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塔尔巴哈台
⊙ 文/吕 献
吕献:原名卢法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新疆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专注写作,作品散见于新疆及全国各类杂志报刊。
边疆沃土
打开中国地图,在祖国的西北角有一个叫塔城的地区,驻地塔城市离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线只有二十几公里,边境口岸巴格图就在附近,是中国离边境最近的地区。可是在清朝以前的几百年时间里,这里却是巴尔喀什湖以东至阿尔泰山周围广大区域,以及哈萨克斯坦境内锡尔河和阿姆河两河流域,甚或整个中亚的首府。历史上契丹人的西辽,蒙古人的窝阔台汗国和准噶尔汗国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在这里立都,政令远达中亚和遥远的里海以西。中国的少数民族在这里叱咤风云、强势崛起,统辖着北方辽阔无际的草原,史称“塔尔巴哈台”。它又是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中苏交恶时的斗争前沿,进入塔城的外地人都要办理边境出入手续,接受边防管制,是当年的热点地区之一。历史上塔尔巴哈台的地域,应该是以叶密立河(即今之额敏河)流域的额(额敏)塔(塔城市)盆地为中心,包括今塔城地区北部几县:托里县、和布克赛尔县、裕民县等三县,形成了农耕文明之前的游牧广阔地带。虽然经过近千年的演变,经济结构已经是半农半牧,夏季进入牧区,仍然可见当年畜牧业发达的繁荣景象:绿色的山峦,洁白的羊群,就像湛蓝的天空飘荡着朵朵白云,毡房座座,牧歌飞扬,人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美丽的仙境。这是在中国的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动人景色。
塔尔巴哈台,是个影响世界风云的地方。
怀着对这一段历史的无限好奇和对今天发展状况的浓厚兴趣,我们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出发,翻过了阿拉奎山脉进入了塔城地区托里县的库普大草原,开始了塔尔巴哈台之行。
陪同我们的朋友是个达斡尔人,叫郭博勒·达刚。为了方便,干脆省掉了姓氏郭博勒三个字,直接称呼其为达刚。他四十出头的年龄,长方脸,高颧骨,粗颈丰颐,脸庞有棱有角,一双不大的眼睛明亮有神,属于典型的达斡尔族特征相貌。他生在塔城,长在塔城,工作在塔城,对塔城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又加上天性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得到他的帮助,到各地了解情况,真是再好不过了。
达刚介绍,塔城地区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的主体民族是哈萨克族,还有汉、回、维吾尔、蒙古、俄罗斯、达斡尔等人数较多的民族,其他人数不成规模的民族多达二十多个。在塔城,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地区的一大亮点。有一个哈萨克家庭会集了七个民族,儿子娶妻,女儿嫁人,新成员来自汉、回、蒙古、俄罗斯、达斡尔、维吾尔等民族,平时家里使用几种少数民族语言;以至于每年的春节或老人的生日聚会,为照顾新进门不会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小女婿,德高望重的哈萨克老丈人不得不特别规定:今天一律说汉语。达刚家里兄弟姐妹七个,这个大家庭中也会集了达翰尔、汉、回、哈等四个民族。
塔城虽然民族众多,以哈萨克为主体的各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一半多,但是人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各具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都受到了充分的尊重,有些还采取了保护性的措施。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友爱,所有这一切展现了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无比正确性。在民间,少数民族抚养汉族孤儿,汉族自愿赡养照顾少数民族孤寡老人的事迹屡见不鲜,成为民族团结光彩照人的绚丽之花。
我们走在大街小巷,看到的是各民族人民善良平和、欢乐忙碌,一派安居乐业的升平景象,见不到任何仇视的目光和凶悍暴戾之气。在这里,各民族之间已经形成了鱼水交融的和谐关系,这种相亲相爱,谁也离不开谁的新型民族关系已经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增添了新时期崭新丰富的内涵,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
牧民的草原
塔城地区的版图是一个从南到北的狭长地带,南部是天山北麓玛纳斯河畔的沙湾县和乌苏县,北部是托里、布克赛尔、塔城、裕民、额敏等五县市。南部两县以农业为主,北部五县市半农半牧。我们此次考察的重点即北部山区的哈萨克为主的畜牧文化。托里县的马依勒山与阿拉奎山之间的山谷地带,两山夹一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水草丰茂的库普大草原,如此好的放牧条件,为什么看不到成群的牛羊和毡房?后来才知道哈萨克人放牧是分季节和地点的,这里的水草丰茂,积雪不深,适合冬天放牧,所以也就派作了放牧的冬牧场。据说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这里是一望无际的高达一米的多年生草原,可以与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媲美。“文革”时期以粮为纲被大规模开垦过一次,毁掉了千百年形成的大草原,因为没有水源和灌溉系统,粮食也种不出来,只好弃耕。这块原始的草场三十年后,仍然无法恢复到开垦前的茂盛景象,极“左”路线和违背科学规律的人类活动,就是遥远的边疆也无法幸免,留下了令人痛惜的生态后果。
巴尔鲁克山在裕民县的西部,比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是塔尔巴哈山和玛依拉山两座大山脉的过渡地带。一座座丘陵,平缓而宽阔,生长着齐腰高的牧草,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达刚说 “巴尔鲁克山”,哈萨克语意即要什么有什么的地方,由此可见它的丰饶带给哈萨克人的是无限满足。
在吐尔加辽(哈语即上牧场)的平台上放眼远眺,巴尔鲁克山伸展着一条条宽阔浑圆的躯体横亘在脚下,向她的孩子——哈萨克牧民们献出自己那丰腴肥沃的土壤,让他们从自己身上汲取赖以生存的营养。千百年来它不但对西辽人、蒙古人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哈萨克人,使他们代代相传,繁衍生息,传承独特的游牧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员。“巴尔鲁克”“吐尔加辽”,多么美丽动听的名字,它名副其实地为塔城各族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巴尔鲁克山是裕民县哈萨克人民的母亲山。
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有保存完好的上万亩野生杨树林,上万亩的野生巴旦杏林,规模宏大的野生芍药谷。每年从开春到八月,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四月蒲公英和郁金香,五月野芍药,六月野油菜。每到一个季节,漫山遍野集中怒放着一种花朵,白的如雪,黄的似金,红的赛火,铺天盖地,装点着青翠葱绿的巴尔鲁克山,真是一幅山水大师无法铺排点缀的绝妙图画!达刚介绍,裕民县依托这样的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地推出了一个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山花节”,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大自然的爱恋者们前来裕民县赏花庆节,提高了这个四万人小县的知名度,并带来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诸多好处。
由于巴尔鲁克山势平缓,类似于丘陵草原,与苏联接壤的边界,无高山大河作为屏障,边境防御易攻难守。建国初期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时国家布局了一个农垦团场在裕民境内,垦区主要是在巴尔鲁克山中,以加强对边境线的管控和防御。六十多年来,兵团战士在牧草肥美的巴尔鲁克山草原戍边卫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开荒种粮也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青荡荡的草原上块块农田,就像在绿色的大幕上打上了块块黄色的补丁,给人满目疮痍的感觉,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开荒甚至开到了人家对面国家边防哨所的跟前。县上的同志为保护草原和环境,极力阻止开荒行为,但是兵团的同志也有道理:农业团场没有土地如何生存?兵团老兵们献了青春献子孙,不种地也行,可总不能让这些老革命及其后代要饭去吧!一边退耕还草刻不容缓,另一边提出的困难有理有据,看来不拿出彻底的方案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美丽的巴尔鲁克草原再也承受不起人为的折腾,人们把希望寄托给国家,希望国家在逐步富强的前提下,解决好草原、农田和环境的矛盾。相信过不了几年,当我们再次远来欣赏巴尔鲁克山的时候,她会疗好旧伤变得更加美丽妩媚。
四只角的绵羊
畜牧业的良种繁育,是裕民县科技强县的一大亮点。“今天下午我们的日程就是参观有名的巴什拜羊。”达刚一边向客人介绍,一边卖着关子:“我们的巴什拜公羊头上长着四只角,没见过吧?”咦!这世界上还有头生四角的公羊?没听说过的怪事!大家怀着好奇心驱车上路,穿过县城一路向西,在离城二十公里的一处山坳中,有一几十户人家的小牧村,路边的标牌上赫然写着“布兰地村”。村西有一座隶属塔城地区畜牧局的巴什拜羊良种繁育场,办公室和各种设施虽然简陋,几个大种羊圈却圈满了羊群,特别是公羊圈的公羊们,一看到圈外围了一大群不速之客,更是个个睁大了惊恐的眼睛,观察着人们的一举一动,稍有动静,即争先恐后地躲进了羊舍,唯恐遭遇到什么不测。
从向客人介绍情况的墙报上得知,这是一家很有名气的种羊场,是塔城地区畜牧业的高科技。中央和自治区的领导来塔城是必须参观视察的项目,展出的各种照片向参观者诉说着它的显赫和重要。
巴什拜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塔城培育、优选、复壮的畜牧业当家品种。它体形高大,肉毛兼用,耐粗饲,耐寒冷,生长快,经济效益好;很适合冬季寒冷漫长的塔城地区,是哈萨克民族在畜种改良上的杰出贡献。
见到种羊惊恐得躲在羊舍不出来,陪同参观的种羊场场长打开圈门进去赶羊,并叮嘱几个想进圈参观的客人在外等候,不可进圈,说是巴什拜羊性格暴躁,有攻击生人的习性。羊群从羊舍被驱赶到了众人所在的圈边,果然羊群中有好多四只角的种羊来到人们的面前,它们的前两只犄角呈圆的形状弯曲,后两只短棒状的直角斜向脑后,这四只犄角,两直两弯,各有空间,互不影响,也算造物者的造化了。它们属于绵羊科属,满身披挂着细细而厚厚的绒毛,高大健壮、昂首挺胸、怒目有神;警惕地环视着周围,随时准备应对出现在身边的威胁,大有傲视一切的气势,其神态架势酷似照片上的野生公盘羊的威武雄姿。好一个巴什拜羊!
为什么会有四只角的反常现象?场长说,这是一种杂交羊,母本是当地家羊,父本是生活在崇山峻岭、善于攀缘的雄壮的野生盘羊。杂交第一代野生盘羊的优势十分明显,体格高大,健壮英武。种羊场所需要的父本活体主要从野外捕捉而来,再人工授精。也有家羊和野羊在野外自行交配繁殖的。在交配的季节,野羊晚上进入羊圈,寻花问柳之后再跳圈逃跑。受此启示,才有了后来种羊场捕捉野生盘羊作为父本取精来源的做法。不管是野外自行交配还是人工授精,杂交羊都具备基因杂交优势,防止了近亲繁殖品种退化。
小白杨哨所
有一首梁上泉作词,士心作曲,阎维文演唱的歌曲《小白杨》,曾经在神州大地上风靡一时,红遍大江南北。歌词叙述的是一位边防值勤的战士,回家探亲,母亲让他带五株白杨树苗回到部队,栽在了哨所旁,小白杨扎根在哨所,陪伴着边防战士守卫着边疆,他们一起成长。这首歌我们唱了无数次,每一次歌唱均被其中的爱国热情和优美的旋律所感动,它引导着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为祖国的安全献出青春的边防战士,激励着人们的爱国热情。凡是熟悉这首歌曲的人十有八九都向往其中所描绘的情景,谁不想亲眼现场看看闻名遐迩的小白杨边防哨所?达刚同志似乎了解人们的意愿,从布兰地村的种羊场出来他告诉大家:下一站就是大家心仪已久的小白杨哨所。
车子在绿草茵茵的山地草原上向西疾驰,翻过道道山梁,越过道道沟壑,半小时后来到了目的地。
小白杨哨所其实叫“塔斯特哨所”,哈萨克语即石头堆上的哨所。是一座濒临国界线的馒头状的小山头,顶部平坦而宽阔,上面建有一座三层楼的哨所,站在这里可以把邻国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右前方三四公里外的河谷地带他国的哨所历历在目,对方的阿拉库里湖在夕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里曾经是清廷早期的军府绥靖城所在地,我国境内的额敏河向西注入阿拉湖,由于临湖而居蚊虫叮咬,使人不胜其烦,又加上冬季雪厚天寒,后来才迁址到现在的塔城市。
歌中赞颂的小白杨,在哨所下方二十多米的山腰平坝石梯的旁边茂盛地生长着,树干直径已有四五十厘米。其实当年那位从家乡带回树苗亲手植于哨所旁的边防战士是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的锡伯族战士,至今仍然健在。小白杨成活后,词作家梁上泉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几十年来脍炙人口的《小白杨》歌词。他借小白杨的顽强歌颂了人民解放军战士艰苦奋斗,为祖国、为人民守卫西北边疆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
在哨顶凝神远望,对面的邻国苍茫浩渺,耳边似乎响起了一九六九年中苏珍宝岛之战后发生在这一带的西线边境上的隆隆炮声。由于苏联军队的偷袭,我方损失较重,有几十名战士牺牲于这场因边界摩擦而导致的小型战争。苏军越境深入我方二三公里,在我军队和兵团战士的联合打击下,不得不撤回国境外他方一侧。这一战,兵团年仅二十九岁的女战士孙龙珍光荣牺牲,以身殉国。兵团人为了纪念这位英雄的女战士,把埋葬她的地方扩建成烈士陵园,树碑刻石,以昭示后人。孙龙珍墓与小白杨哨所组成了一道爱国主义的亮丽风景,对参观者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
在界河旁徘徊,往事如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苏两国由友好同盟演变为中苏交恶,苏联派出特工策反间谍深入我伊犁塔城边境地区,趁我三年经济困难之际策动十余万哈萨克边民越境出逃到对方,这就是震动世界的伊塔边民外逃事件。事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家间的敌对问题,有边界民族问题,有双方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问题等等,但就国家体制来说,涉及人员之多和范围之广史无前例,国家有关机构怎么事先毫不知情呢?可见当时我国家安全机构对国家安全的保护,从机构设置到有效工作还处在一个非常原始的阶段。
外逃的边民那时只顾眼前利益,哪里知道不到二十年,中国就实行了富民强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提高,国家蒸蒸日上朝气蓬勃,迅速崛起在世界的东方。许多人追悔莫及,申请回到故土的不在少数,选择国籍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出去容易,现在回来可就难了,它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属于外交层面的大问题,不能那么随便了。
令人欣慰的是近三十年来世界情势今非昔比,发生了大的格局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面的哈萨克斯坦已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变成了独立国家,它不能选择一条与东方大国——中国的对抗之路,我国为了发展经济也实行了一条睦邻友邻的外交政策。小白杨哨所,这个昔日中苏前沿的对抗战争之地,如今迎来了历史上少有的安宁。两国的边防人员接触频繁,关系融洽,本着平等友好的态度协商处理边界事务和纠纷,双方人员互通日常用品的有无,形成了一条友好边界。
阿西尔乡的达斡尔族
阿西尔乡是塔城市下辖的一个达斡尔自治乡,它原来的名称叫“瓜尔本社乡”,这里生活着五千达斡尔族人。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地在东北黑龙江和内蒙古,据史学家的考证,这个民族的前身应该是曾经统治过北中国,建立了强大的辽王朝与北宋对决的契丹族。辽亡之后,处在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的一支契丹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性,在寒冷的嫩江流域繁衍生息,后来改族名为“达斡尔”。
清王朝乾隆年间西北边防薄弱,不断受到外部沙俄扩张势力和内部准格尔分裂势力的威胁。朝廷远距离征调他们一部分与伊犁察布查尔的锡伯族一起,离开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肥沃的黑土地,离开日夜奔流不息的母亲河嫩江,经蒙古高原长途跋涉来到塔城驻防,以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御力量。
“阿西尔”,达斡尔语,意为活泼之意。塔城达斡尔族人数不多,日常生活和婚丧嫁娶喜欢热热闹闹,让人感到活泼欢快。我们的向导,郭博勒·达刚的性格就很有这方面的代表性。他爱讲笑话,还不时带上几个面部夸张的表情,让人觉得活泼可爱。有时则一本正经,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可稍不留神,他会突然“幽”你一“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有一部轰动当时的电影叫《傲雷·一兰》,讲述的就是十七世纪沙俄向东扩张到达了黑龙江流域,世世代代居住在江东的达斡尔族受到沙俄侵略的威胁和压迫,他们在多音部女英雄傲雷·一兰的带领下,英勇顽强地与沙俄将军哈巴洛夫带领的远东远征军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抗争,狠狠打击了沙俄的嚣张气焰。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虽然没有保住江东六十四屯的家园,被迫撤回现黑龙江省境内,但是由于达斡尔族人的顽强抵抗,迫使侵略者放弃日益膨胀的侵略野心,不敢贸然渡过黑龙江以西中华之地。女英雄傲富·一兰及其族人,在保家卫国、抗击俄罗斯侵略者恶魔的战争中,表现了高度的爱国和勇敢的斗争精神,受到国家(清廷)的奖赏和褒扬,并赐以爵位,委以重任。
这虽然是一部以文学故事拍成的电影,但我相信它是一部真实的历史故事。
达斡尔民族人数虽然少,抗击侵略、保卫祖国,却是这个民族提倡的价值观念。历史上出现了不可计数的优秀人物,他们的先祖曾经在中国的北方强盛,建立了与宋、西夏三足鼎立的强大辽王朝,涌现过耶律阿保机,萧太后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元朝时期,生长在北京,辽贵族之后的耶律楚材,以出色的才华和高尚的人格赢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信任和器重,委以中书令(即宰相)的重职。在他的周旋下,中原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免遭被游牧的落后文化彻底摧毁,这不能不说为人类文明立下了盖世之功。
清王朝以来的近代,迁居塔城的这一支达斡尔民族的优秀人物层出不穷,图阿强阿,敖敖拉哈拉人,在抗击沙俄入侵我国西北边境的战事中战功卓著,先后任索伦营、塔尔巴哈台营、额鲁特营总管,领队大臣,同治九年授副都统,在回收巴尔鲁克山,修筑绥靖城中战功卓著。还有光绪年间的伊犁将军色楞额等一大批清王朝时期的骁勇战将,为祖国的边疆稳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想不到的是清末宣统皇帝的皇后婉容居然也是达斡尔人,可惜这位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容的皇后命苦,虽然位居后宫之首,可是没有任何幸福可言,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悲哀女子。
达斡尔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现代以来,他们处在塔城哈、汉、满、锡伯、回、维吾尔等多民族大杂居的和平环境中,认真学习研究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出现了许多有水平、有造诣的大翻译家和语言家。尹善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他新中国成立前参军,在军队担任过某军区的参谋,到地方后任自治区党委机要处处长,接触党和国家的核心机密,是对党和国家最忠诚的人,也是党和国家最信任的人。退休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是这位大翻译家将汉文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唐诗一百首》翻译成哈萨克文,在国内及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出版,在世界上弘扬了中华文化,传播了中华文明。
在阿西尔民族乡寻找当年达斡尔人传统的“介”字形草房、蔓子炕、桦树皮用具、稷子饭,已经难以见到踪影,代之而起的是现代的、宽敞明亮的民居,精美的米面食品。电视、汽车、摩托车、大衣柜、西式床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时代的洪流把他们卷到了现代化的前沿。
阿西尔乡的达斡尔人从东北走出黑土地,经过上万里路的长途跋涉,沐浴着蒙古高原的凄厉寒风和灼人烈日来到西域戍边卫国,先与锡伯族共驻伊犁,后移防塔尔巴哈台,生活中与维吾尔、蒙古、满、哈萨克、汉、回等民族亲密接触,学习吸收各民族的长处和优点,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包容开放的民族习性。畜牧文化他们向哈萨克人学习,农耕文化他们向汉族学习,与其他民族通婚和交往没有清规戒律,不计沾光吃亏。只要其他民族值得学习的长处,达斡尔人会毫不犹豫地学过来,并不惜摈弃本民族传承了千百年而证明落后了的东西,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民族。凭这个优点,达斡尔民族从落后的状态,紧随时代的步伐,自觉地融入时代的潮流,和各大民族一起,跨入了现代文明社会。对这一支只有五千人口的达斡尔民族来说,能不值得大书特书?!
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使人感慨万千。达斡尔,这个热血沸腾,敢于担当,有民族大义的民族;包容开放与时俱进的民族;博学多才,英杰辈出,活跃在各行各业的民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中华文化在祖国西北开放的一朵奇葩。
叶密立古城遗址
额敏县叶密立古城遗址,是个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历史古城。公元十二世纪三十年代,雄才大略的辽贵族耶律大石(西辽德宗)收集即将倾复的辽王朝军队一部分,脱离当时昏聩无能又刚愎自用的辽国天祚皇帝,长途跋涉,西迁塔尔巴哈台山前的塔敏盆地叶密立河流域,筑城强兵,游牧耕作,休养生息。逐渐强大后建立政权,登基称帝,初期建都叶密立城。他以散居西北的契丹人为中坚力量,厉兵秣马,先后征服东西两个哈拉汗王朝,继而征服中亚和东欧各国,声势远达里海以外,史称“西辽”。致使今日俄罗斯语和中亚各族语汇中,仍把中国人称作“克塔衣”(契丹之黑心音)。
十三世纪二十年代成吉思汗凭着天下无敌的十二万六千人的蒙古铁骑征服了欧亚大陆后,实行了分封制:大儿子术赤在欧洲驻节在伏尔加河流域,没有固定的都城,随水草而徙,叫作钦察汗国(即金帐汗国);二儿子察合台驻节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犁霍城)辖天山南北以及中亚的河中和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一带;三儿子窝阔台驻节塔尔巴哈台的叶密立城(即今之额敏古城),疆域拥有蒙古草原西部、阿尔泰山和塔巴合山的广大区域,叫作窝阔台汗国。后来继承大可汗天位的,就是汗国的开国君主窝阔台。稍后第四子托雷之孙旭烈兀所建立的伊利汗国位居中亚。统治伊朗、伊拉克、都城大不里士。成吉思汗铁木真将除此以外的整个中国列为中央王朝的直接属地。四个汗国是元王朝的藩属国,占据统治着欧亚大陆的绝大部分,听从贯彻中央王朝的大政方针,捍卫着华北平原的元大都,维护着蒙古人建立的大汗政权。
十七世纪三十年代,也即明清之际,漠西蒙古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形成了威震天山南北的准噶尔汗国。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就是准噶尔汗国的创立者巴图尔珲台吉于公元一六四○年九月(明思宗崇祯十三年、清太宗崇德五年),在叶密立城召集四十四个蒙古汗国的君主会盟决定的。《蒙古·卫拉特法典》,是当时面对沙俄入侵的威胁和清军统一漠南蒙古的形势下,蒙古族社会发展的产物。
制定这一法典的目的,在于巩固封建主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调整漠西厄鲁特蒙古与漠北喀尔喀蒙古各部之间的关系,建立共同抵御外族势力的同盟。
面对叶密立古城的残垣废墟,不禁想到辽、元、明、清的各个历史时期,这里曾经是坚城丽宫、车马熙攘、麾旗如云的草原帝国之都。耶律大石、窝阔台、海都、巴图尔珲台吉,甚至与清朝反叛作乱的噶尔丹,这些人中之杰,在叶密立扬鞭策马、气吞万里如虎,何等的意气风发!可是历史的狂澜毫不留情地吞噬湮没了这一切,只留下了这片焦土!
叶密立名声显赫的历史地位说明了塔尔巴哈台山前水草丰茂,那里有史以来就是西中国乃至中亚和东欧的重要战略要地。在这个地灵人杰的大舞台上,契丹、蒙古、哈萨克、满、汉族轮番登台,表演出一幕幕、一台台鲜活生动的历史大剧。铁骑和弓箭成就了他们,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中,他们时而叱咤风云,时而悄无声息、时浮时现,最终在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进化到了更高级的阶段和形态。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
穿行在额敏阡陌纵横的原野,漫步在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城市,与神态祥和安居乐业的各族居民交流,不禁让人从内心深处产生出一种轻松和欢乐。
巴什拜·乔拉克
在塔城地区,时常听到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名字“巴什拜”,巴什拜羊、巴什拜大桥、巴什拜电灯公司等。听到的次数多了,我不禁询问陪同的达刚。他说,巴什拜是个人名,全称巴什拜·乔拉克,裕民县人,是巴尔鲁克山哈萨克族的知名爱国人士,塔城专署的第一位专员,他的故事可多了。巴什拜·乔拉克十九世纪末出生在裕民县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青少年时生活艰苦,步入三十岁之后,凭着他的灵活头脑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时间不长就成为塔城地区的首富。他的羊群最多时达到了两万五千只,还有数不清的牛、马、骆驼等大牲畜。穷人家出身的他,富裕起来后并不吝啬,经常接济帮助有困难的人,在社会上有乐善好施的好名声。比起当时为了敛财专干欺压盘剥百姓为富不仁的地主和眼下臭名昭著的贪官污吏来,人格立分高下,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巴什拜羊怎么用他的名字命名?达刚说原因很简单,这个优良品种是他培育出来的。巴尔鲁克的草原有成群的野生盘羊,发情季节常有野生盘公羊晚上进入牧民的羊圈与家羊交配,杂交一代,具有家羊品种不可比拟的基因优势。他发现这个奥秘后,坚持多年主持技术攻关,于是杂交出了经济效益非常好的巴什拜羊。为纪念他的贡献,牧民们一致将新品种称作“巴什拜羊”。
抗战时期,他捐献过一架飞机和五百匹鞍具齐全的战马,也被授予过勋章。他从一九四五年起担任塔城专署的专员,直到一九五二年退休。抗美援朝期间他又向国家捐献了一架飞机,成为一生捐献过两架飞机的爱国者。
巴什拜·乔拉克,出身贫寒,又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但他却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著名的爱国人士和国际开明人士,在塔城各族人民中具有较高的威望。作为当时塔城地区的首富和知名人士,在每个历史的关键时刻,他都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站在祖国一边,站在正义一边;没有因私心杂念而站错了队,迈错了步,这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其中没有宽广的胸怀和正确的信念是无法做到的。
一九五三年,年届六十四岁的巴什拜退休之后随中央统战部组织的少数民族知名人士考察团去杭州考察,不幸因病去世。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他的后事,遗体运回塔城后,葬在巴尔鲁克山其家乡,并修筑了陵墓供人们瞻仰缅怀。
巴什拜·乔拉克,巴尔鲁克山的骄傲,哈萨克民族的骄傲,塔城各族人民的骄傲!他是一盏明灯,时刻照耀着塔城各族人民的心。
专栏
⊙《专栏》的开辟,意在为专业的作者提供一片平台,发表他们对文学的理解。相较于纯粹的文学理论文章,它可能要感性、率性得多。我们欢迎充满朝气和锐气、有思想立场和观点的文字,表达真实的发现、独特的见解。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