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湖南师大附中
执守绢绣间
作者:石宇婧
学校:湖南师大附中
离开那儿已有三个月了。只要一闭上眼,我的鼻腔就会充盈着绣架的原木香气,耳畔就会回响着针线游走的窸窣声,脑海就会浮现那绣娘们端庄而坐、专心于绣的画面。
那是我第一次去到湘绣博物馆。我出生于湘绣发源地,内心却并不曾为如此“乏味”的传统工艺而激起过一丝涟漪。她来了——亲切的脸、精致的工作套装。她伸出手,像怕让所疼爱的孩子受伤而显得小心翼翼,又像恨不能炫耀孩子全部优点般,边讲解边抚摸,不时眉飞色舞地对着一幅幅作品比划。她那双手,黝黑,粗糙。
与她来到一幅《夏莲图》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句子立刻浮现在我脑海中,从未有工艺品能带给我如此震撼——流云般的底色给予莲动态的美感,似要“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她说道:“这是第一幅不以绸缎为材料的湘绣,我叫它‘蝉翼绣’,独一无二。”细观之,画面愈显出通透空灵,分明是灵秀山水间毫不起眼的一隅,在它跃上蚕丝,定格成绣品的那一瞬间,便成了桃源诗意、清池莲语,轻瞥一眼就让人心驰神往。
我不由得对所谓的“乏味”产生了新的认识,而身边的她,眉毛微微上挑,带着十足的骄傲。
“他们说湘绣是文化产业里的夕阳产业,价格太高、制作时间长,早跟不上潮流啦,年轻人不喜欢这些老东西,你也是吧?”我正想开口说点什么,她又自顾自地说:“干这行的也不图赚几个钱,只是认定了就要做一辈子。我寻思着要做出你们喜欢的东西,湘绣不怕加入新材料和新针法,就怕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在我们的手里断了血脉。”
随后的几天我才慢慢了解,原来简单“创新”二字,她却用了几千个日日夜夜、无数次调研与尝试来诠释:蚕丝之轻薄让上绷这一最为基础的步骤成了一道需要谨小慎微的工序,厚重饱满的画面与色彩在新材料上也不再适用。她凭借娴熟的技艺,灵活运用数十种针法将材质纹理与丝线肌理有机融合,并将传统的贴墙式安放改良为屏风式装裱,得以体现作品的通透性。“蝉翼绣”的出现给传统湘绣注入了鲜活的血液,正在申请专利的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让湘绣之美美在图案、美在技法、更美在内涵。
她说:“在我们镇上,绣娘们从小承袭长辈的手艺,十几岁就可以独立完成作品了。”进入工作室,绣架前的十几位绣娘银针轻舞,丝线摇曳,安静优雅,每一针落下去,都连着专注的眼神,每一针捻起来,都带着手指的温度。整整一上午,绣娘们孜孜不倦地创造着美,不多言、不好动,沉浸在自己指尖勾勒的世界。
我被那股韧劲感染——笨拙地把长短不一的线条绣在绢布上,将针线间凝聚的中华民族无穷的创造力和智慧绣进心里。而身边的她只笑着,偶尔用那粗糙的手领着我穿针布局。
临走的时候,我再一次看着她,依旧是那双粗糙的手,依旧是浅浅的微笑,纤瘦的身躯挺得笔直,头上的几缕银丝和脸上岁月的刻痕却更衬出她气质超凡,她望着远处的湘绣文化广场,目光坚定而沉毅。
执守在方寸绢绣间不忘初心,展望于艺术长河中方得始终;她是湘绣的守望者,是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世世代代的文化守望可以使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则有助于让一个民族的脊梁直挺。
点评:从作者的文章看到湘绣之难,湘绣之美,湘绣之路走得曲折而顽强,更见得到湘绣人的匠心。传承与创新,在一针一线之间,在心与手之间,湘绣的守望者,将岁月绣成经典。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