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圣谷山茶场 绿茶/红茶 特约刊登
古风遗韵黄泥冈
黄堆集是我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有我祖辈聚居的老屋,有我启蒙受教的学堂。这里遗留着我童年的欢乐和旧梦,也隐藏着家庭遭遇的离合悲欢和世态炎凉。黄堆集是个五千多人聚居的杂姓村,解放以来,一直是乡级政府的驻地。从地势上看,坐落在一个明显隆起的高地上。小时候从北门出村,要下一个很陡很陡的高坡,没有大人领着,下坡时很容易栽跟头。下了坡,就是一马平川的原野。上世纪60年代暴雨成灾,村外田地里的积水都没了高粱穗,村内巷道宅院里却从没存过水。
这种凭高而居的自然优势,使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得到了许多实惠,平添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自尊。对于为什么形成这种地势,有什么历史渊源和自然变故,过去没有人去认真考究。勤劳朴实的庄稼人过惯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家生活,每天早晨迎着朝霞下坡上地,晚上顶着星星上坡归家,习惯渐渐成了自然。
时光的年轮转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第四个年头,一群群从大城市的教授、大学生和机关干部,突然间拥进村来,一下子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原来,深居中南海的老人家兴之所至,点了《水浒传》及宋江的名,全国便迅速掀起了“评批”的热潮。他们听说黄堆集就是当年的黄泥冈,是晁盖率众英雄智取生辰纲的地方,也属“革命圣地”,因而前来寻古探幽,追踪水浒遗迹。村里的人们这才意识到,祖先筑房建村、聚众而居的这个黄土高坡,却原来历史上有点名堂。可是,村内一些有文化的人仍然心存疑虑:既没有文字记载,又没有地上遗物,怕是故弄玄虚、捕风捉影吧。
探古追风的人们慕名而来,东奔西跑却不得要领,悻悻而归之,黄泥冈的传说竟意外地得到了证实。村人打井时,从地下挖出了一块明朝万历年间的石碑,上面刻有《重修黄 集五圣庙记》,虽然个别文字腐蚀不清,无法辨认,但不影响整体文意通顺。碑文详细叙述了黄堆集村当时的地理形势和修建五圣庙的有关情况。值得重视的是,文中明确指出,黄堆集古称黄泥冈。这一重大发现,让村人着实惊喜了一阵。碑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细想其集之名,而自见“黄”是取土之色,而然, 是因地之势而起。此 形势,伏闻北顾比肩梁山之巅,南瞰下卑巨野之陂,东襟通汶河济水之津,西带接廪丘之氵虚。中央突坦荡,四周隐隐伏伏,纵缩广袤,支连于金线岭之脉。详考在宋徽宗崇宁间,环梁山八百里皆水也, 北距梁山六十里许,为水浒南岸,古称黄泥冈,即此处也。渔人星散放舟,垂纶执钓聚鱼之渊,倦则蚁附土 为休息晒网之所。卖鱼买酒,酣饮狂呼,眼窄天地,气傲王侯,徘徊 上,个个爱其高耸宽阔,构而家居焉。
这段话实在精妙,解决了许多与黄堆集相关的关键问题。首先是村名的由来,“黄”乃取土之色,“ ”是“堆”的古体字,取地势高旷之意,“集”即众人聚集。其次是村址的地势特点。现今黄堆集北距梁山60里,南距巨野30里,西距郓城(古廪丘)30里,东距汶河20里,与古之记载完全吻合。我小时候就曾听老年人说过“梁山撒鱼,黄堆集晒网”的话,正好为“渔人星散放舟,垂纶执钓聚鱼之渊,倦则蚁附土 为休息晒网之所”的记载所印证。另外,碑文还形象地描述了祖先们“卖鱼买酒,酣饮狂呼,眼窄天地,气傲王侯”的豪放性格特征,同时说明了选择此地“构而家居”的原由是因为“爱其高耸宽阔”。短短一段文字,把黄堆集建村时的地理人文背景说了个详实透彻,给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遥想当初,四围皆水,烟波浩淼,唯此高凸一埠,渔人蚁附其上,高歌狂饮,放浪形骇,何等浪漫豪放,何等洒脱疏狂。
碑文作者详考在宋徽宗时期,黄堆集称为黄泥冈,应当是有其根据的。细览《水浒传》中有关“杨志押送金银担”的前后情节,晁天王、吴学究等人即在此地“智取生辰纲”也应当是确信无疑的。书中说到的在智取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白日鼠白胜,家住“黄泥冈东十里路”,而今黄堆集东约十里确有一个白庄,全系白姓人家,那首“赤日炎炎似火烧”的俚曲家喻户晓,似乎也是一个佐证。
明代石碑的重见天光,使黄堆集即宋时黄泥冈成为不争的事实。村上的人们似乎从发挖历史中攫取了荣光。毕竟一千年前,脚下这块土地上曾经演绎过一场威武雄壮的活剧。几个不堪忍受封建压迫的农民,凭着勇敢和机智,略施小计,便麻翻了押送不义之财的官军,轻而易举地赚取了十万贯金银财宝,为日后轰轰烈烈的梁山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民自有农民的智慧和胆量,没费一刀一枪,眼看着全副武装的军汉一个个“倒也、倒也”,何等惬意,何等快活!官军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把十一担金珠宝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何等窝囊,何等沮丧!就连“十分了得”的青面兽杨志,一朝失手,也便“有家难奔,有国难投”,不得已打算在黄泥冈上寻死自尽,“断送落花三月雨,摧残杨柳九秋霜”,何等痛惜,何等凄凉!
黄泥冈何幸,区区盈尺之地,竟承载了一代英雄的斗智斗勇。胜利者志满意得,失败者虎落平川,以至不得已当街卖刀。黄泥冈成就了以少胜多以智胜勇的千古佳话。
发生在黄泥冈的这场饶有情趣的争斗,凭靠了江浙才子施耐庵的生花妙笔,得以传播海内外。黄泥冈也就随着名著《水浒传》的影响而渐渐声名远播,以至成为水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水浒故里一个重要景观。这段文学姻缘,应当成为黄堆集人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前些年,村里人置一巨石,将著名书法家朱学达先生手书的“黄泥冈”三字雕刻石上,立于村头路边,赫然醒目,成为村中的一道风景。行人驻足观瞻,拍照留念,自然生发许多遐思。追寻黄泥冈的古风遗韵,似乎应当从这里起步。
如今,黄泥冈的新一代人适逢改革开放的好时代,纷纷走出祖辈深陷其中的黄土地,融入商品经济的大潮。他们继承祖先的智慧和勇敢,在商海里自由自在地遨游拼博,早已获得丰硕收获。当年垂纶执钓、休息晒网的黄土高坡,现在已变成烟囱林立、高楼幢幢的工业新区,当年强人出没、阴森恐怖的荒林野冈,现在已是社会安定、繁荣富庶的文明新村。
站在黄堆集的角度,检索昨天,正是为了珍惜今天,创造明天。浓重的文化氛围,丰厚的历史积淀,真切的现实打造,会让她的前景更加灿烂辉煌。
我爱我的故乡,我爱这方笼罩着水浒氤氲的黄土高冈。
钟灵毓秀凝香园
阳春三月,正是牡丹花开动京城的时节。从曹州牡丹园姹紫嫣红流光溢彩的花海中走出,乘着游兴,沿327国道东行约两华里,便来到名闻遐迩的凝香园。凝香园是明万历年间西台御史何尔健在家乡购置的私家花园,亦称何家花园。兴盛时面积达两百多亩,亭台轩榭,奇树异石,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曾在齐鲁闻名一时。五百多年沧桑变换,风雨侵蚀,尤其历经近代战火、文革浩劫,赫赫古园屡受摧残蹂躏,十损有八。如今仅存40余亩,所幸正是原来花园的最佳景区。近年重新整建,增景布点,却也约略可见旧时名园的绰约丰姿。
初游凝香园,给人的突出感觉是玲珑小巧,古朴典雅。与曹州牡丹园的雍容华贵博大浑厚正好形成鲜明对照,相映成趣。有人曾用“小家碧玉”和“大家闺秀”作比喻,却也能道出个中三昧,但仅从大小角度品评形貌,总觉得尚未点透其韵。想起去年春天,爱国将领赵登禹先生的女儿赵学芬从京城回乡祭祖,曾慕名来此游园,一进门即拍手惊呼:“这园子灵气特足!”呵,一个“灵”字,活活点划出了凝香园的独特神采。
凝香园的灵气,弥漫在纯朴自然的奇花异石、古树珍木间。
狭窄的青砖小径,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蛇,蜿蜒伸向花木深处。路旁的迎春花带着报春后的喜悦,骄傲地昂着枝条,青翠茁壮的叶蔓编织成两道绿色屏障。顺路走来,便闻到一阵淡淡的幽香。前边是一片牡丹园,几十个品种的牡丹花争奇斗艳,馥郁芬芳。导游介绍说,过去曾有180多个品种,何园红、何园白即为此园所独有的精品。顺着导游的指引望去,果然几朵红如血、白若雪的牡丹正在盛开,硕大色艳,孤傲群芳。“廿年梦想故乡花,今到开时始返家。摇风百态娇无定,坠露粉芳形乱斜。”花园的第二代主人,明代工部尚书何应瑞当年归乡游园,亦曾陶醉于牡丹盛景而诗兴大发,对牡丹的吟咏可谓惟妙惟肖。
与牡丹园相对应的,是古老的凌霄园。几株粗壮的枝干攀缘而上,枝繁叶茂,苍劲神奇,六百多年的树龄是花园悠久历史的见证。环绕凌霄,多是前人栽植的海棠、紫荆、丁香、女榛、石榴、腊梅、绣球、紫薇等,虽苍老古拙,有的甚至干裂根枯,但依然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花开时节,定然是异彩纷呈,香气袭人。这些名花倘若同时绽放,当是何等灿烂的景观!靠北边的一株腊梅桩,据说已有一千多年。老干新枝,依然旺盛。像这样的腊梅,原来比较多,上世纪40年代冯玉祥隐居泰山,曾派人移走一些,栽在庭院里。看来,多情的梅花已经溶入了爱国将军的私人生活。
紧靠腊梅桩,有几墩长势旺盛的木本植物,导游介绍这花俗名叫“望金难”,北方很少见。其价值不仅可供观赏,更重要的是可做药用。妇女想生孩子时,食其花则可催育,不要孩子时,食其根则可绝育,几十年来,何氏家族及附近村庄的女人与这些灵验的“望金难”结下了不解之缘。说起花木的灵异,导游兴奋难已,指着路边的一株“绣球”说:“别看这绣球长得鲜嫩,却已经60多岁了,年轻时花繁叶茂,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连续几年不开花了,直到1994年突然又绽放出花朵。后来才知道,那正是何氏后人何鲁丽进中央时的吉兆。没想到第二年又停了下来,何女士返乡那年,才又重新开放。”导游言之凿凿,一脸认真,不由你不信。
花园北部,有两株四百多年树龄的桧柏,粗壮挺拔,状如双人骑对马,栩栩如生。花园南部,耸立着一块泰湖石,是何尔健当初从无锡带来的,状似下山猛虎,气势凌人,故称虎形石。奔马与猛虎南北遥遥相望,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百花家族的尊严。
赏花品石之余,探究凝香园那美妙迷人的神话传说,使人浮想联翩,更能感触到隐寓在自然和历史中的灵气扑面而来。
园内曲径旁有口古井,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几经地震,井壁依然笔直如初,至今井水清澈见底,爽凉甘甜。原来,古时候井内有一个三条腿的神蟾,口能喷火,天长日久,将井壁烧成了溜滑坚硬的琉璃砖。一代一代何氏子孙,就靠这眼井汲水浇园,滋养催生了一茬又一茬奇花珍卉。凝香园因而声名远播,引得游人接踵而至,也使仙人吕洞宾留连忘返,并与园主成为至交。两人常在园内饮酒赋诗,谈古论今。园主谢世,吕洞宾亲来吊唁,站在园门口饮泣良久,在过门石板上留下了一个凹进石中的脚印,至今清晰可辨。这块仙足石尚存留园内,成为游人争睹的一大奇观。吕洞宾迷恋园中美景,长久不归,铁拐李深感好奇,欲探明究竟,于是变做一头毛驴,偷偷溜进花园。由于惊诧园中奇景,加之生性鲁莽,竟然把花缸踢碎。现存的部分花缸碎片上,依稀可见古人影像,且硬度惊人,金刚钻也无法钻透,留下千古难解之谜。这些美丽动人的传说,使悠悠古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地灵必人杰,钟灵则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势必培育出杰出优秀的人物。凝香园与何氏家族几百年繁衍生息兴盛发达的历史密切相联,凝香园的灵气,也就直接凝聚在何氏一脉的人气上。
沿着曲径通幽的砖道,穿过花丛树林,来到花园的西北角。绿树青藤掩映下,便是庄严肃穆的何氏宗祠。大门上的对联醒目:“百代孝慈山仰止,万年支派水流东”,反映了孝道维继、宗族繁衍的传统思想。穿过花木扶疏松柏相间的庭院,便是何氏宗祠的正堂。“万世流芳”的匾牌下,门两旁是一副浓墨行草书就的联语。上联为:“御史爷清正为民德传千古”,说的是闻名于时、遗绩于后的明代铁面御史何尔健;下联是:“思源公重教爱国名扬九州”,说的是何氏16代孙,纵横山东、声闻京华的民国北平市市长何思源。进得祠堂,正面供奉着何尔健夫妇及其四个儿子的画像。何御史端庄威严,目光中透露着忠正和刚直。其子除少亡者外,均入仕为官,史有清名。
厅堂条几上端端正正摆放着何思源的遗照,儒雅清秀,神态安详。这位世纪初从菏泽考入北京大学从而走向社会的乡村才子,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十多年,凝香园也多处留下了他与同学们探讨学问、激扬文字的身影。后来叱咤政坛几十年,为复兴山东教育、促进京城建设多有建树,应当说,故乡人文风物的熏陶滋养,是其建功立业的本源。何氏族人谈起思源公爱国重教的嘉言懿行,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供奉其遗像,也是寄托后世子孙对这位爱国先辈的怀念和景仰。
物换星移,世事更新。当代何氏后裔天各一方,多有所成。有京城名牌大学的知名学者,著作等身;有江南名城的书画大家,造诣精深;有海外商业巨子,事业兴隆。何思源的爱女何鲁丽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口碑甚佳。如此一门英才,各有千秋,是祖功遗泽,还是盛世逢时?正百思不得其解,蓦然看到祠堂东墙悬挂的何尔健手订训约十四条。其中要点赫然醒目:“后世子孙务以立志读书为正务,以德戒为要道,以勤俭为根本。务要老成、忠厚,明道德,畏法度,行正事。穷则为通儒,为正人,达则为忠臣,为义士,有济于国家,有光于祖宗。”何氏祖训承继了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也吸纳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家教的精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何氏遗训正像凝香园中神蟾烧井的水一样,滋润养育了何家几十代人。新时代的开明政策和优越环境,更为何氏后人施展才华创造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国泰则民安,民族强则家道兴,纵观何氏家族,可见一斑。
何氏族人谈起何鲁丽,殷殷亲情溢于言表。这位有着中法血统的巾帼女杰,虽志在四海,却心系故土,关注乡情。1996年来菏泽参加其父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时,专门到祠堂凭吊先祖,亲切地与父老乡亲闲话家常,并在凝香园观花赏石,追思怀古,探寻先辈生活的遗迹,言行间流露出对家乡故土、悠悠古园无尽的热爱和眷恋。临别,何鲁丽应嘱题写了园名,娟秀的字体成为游人围观赞赏的墨宝。
带着几分感慨和莫名的激动,告别这座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古园,蓦然发现,花园的方位是坐西朝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两扇古老破旧饱经沧桑的花园大门,每天清晨都迎着初升的朝阳徐徐开启,是否为了承接和吸纳东来的紫气灵光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