。在中国杂技团建立之后,上海、重庆、武汉等地相继按照中国杂技团的模式组建了国家杂技院团。当时国家贫穷,文化科技落后,各地几乎没有适合马戏演出的场地,而老式篷圈又被认为是落后的,不能体现底层劳动者翻身的面貌。随着当时对旧戏剧的改造,一些剧团停演,一些城市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闲置剧场,于是,杂技走进剧场登上舞台就成了当时的共同选择,这个因素决定并长期制约着当代杂技没有走进篷圈。

  我国杂技的特点鲜明,优势突出,一度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杂技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异彩纷呈,令世人眼界一新惊讶万分。别具特色的中国杂技在国际赛场上更是获奖累累,取得了杂技大国的地位和影响。

  然而,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世界中,国际竞争格局一直在不断变化。历经了约20多年的辉煌,随着国际演艺界新形式新作品日益涌现,尤其是同行业中出现了加拿大太阳马戏团这样占据了绝对优势的新贵,同时确立了一种影响和主导国际潮流的样式,中国杂技最初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新鲜感慢慢消退了。目前中国杂技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正如文化部领导所说:“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演出还处于低价、低端层面。”“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尚未发展成为世界杂技艺术强国。”

  要提高国际竞争力,要在国际竞争中做大做强,就应该把杂技产业放在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中来考察,因此,了解国际马戏并吸收其长处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当代中国杂技》“概述”写到:现代国际马戏表现了西方人的开朗、幽默、不拘一格和追求刺激的性格。西方人以十二分的冒险精神创造了许多空中节目和驯兽节目。现代国际马戏注重整场的观众轰动效应、滑稽小丑的穿插、品种的多样、形式的变化、气氛的热闹、欢快。

  还可以更进一步具体认识国际马戏的特点。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对晚会《飞越之旅》是这样介绍的:“这里没有束缚, 空中飞人、呼拉圈、大力士、洋娃娃、滑稽的小丑,这是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世界。这里没有束缚、没有悲伤、没有不平等,大家和睦相处,逍遥自在。昔日威严的国王变成了平凡和蔼的小丑,我们一起返老还童,在这马戏团的帐篷里,每一个快乐的你就是自己的国王”。太阳马戏团导演Franco Dragone还说:“我们不打算力挽狂澜,也无力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在人间的温情中重拾神奇的信念。真正的雄心壮志不是去征服太空,而是伸手去为邻居抹掉脸上的泪珠。”

  不应该把这些话简单地看作是宣传标榜或是商业炒作,其实这种追求正是国际马戏长期以来形成并坚持的传统风格,我们可以从上个世纪以来一些文化名人的感受印证以上宣示:

  我不十分清楚杂技究竟是什么,但当我看到杂技艺人为了观众的欢欣,冒着生命危险,去追求美的时刻,我想我已经完全清楚了。

  ——高尔基

  据我所知,当人们观看演出时,只有杂技才能被称为“幸福之梦”。杂技如同梦境,“飞人”飞来飞去,“飞人”抓住“飞人”,就像你被一个美丽的梦抓住一样。

  ——海明威

  杂技演员是自由的精灵。他们心中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界不同。他们充实地生存在瞬间,他们放射出的光芒,是一首清澈的欢乐之光。

  ——亨利·米勒

  以上所引用的话语中,欢欣、快乐、活力、幸福、自由是最突出的字眼。“马戏面前,我们都是孩子。”马戏总是创造一个把观众带进童话带回童年的王国,选择的是走进观众内心,体现了一种很朴实的人文情怀和国际马戏作品通常的价值追求。

  国际马戏在文化和精神内涵方面显而易见的优势来源于一个重要的背景。

  国际现代马戏公认为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这个起始时间很值得注意,因为这个时间是在15—17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以后。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得到普遍的确立和尊重,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国际现代马戏,很自然地从现实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中获得了以上思想文化资源。这样的背景使得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审美观所崇尚的超人的力量、协调的动作、完美的技艺和发达的肌肉等原始的身体语言或人的本质力量,以及情感张扬的个性表达等,这些人类崇拜的最美好的东西,都在国际现代马戏中有着十分突出的体现。在后来的发展中,表现主义结合象征和荒诞的手法,通过抽象、变形、面具的运用,通过时空的真幻错杂、声光的迷离恍惚,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在马戏表演中得到了更加的张扬。

二、打造快乐杂技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滑稽小丑行当的认识

其实,以上论述也可以简单地直接地概括为一点,那就是打造快乐杂技,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杂技的滑稽节目和小丑表演。

  两年前,针对某台杂技晚会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一位文化创意产业的教授针对晚会的宣传资料说道:“从宣传资料来看,感觉作品仅注重吸引眼球,深入人心不够。震动人的东西太多,感动人的太少。”这位教授很敏感很准确地指出了杂技存在的不足。事实确实如此。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大家都使劲把话往大里说,把词往大里使。我们杂技界的一些晚会介绍和节目名称动辄天啊地的,要么就是宇宙、生命,再不然就自称蕴含了这个文化那个文化的精华,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地把未必深奥的节目讲得玄妙无比。很多人早有感觉,杂技太强势了,经常使得观众感到压抑,其结果是在情感上离观众越来越远。实际上,我们还缺乏对杂技本质属性和表现能力的深刻认识以及有效开发,同时也没认识到杂技与其它姐妹艺术的区别、界限和自身的局限,多数情况下其实是在虚张声势之间掩饰自己对杂技自身艺术和审美表达的信心缺乏。如果认真听取上面提到的意见,那么,作为一种补充,多一点对马戏精神内涵的研究和吸收,多一点国际马戏所具有的人文情怀表现,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在国际马戏界,滑稽、小丑一直是受到高度重视并具有很高地位的。国外马戏界人士称“马戏是笑的艺术”,而“小丑是马戏的灵魂,是马戏中幽默艺术的制造者”,“在整场马戏中小丑表演起着金线穿珍珠的作用”。国外马戏的表演重视掌声,更重视笑声,把快乐作为比惊险刺激更高的价值,把小丑表演看成是一个无语言障碍的欢乐世界。特别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当今国际马戏最高赛场的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最高奖也是用“金小丑”来命名的。其中,众所周知的是俄罗斯的小丑历来被人羡慕拥有地位高、收入高、学历高的“三高”。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个行业吸引了一批高素质的表演艺术人才。由于小丑表演所处的崇高地位,国际马戏中的小丑这个行当的发展至今一直受到推崇,出现了各种流派风格争奇斗艳的局面。以前苏联马戏滑稽表演大师波波夫为代表的俄罗斯滑稽一个突出特点是特别注重小丑的个人演技素质和作品的高品位。著名丑角演员尤·尼库林(1921~1997)的表演诙谐、逗趣,总能唤起观众的激情,更重要的是看了他的节目后,自然而然地会思考生活的现实。俄罗斯人评价他已不单纯是个滑稽演员、丑角,而是作家、教育家、思想家。而法国滑稽十分注重小丑的幽默感和深层次的趣味性展示。意大利特别注重观众的笑声和小丑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美国滑稽偏重大型群丑的展示,突出大场面,热衷于恶作剧式的小丑表演。加拿大马戏团丑角节目构思新颖、小丑人物造型独特。同时,国外的滑稽小丑已经开始形成了一些类别,有小丑的空中表演,小丑和动物的共同表演,结合音乐的小丑表演,结合魔术的小丑表演等等。

  此外,国外滑稽小丑的发展还非常注重对职业小丑的培养,他们的人才培养也形成了较好的机制。有兴趣和有天分的个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安排训练和专业教育,使得国外马戏滑稽长久不衰。德国两名著名小丑演员创建了世界上唯一的“小丑学校”。这个学校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学生,既有业余学员也有专业演员,年龄最大的已88岁,最小的才几岁。校长米勒说:“小丑表演绝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简单,而是一种高难艺术。舞台上小丑释放灵魂里天真、脆弱和可笑的一面,观众在笑声中与小丑互动,同时瞥见自己内心的纯真和孤独。这正是小丑艺术的精彩和独到之处。”

  今天,我们一直在说要和国际接轨,呼吁杂技走出去,通过研究国际马戏滑稽小丑的发展动态,给中国杂技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显然是现实而且有效的途径。遗憾的是,杂技界几位专家对此呼吁了多年却始终起色不大。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面前,随着杂技演出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有的杂技团领导感到了重振杂技滑稽小丑表演的迫切性,近些年来杂技界也有所行动。

  前几年,天津举办过两届国际滑稽节;2007年北京市文联、北京市杂协举办了首届国际滑稽展演及中国滑稽研讨会;2008年——2009年由中国杂协滑稽委员会和江苏省杂协联合在南京承办了两届每期为一个月的“美式滑稽培训班”。在两期培训中,6位美国旧金山马戏中心的老师,为我们十一个省的40多位演员进行滑稽授课。紧接着北京杂技学校开设了中国首届“滑稽”专业班,制定了首个“中国滑稽教学大纲”,为中国杂技滑稽表演艺术教育的起步打下了基础。可贵的是现在还有长期坚持不懈在舞台上弘扬中国滑稽艺术的刘全利、刘全和。他们虽然像是在孤军作战,毕竟也还像是留住了种子。过去,我们杂技舞台上还多少有些滑稽小丑的节目,并且形成了单场滑稽、帮场滑稽、串场滑稽的品种格局。再往早里说,在杂技被称作百戏的古代,滑稽就与杂技相伴为生。只是这些记忆早已模糊。然而,毕竟那些理念和经验都曾经拥有,这使得我们对于打造快乐杂技还是可以抱有一定的信心。

三、当代杂技必定要发生巨大的变化或转型

如果说经济基础的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那么,当代杂技必定要发生巨大的变化,或者说转型就会是一种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中国杂技显然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它的发展和当时社会的发展一样,是缓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断重复的。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解放和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制造大国。即使是传统农业,整个面貌也已经完全不是传统的小生产模式了。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迅速形成和推广,很多高科技如激光、遥感、基因技术以及气象卫星也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一系列现代农业机械被广泛应用,很多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也开始得到广泛运用,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也有很大提高。就是说,即使是产生和形成我国杂技的基础条件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既然连基础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杂技发生根本变化就会是必然的,其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如果说,文艺作品应该努力反映时代特征,那么,时代不同了,今天,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我们的杂技要像几十年前那样承担着服务国家形象的重任,我们对国家形象的理解也应该有所改变,也应该表现崛起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象,应该具有新的生活内容和新的时代气息,具有自信、从容的气质和开放、包容的气度。

  如果说,我们的前辈人物在他们那个年代的环境条件下创造了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杂技,那么,我们这一代杂技人应该开创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杂技新天地。而当前,无比丰富的国际资源为我们做好杂技产业提供了最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吸收一些国际马戏的优势,学习一些马戏的长处,是丰富自身发展的文化资源,是明智的选择。

  其实,中国杂技过去的繁荣也就是在充分吸收国外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的。狮子舞是中国杂技中的一个年代久远的经典传统代表性节目,而中国没有狮子,狮子舞成为中国杂技的传统代表作品之一就是一种吸收。秋千是朝鲜传入我国的一项民间游戏,近代以来也成为了中国杂技高空类节目的主要样式。类似的还有大跳板、手技等一些节目,历来是欧洲马戏的传统样式,现在也成了中国杂技的主要节目品种。车技、溜冰等也都是在国际上出现了自行车和溜冰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节目。抖杠是1962年战士杂技团从越南移植过来的, 1987年广西、上海的开发使得其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国内现在成为主流的主题晚会演出样式也是一种移植引进。近些年来还出现了像《东方天鹅》这样被誉为“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火花”的创新节目和《天鹅湖》这样的杂技剧,以及广州番禺国际大马戏团的兴起,还有《功夫传奇》的国际化运作。这些都是国际交流融汇的具体范例和结果。但是,我们能看到的这些作品和现象在规模上和国外对我们的资源利用还很不对称,并且总体上是被动的,或者说,还不是一种思想认识和理论自觉。多年来,杂技界基本上没有在深层次上对国际文化思潮的研究和了解。

  这一点国外做得比我们好。我们看到,日本的动漫游戏产业把中国的四大名著当作重要的资源,美国的动画大片有效地开发了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中国题材。国外马戏也是如此。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玲玲马戏团就设立过“中国年”、“熊猫年”,曾长期邀请中国杂技加盟美国马戏场演出。接着,90年代以后,加拿大的太阳马戏团以更大的规模邀请中国杂技演员和中国杂技节目加盟演出。这些表现都应该理解为国际马戏在大量采用中国的文化资源。我们看到,在当今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的限阈正在不断被打破。最近,在国内一个动漫产业的会议上,一位负责人说“功夫是你的,熊猫是你的,可是,你为什么自己不做《功夫熊猫》呢?”这样的发问给人很大的触动,要做好杂技产业,要进入国际竞争,就有必要积极地从国际马戏中吸取思想、文化和精神资源。

  最近,一位长期处在中国杂技和国际马戏连接关口的业内人士非常肯定地预言:“三五年之后,杂技一定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以本人的理解,他所说的变化就会是吸收和引进马戏的文化精神,打造快乐杂技这样的变化。吸收国际马戏的长处,不是否定自己,而是自身强大到了足以面对世界具备包容能力的表现。要克服的倒确实是对国际马戏的优势和长处视而不见甚至排斥的态度。演艺界很习惯强调艺术的个性特点,而事实上,从实际效果上看,过于强调艺术的个性,倒往往成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辩解和掩护,成为杂技转型的主要思想障碍。

  我们有太多的理由期待杂技的变化转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