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丹心谱传奇
——评读《陈赓传》
◎程 健
《陈赓传》(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作者穆欣。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有机缘读到《陈赓传》真是莫大的幸运。陈赓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陈赓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杰出的指挥将领, 是新中国开国将帅中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是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1928年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 师386旅旅长。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援越抗美战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终年58岁。像所有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战士一样,陈赓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锻炼成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特有的坚定性格,百折不挠,无所畏惧;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不管碰到多大风浪,遭遇多少困难,他从不向任何困难低头;他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从来没有在风浪中迷失过方向,陈毅元帅曾说陈赓像一个玻璃杯,从里到外都是清楚的,透明的;他始终相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对于革命胜利的前景具有坚定的信念,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
本书作者从1946年11月就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到陈赓所在的部队随军采访,此后的十年时间一直生活在陈赓指挥的部队里。他亲眼目睹这支队伍在陈赓的指挥下,在战斗中不断地发展壮大,切近地了解陈赓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他光明磊落的伟大人格;1952年陈赓奉命筹办并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第一任院长兼政委,作者也到该学院的宣传部工作,再次与陈赓的工作和生活亲密接触;在与陈赓的朝夕相处中,逐渐萌生为陈赓写传记的愿望,作者不仅有亲身经历的第一手材料,还广泛地采访陈赓的战友,收集到大量陈赓将军过去的革命战斗经历。作者后来调任《光明日报》工作,历任副总编,总编。在总编工作之余,就开始着手为《陈赓传》准备素材,在无数次与陈赓深入交流后,陈赓把自己的日记全部交给了作者。从1952年开始萌生想法到1985年初版成书,经过了30多年,再到2010年的新版本,又是二十多年的时间,作者为写《陈赓传》确实做到了字斟句酌,条分缕析,精益求精。现在捧读《陈赓传》深深为之吸引,细究之下有这样几大优点。
首先,详略得当,布局合理。《陈赓传》用最大的篇幅十九个章节来写陈赓参加指挥过的战斗,其中又选取具有重大意义的战斗场景来详写,比如抗日战争。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了实现全面抗战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党与国民党于一九三七年八月达成协议,将在陕甘宁边区的中国工农红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这年七月,陈赓被派往红三十一军工作。九月初,红三十一军遵照党中央的命令,在三原县改编为第三八六旅,陈赓被任命为旅长,属第一二九师建制。
当时抗日战争正在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出现了更加紧张更加残酷的斗争局面。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实施先控制平原、后进攻山地的作战方针。在晋冀豫边区,敌人以冀南平原为重点,向我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拥有七百多万居民的晋东南,就完全处在敌人的包围圈里,日军在这里异常残暴猖獗,正当日军肆无忌惮地沿邯长大道向晋南、晋西进犯。陈赓所部进入山西战场,就在正太前线“旗开得胜”,这次战斗陈赓部队在七亘村、石南峪间设伏,诱敌深入,然后用两个多钟头就结束了战斗,共歼敌三百多名,缴获大批的弹药、食物和军用品。从此陈赓率部屡传捷报,自十月二十一至十一月八日的半个月里,三八六旅在劣势装备的条件下,以伏击、袭击、阻击等手段,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其中闻名全国的长乐村战斗的胜利,对巩固晋冀豫根据地起了巨大作用。陈赓在当天就指出这次战斗的重要意义:“一是给所谓大举讨伐之敌以极严重残酷的打击,使它知道中国军队是不容易对付的,特别是我们八路军,神勇无比,乃抗战的中坚;二是这次战斗中,敌人虽以精良的武器和优势的兵力对我,但我们在这样猛烈大力的射击下,仍是铁一般的坚强。这更增加了我们胜利的信心,说明八路军是无敌的军队。”
在横扫平汉、道清铁路的连续作战阶段,陈赓还充分利用他当中央特科情报科长时的经验,对周围顽、伪军进行了大量的分化、争取工作。他亲自做骑四师师长王奇峰、副师长张宗凯和孙殿英的工作,从而把铁路线破坏得支离破碎,取得了破击战的胜利。打掉了日寇的威风,引起日寇的恐惧!刘伯承有一次对人说:“我们军内,对中国社会搞得透彻一点的、懂得多一点的,要算贺龙。另一个是陈赓。”这个时期到三八六旅访问的美国大使馆武官卡尔与陈赓进行了长谈,他说:“‘三八六’旅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你们在正太线的行动,破坏敌人的交通,神出鬼没的游击,是使日军延迟南犯的根本所在。”陈赓率领第三八六旅在山西战场连续的破击和攻袭,打得日本鬼子闻风丧胆,使华北日寇陷入大混乱的局面。一九三九年二月四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在打给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的电报中,曾讲到陈赓抗战以来的卓著表现:三八六旅参加七垣村、广阳、神头村、响堂铺等战,尤以粉碎敌人九路围攻之长乐村战斗,该员更显奇功。后复参加河北作战,收复失地,扫荡平汉线,缩小了敌占区。
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二年是敌后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敌人对解放区的“扫荡”次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残暴程度也越来越灭绝人性,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陈赓在太行区率领太岳部队进行了反“扫荡”,他指挥太岳部队在临屯公路上的韩略村,一举全歼敌人的“战地观战团”。韩略战斗是一次决定性的战斗,是陈赓在抗日战场上指挥的最后一次成功的伏击战,它和著名的七亘村、神头岭、香城固伏击战有着同样的战斗风格:隐蔽我军行动和企图,选定有利的伏击地形;掌握敌人的行动规律,利用敌人骄傲麻痹的弱点;战前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讲清作战方法,战斗打响后动作坚决勇猛。事后我军总结经验指出:“当敌集中扫荡我根据地腹心地区时,其后方比较空虚,十六团遵照陈赓司令员的指示,机动灵活地穿过敌人层层封锁线,转入敌人后方,积极主动抓住战机,速战速决,依靠群众,取得全歼敌人的胜利。” 这次反扫荡胜利后,陈赓对新华社记者着重说道:“对付敌寇的绝灭扫荡,必须根据地人民人人起来作战,而此次太岳人民,确能做到此点。”陈赓在敌后坚持斗争的日日夜夜,时刻都处在战备状态中。他还狠抓部队的军事训练,反复强调加强训练的重要意义:我们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军队,是用近代装备所武装起来的,而且敌人战术的改进日新月异,而我们是落后的国家,科学不发达,要驱日帝于鸭绿江外,就要加强训练,以最科学、最巧妙、最机动的战术与之周旋,逐渐削弱他们的力量,配合将来的反攻……这些发人深思的远见卓识,正是陈赓身上最令人钦佩的地方,是他所具有的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陈赓的政治风度同样令许多接触过他的人折服,他所留给人们的美好记忆是历久弥新,不可磨灭的。美国人莫里斯.舒曼在日本投降后,曾参加三方谈判,与陈赓在谈判桌上有过交峰,时隔四十年后,他从西雅图写信给陈赓的夫人傅涯时说:“他(陈赓)那种指挥员的气质在两次见面时都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你不问便知他是一名指挥员。在谈判中,只有陈将军是不会接受‘贿赂’而放弃原则的。他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其次,史料翔实,线索清晰。《陈赓传》全书分二十七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把陈赓革命的一生放进宏大的全景式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来书写,完美地再现了陈赓伟大光辉的一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1922年12月,19岁的陈赓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自觉地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息。第一章《少年爱国者》就是讲述陈赓从出生、求学、就业到接受共产主义先进思想的影响,进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历;从第二章《投入革命激流》到第五章《龙潭虎穴下》,讲述年轻的陈赓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在武汉参加南昌起义,怀着赤胆忠心,深入龙潭虎穴,历尽千难万险,在政治上迅速成长起来,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定不移、机智勇敢的英雄本色。尤其在上海,在党和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领导中央特科保卫党中央的安全,首创了打入敌人核心的实践经验,经受了惊涛骇浪的考验,为我党情报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第六章《战斗在鄂豫皖》到第二十四章《从越南战场到朝鲜前线》,用巨大的篇幅详写陈赓的战争生涯,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陈赓指挥部队同中外的敌人作战,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经过十几年的南征北战,他从一个革命青年锻炼成长为身经百战的解放军高级将领,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二十五章《为国防现代化造就人才》和二十六章《为中国“两弹”事业奠基》,着重写解放后的陈赓所承担完成的重要工作任务,篇幅虽小但至关重要,真正说明了陈赓是什么样的人,能做什么样的事,陈赓从黄埔军校到中国红军大学,多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多次创建和领导过我军的军事学校,是优秀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新中国的国防科技建设方面也功绩卓著。第二十七章《最后的岁月》,讲述了陈赓生病以后与病魔的斗争,以及逝世后党内外和社会各界对他的缅怀与追忆。陈赓逝世的噩耗传出,周恩来极度悲痛!宋庆龄情不自禁扑倒在床上痛哭!在中国革命漫长的道路上,不论是在黄埔时代还是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复杂斗争中,无论是在上海深入龙潭虎穴的隐蔽战线还是在跟中外敌人拼搏的前线战场上,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陈赓都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始终和人民群众,广大士兵,同呼吸,共命运,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第三,材料典型,语言灵活。对陈赓性格的挖掘和展示非常成功。陈赓作为一个军事将领,就需要用大量的具体的战争实例,表现他的身份、性格、志趣。而作者恰恰是这些战争实例的见证者,参与者,写起来得心应手,如数家珍。再加上灵活、生动、个性的语言运用,令读者有如身临其地,身临其境,身临其枪林弹雨,忍不住地热血沸腾!一村一池一山头,一枪一弹一交火无不精确、真实。比如在“典型的游击战”中,陈赓亲自率领小分队冒险沿公路到“神头岭”视察地形,还跟随行的人说:“怎么样?这一趟算没有白跑吧?粗枝大叶要害死人哪!”仔细看过地形后他说:“走,回去讨论好啦,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想吃肉,还怕找不到杀猪的地方么?”最后经过周密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做出有如神助的战略部署,打得日本鬼子丢盔卸甲、丧魂落魄。紧接着又“设伏响堂铺”,歼灭日本鬼子四百多人,缴获大量军火武器。给开辟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增加了信心,策应了晋西和晋西北的作战,大量牵制了敌人。书中有海量的作战实例,无一不证明陈赓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即使作者不置一词,读者已无条件地为陈赓的将才所折服。陈赓善于指挥作战但并不嗜好战争,他爱兵如子,痛惜每一次战斗中牺牲和受伤的战士,所以他对作战指挥总是非常细致,经常亲自带领主攻部队指挥员看地形,找当地的群众询问情况,和干部研究作战计划,力求每次战斗都有充分的准备和胜利的把握。陈赓曾在长征途中目睹一个娃娃兵走不动了,他就抱着他走,不大一会儿,这个红小鬼就倒头死了,以后每每想起这件事,他仍然会深深地悲痛!每次看到从战场上撤下来的伤员,他都会难过地流眼泪,并叮嘱后勤的干部想办法救治和照顾好他们。在洛阳战役中,陈赓的部队俘虏了国民党青年军第二0六师师长邱行湘。他在赐见邱行湘时一边宽慰他:“放下武器,就是朋友。”一边严正地斥责他:“你们太残酷了,把这样纯洁无辜的青年学生用无耻的手段弄来当炮灰,这是一种戕害中国青年的滔天罪行。”
陈赓曾经在与鲁迅的会面时说:“我们经历的那些战斗的艰苦和激烈,我们红军所表现的忠诚和勇敢,真是超乎人们的想象,比起现有的那些描写战争的作品里所表现的,不知要超过多少倍了。”展示陈赓的性格品质,有的时候作者让他自己直接说,比如在解放全国的革命斗争中,军队曾一度发生过“左”倾思潮,陈赓就尖锐地指出:“在部队里让贫雇家当家,那共产党怎么办?”,“我家里是大地主,我给蒋介石当过副官,还背过蒋介石,救过他的命。问题不在于同蒋介石有没有关系,而在于同蒋介石有什么样的关系,不要把过去的社会关系当包袱。关键是你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这样一下子就让战士们放下思想包袱,轻松上阵;有的时候还充分利用陈赓的日记,比如1937年8月27日的日记里写到:“昨日根英由西安到云阳总政治部,小平同志加菜为我们庆贺。并另辟一室,使我们作竟夜之谈。是晚彼此互诉离情、直达深夜,……从此我们的爱情更趋稳定,而绝对不可动摇了。”
陈赓能够把各种工作都很出色的做好,与他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善于团结同志的作风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他“用人不疑”,对下级充分信任,让他们能够放手大胆地工作,一旦遇到困难,就和他们一起商量、解决、工作中出现差错,勇于承担责任。这就使他在当时那样复杂险恶的环境中,如鱼得水,乘风破浪,不断前进。通读全书陈赓将军出众的才能、磊落的人格、豪爽的个性,都得到了很好地展现, 如果说读《陈赓传》还觉得有什么意犹未尽之处,就是关于他的爱情婚姻家庭部分稍嫌简略,我们渴望了解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陈赓。还有一点是有些章节中的支线太多,影响主线的表现。
“不要忘记过去,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是陈赓生前教育青年的话题,也是他毕生奋斗的崇高目标。《陈赓传》的出版就是缅怀他峥嵘岁月和伟大功勋的最好方式。他的历史功勋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群峰竞秀 朱向鑫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责任编辑:杨 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