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唯美情怀史诗风范——评析大型交响史诗《共和之路》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20390
于 洋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型交响史诗《共和之路》于2011年9月24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这部作品以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为线索,分为序曲、黎明、童年、求学、革命、共和、伴侣、信仰以及尾声八个篇章,讲述了辛亥革命的波澜壮阔以及共和之路的风雨沧桑。当天的音乐会汇集了国内顶尖艺术家和音乐团体,由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创作,李利国、胡志荣、邹航三人组成作词联盟,吕嘉指挥,张立萍、杨光、袁晨野以及石倚洁领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及合唱队担任演奏与合唱。整部作品无论在宏大的音响、冲突性戏剧结构以及统一的整体规划方面,还是在关注历史、挖掘题材深刻性方面,都显示了其标准的“交响性”的气质。

  一

  音乐是一种语言,以声音为媒介,通过对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控制激发人的情感表达,它可以在自身所营造的氛围中,展现艺术作品的抽象之美。《共和之路》以文学为载体,旋律风格丰富多变、配器色彩缤纷,充满浪漫主义唯美风格。

  在“序曲”中,从弦乐部分开始,作品各声部以长音织体形态逐层出现,随着木管组以及铜管组慢慢加厚,打击乐组最后将音乐推向呐喊式的齐鸣。这段全乐队的音块采用了不协和的音高组合,与定音鼓、吊钹的滚奏相互配合,营造出色彩厚重的音响效果。作曲家所塑造的革命宣言形象响彻神州,向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发出了最后的怒吼。在“黎明”乐章中,作品以半音关系的和弦相互碰撞来营造不安的氛围:黑暗之中的民族曙光,不断涌动且蓄势待发,它让人感到无比压抑,但又充满期待。肖斯塔科维奇式的深沉将长夜无边而黎明在即、中华民族忐忑期待的心情刻画得栩栩如生。

  全曲高潮退却后忽然迸跃出的童年乐思给观众的听觉感官带来强烈冲击,这是作曲家用唯美乐思表达浪漫情怀的典型方式。这一再现通过长笛来完成,明亮的音色将听众从史诗般的高潮部分拉回到了纯净的童年回忆,对欣赏了整场音乐会的观众来说,这是一次情感的洗礼,一种历经苦难后对年少时光的一种追忆,也是经过烽火涅后的纯净再现。相信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有感于中山先生从孩童到历史巨擘整个人生的沧桑巨变,无论是谁都会情不自禁地受到灵魂的震动。这是全曲的点睛之笔,是铅华退去后的纯真再现,是对中山先生革命之路的回首,也是对革命尚未成功的感伤。

  《共和之路》虽然采用西方管弦乐队形式,但最质朴的民间素材始终洋溢在宏大的音乐场景之中。正如作曲家叶小纲所说:“历史是通过歌词来讲述的,我在作品中用广东、上海、湖北等地方音调把词给唱出来,最后走向共和的时候曲调采用经过提炼的中国燕乐音调,表现了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胸襟以及宽广高尚的人文情怀。”为了贴近人物原貌,作品在“童年”乐章中采用了广东民歌素材,童声演绎的粤语腔调别有一番风味;在“伴侣”乐章中,宋庆龄的咏叹调使用了上海浦东民间材料,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在全曲的高潮部分,音乐素材来源于燕乐调式,展现了百年沧桑的壮丽图景。以地域之素材索骥中山先生革命之路的方式,使音乐语言获得了民族性特质,是整部作品体现音乐唯美性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表现作曲家浪漫主义情怀的重要手段。

  叶小纲常年从事各种体裁的音乐创作,在作品不断与各阶层观众互动的过程中,他以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逐渐形成了既符合自己艺术观点同时又使大众易于接收的音乐语言风格。这种实用的音乐语言是作品得以传播的条件,他的作品大多具有调性音乐的特征,但迅速转换的调性片影却使音乐游离于传统语汇的边缘,独具个性。这正是作曲家所追求的音乐创作的“度”,即音乐表述不脱离受众的接收范围,同时又略高于他们的接收能力,起引导作用。

  二

  《共和之路》的歌词由七个不同主题组成,作品在“共和之路”线索的引领下用文字统一故事结构。由于每个主题都有自己的叙事内容,没有共同的音乐素材,因此如何规划曲式结构、统一音乐风格成为作品首要的技术问题。作曲家以感性方式为依托,根据歌词内容设计作品段落长短与结构比例,并凭借良好的内心听觉来统一作品。同时,旋律旋法以及和声等具有个性的语言成为贯穿全曲的主导因素:采用非常规的旋律线调动观众的注意力,旋律朗朗上口又具有个性;和声语言游离于调性与泛调性之间,这样的个性语言也成为统一音乐结构的主要线索。

  《共和之路》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围绕“混沌—压抑—躁动—光明”的情感主线,作曲家以三管编制管弦乐队之色彩描绘了辛亥革命之壮美,涂绘百年沧桑之斑斓。首先,作品的配器色彩浓淡对比自如,音色转换方式严密而不留痕迹,可以从宏大的音响状态瞬间转换到细腻的音色描绘。其次,作品注重器乐所构成的色块之间的交融,叠合不同色调器乐而产生独特的音响,从而形成色彩炫丽并具有金属质感的配器效果。如“信仰”乐章中的器乐效果宏大而辉煌,具有瓦格纳式的恢宏音响;“伴侣”乐章中的细腻色块则雕琢精巧,带有法国式的浪漫气质。第三,由于民族器乐的点染,乐队展现了浓郁的民间特色,竹笛、二胡、琵琶以及筝四件乐器为作品增添了民族民间音乐色彩。

  “共和”乐章中乐队色彩灰暗,压抑中带有不安,描绘了民族存亡之际,中山先生为国家兴亡而忧心忡忡的图景。音乐在中低音区徘徊,弦乐铺成了厚重的背景,钢琴与竖琴钟声般的敲击、长号与大号连同低音大管的低吼象征深沉的思索,表达一种自我的救赎,心系民族之命运的忘我胸怀。与“共和”乐章不同,“童年”乐章以十足的民族风格展现,描写中山先生的青涩时光。乐队色彩清亮透明,与天籁般的童声交融一处。通过绚烂的音响构态,音乐描绘了中山先生少年时壮志云天的理想以及乐观的精神状态。本段配器音色清澈,每件乐器以快速的琶音流动为织体,由女高音带动水彩一样的音响,给人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弦乐的中高音区、钢琴、竖琴、金属与木质打击乐器、木管乐器高音区、铜管的金属和声以及童声的纯净音块造就了色彩鲜亮的音色图景,这也是作曲家最具个性的配器方式。

  人声最接近人的内心世界,是最人性化的乐器,它与人的思想共通,是表达内心感受的最佳载体。《共和之路》就是这样一部以人声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大型交响作品。作曲家通过独唱(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以及男中音)以及混声四部合唱与童声合唱的形式将这部著作的史诗性表现出来,观众从中享受到了挥洒自如的声乐盛宴。全曲共分八个乐章,每个乐章根据文字内容侧重点各有不同:序曲与第一乐章(黎明)是四个独唱声部对话;第二乐章(童年)是女高音领唱,同时用童声展现纯真;第三乐章(求学)是男中音低吟,表现了步履艰难的沉重;第四乐章(革命)用高亢的男高音唤醒民众;第五章(共和)是女中音讲述;第六章(伴侣)用柔美的女高音娓娓道来;第七乐章(信仰)和尾声是全体宣言。人声在各个场景中使用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的声音结构塑造了史诗的力度。

  三

  《共和之路》是一部史诗性作品,思想性和哲理性是作品所要阐述的主体理念,观众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中山先生人性的光辉。作品在以谦和的姿态叙述历史的过程中,音乐始终透露着现实主义精神,并传达一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讯息,“壮志未酬”的情感在作品的最后得到了升华。这样的情感体验将对现实世界产生深刻启迪,“路漫漫,哪里是共和”不仅是中山先生的感慨,也是国人的感慨,未来之路依然需要努力。由此看来,音乐所展现的精神力量不可忽视,它不仅是作曲家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思考,而且对现实产生指导意义,这也是作品思想性的集中体现。

  与抒情诗、安魂曲、清唱剧等可以表述情绪化的体裁不同,《共和之路》是一部史诗性作品,叙事的段落随处可见。作曲家运用了歌剧创作手法,把历史要求和现实需要结合在艺术中,夹叙夹议,以抽象的乐汇为文字插上音乐的羽翼。例如,在“共和”乐章中,叙事性的语调以及男中音低沉的声音向观众讲述“十六载风雨,历尽漂泊。起义成功,武昌光复;独立风潮,席卷全国;统一政权,万分紧迫;归来为建民主共和国”的史实画卷。在叙事的过程中,男中音旋律采用了泛调性的写法,配器与和声形成戏剧性的色彩对比,使观众在聆听作品时不断地调整听觉感受,客观上加强了对作品叙事性乐段的关注。

  音乐是在时间的过程中通过乐音的运动而形成的,音乐对现实的反映不是写实的,而是一种抽象的比拟。人对音乐的感受除了需要依靠艺术的联想,还可以通过情感与文学进行演绎。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语言,而文字拥有具象的描述功能,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是完美的艺术形式。当抽象的乐汇为文字插上翅膀后,人们将在精神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从而感受到艺术作品所塑造的生动形象。《共和之路》的文学内容具有浓重的历史感,音乐为文字的表述增添了魅力,如“革命”乐章的核心句“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血肉丰满,将革命中的中山先生的伟岸形象生动刻画出来。音乐部分则配合以木管与铜管部分助音式迂回的柱式和弦为和声背景,配合雄壮的旋律线条,将观众印象中民国时期的形象质感呈现出来。观众似乎置身于那个风云呼啸的年代,恍惚中看到了那个身着中山装的奇男子驰骋在华夏大地上。“奔波驰骋四十秋,壮志未酬。放眼望神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共谋”,这是“信仰”乐章的中心句,寥寥数语浓缩了中山先生一生的光辉历程,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不舍之意与希望之情。这段歌词的旋律宽广,具有俯瞰天地的恢弘气势,交响乐队以及合唱队的情感全面迸发,将音乐的高潮展示得非常充分。音乐对整个作品进行了宏大的收束式总结,为文字赋予了立体的音乐形象,充分刻画了中山先生对革命事业壮志未酬的悲壮情怀。

  适逢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共和之路》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对历史进行了反思,对现实进行了思考,把历史要求和现实需求结合在艺术中,表达了艺术家渴望为国家复兴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可以说,《共和之路》这部作品是所有参与创作与演出的艺术家的呕心力作,是他们发自内心为广大群众和百年共和所谱就的一部大型交响史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