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作家文学发展历程扫描
◎黄 玲
一
“人口较少民族”这一概念的理论来源是国家民委制定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全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民族。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8个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仅为169·5万人。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是指全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我省8个民族。他们分别是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和景颇族。其中除普米族和基诺族外,其余6个民族分别属于中缅、老跨境民族。因为历史、文化的差异性,他们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拥有各民族的精神家园,这是新世纪的目标和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是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作家文学则是这个基石上建设起来的精神大厦,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与扶持。只有真正实现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和谐,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伟大理想。
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家文学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的。一方面是经过将近三十年的现代教育,培育起了本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才,为作家文学的出现奠定了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国家实施广泛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工程,为作家文学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民族文化传统基础。这是一块肥沃的土壤,将会盛开出美丽的花朵,并生成一片民族文学的原野。各级文化部门的培养发现,和各种文化措施的出台,也为各民族作家队伍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
二
2015年,《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的出版,是中国民族文学界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作家文学的重要事件。
本次入选的作品,是1976年至2011年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短诗等门类的佳作。能体现出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作家文学所走过的历程,和目前所达到的创作水平和社会影响。
如丹增和白庚胜在为这套大型丛书撰写的总序中所言:“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对于这套丛书,我们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权威性的标准,怀着使之臻为典藏读本的愿望,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策划、编辑和出版。”正因为组织策划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全面细致的编选,使这套丛书具备了认识、了解云南8个人口较民族作家文学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它们基本包括了8个民族作家文学的起点和现状,能体现出每个民族的作家文学所走过的历程,经历的探索,和已经达到的高度。
这套作品选集的问世,意义是显在的。它既是新时期中国多民族文学成果的梳理和展示,也拓展和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让我们能以新的目光来重新 审视中国当代文学的内涵与审美层次。
这也是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家文学第一次以集体的方式登台亮相,向读者展现出各自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认真阅读作品的人会发现,每个民族的历史、现实、审美心态,都会在作品中得到生动体现,带给我们特殊的阅读感受。
中国作协组织编选出版《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旨在提高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质量,繁荣民族文学创作,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一些人口较少民族来说,这套丛书的意义还在于,它第一次比较集中地记录了这个民族的作家文学成果,结束了以往那种零散自为的状态。
这套作品选集的各卷编委会分别在书的序言或者后记中,记录下了发自内的感言。“独龙族卷编委会”在书的后记中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对中国独龙族文学创作水平的整体呈现,是建国以来独龙族文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是载入本民族文学史册的工程。”
“德昂族卷编委会”在书的后记中说:“我们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情怀,根据编写大纲要求,筛选甄别符合条件的文学作品,力图全面荟萃德昂族丰富多彩的文学内涵,全景式展示德昂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力争将这卷收录成为本民族在新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合集之一,使之能成为德昂族的‘文学名片’”。
“阿昌族卷编委会”在后记中总结:“《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阿昌族卷》的出版,填补了阿昌族现当代文学历史的空白,弘扬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大大提升了阿昌族文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
8个民族的作家们有幸经历和参与着本民族作家文学从无到有的历史过程,用自己的创造为本民族的作家文学史写下了开篇之作,这是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感。所以,让这套作品集成为本民族的一张“文学名片”,是对这套集子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最好概括。
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除景颇族外,其余7个民族都是有语言无文字,长期以来只有口传文学的传统。而景颇族的文字历史也比较短暂,所以决定了书面文学的传统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
三
8个民族的书面文学都经历着从无有的创造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到80年代的这一时间中,8个民族几乎没有出现自己的作家文学。究其原因,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政治上的解放和经济的发展都是提高生存水平的重要条件。只有政治上获得和各民族平等的地平,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文化的发展才会得到有效的促进和提升。
现代教育的普及,对培养各民族的文化人才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大部分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正是从新中国成立起,才步入正轨,开始为各民族子弟提供比较规范的教育条件。到上世纪 七、八十年代,这些民族中开始出现自己的第一代知识分子。文化教育的普及,为文学的繁荣做了铺垫。
以基诺族为例,这个民族的现代教育有资料可查的记载是从1956年开始实行的。至此攸乐山上才有了第一所小学,基诺孩子们才有了走进学校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对这个民族来说,这是一件值得载入史册的大事,是基诺族民族教育的开端。此后的十年中,基诺山的公办小学很快发展到11所,民办小学2所,培育出高小毕业生140余人。这些人中就有基诺族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和未来的作家。
居住于深山峡谷中与世隔绝的独龙族,1949年之前过的是“结绳记事”的生活,整个民族只有两个识字的人。也是从上世纪50年代起,才有了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开始享受国家的免费义务教育,并很快培育起独龙族的第一代小学生、中学生,到80年代有了独龙族的第一代大专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
新中国成立后培育起来的第一代人口较少民族知识分子,他们的文学创作活动大多开始于20世纪80、90年代。有的第一代作家的创作不是直接进入小说、诗歌、散文这些文体,而是从本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开始,或者从新闻报道的写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文学的创作。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是云南民族文学的准备和酝酿阶段。
不仅是8个人口较少民族,云南除汉族外的其他民族的作家文学,也处于同样的状况。三十年中只有少数几个民族出现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比如彝族的李乔、李纳、普飞,白族的杨苏、晓雪,藏族的饶阶巴桑等,更多的民族作家还处于培养、成长的阶段。
8个人口较少民族正是因为“人口较少”这一原因,文化发展也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仍旧延续着以民间文学传统为主要文学形式的情况。书面文学作家的成长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准备过程。犹如在大地上种树或播种,春种秋收,种子在泥土中生根、发芽,期待着开花结果的日子。
云南民族文学的发展高潮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帷幕的启动,社会思想观念的更新,新时期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云南各民族的作家,经过长期的培养、准备,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开始登台亮相。之前他们的生活是通过外来者的视角呈现给外界,现在他们的出现意味着各民族的现实生活和历史记忆,将由本民族的作家来进行表现。他们责任重大,是本民族书面文学史的第一代创造者和书写者。
各个民族的第一代作家进入文学殿堂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都应该看到本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在他们身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就启动了对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出现了《阿诗玛》等一批优秀的作品。80年代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更是一项由29个省(市、自治区)合作的全国性的民间文化工程,也是对各民族民间文学成果的集中展示。它对各民族作家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些作家正是在搜集整理本民族民间文学的过程中生发出对本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育起对文学的兴趣,并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四
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历史文化各不相同,作家文学的出现也各有特色,体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但是第一个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的人,都将会在这个民族的文学史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承担起为这个民族开启书面文学之门的重任。
我们来看看8 个民族作家文学先行者的身影:
1952年生于勐海县布朗山乡老曼峨寨的岩香南,1974年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为当代布朗族作家文学拉开序幕。他的散文《土壤和花朵》《别致的婚礼》《养蜂老人》,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他还创作了布朗族文学史上第一篇小说《南丽赶街》,表现了传统心理与现代意识的无声碰撞。
1952年出生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彭兆清,笔名里介筇保·阿图,是怒族第一个作家,也是怒族历史上第一位出小说集,第一位获全国文学奖的作家。
基诺族的书面文学,到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1988年,陶润珍发表诗歌《小鸟飞走的时候》,1990年发表散文诗《我只是一个版纳姑娘》,抒发了一个版纳姑娘细腻的情思。另一位基诺族作者白忠明发表散文《今日基诺山》、《泉水悠悠绕山寨》、《祖祖辈辈“吃山”,今朝吃法不同》等作品,把丰富多彩的基诺文化介绍给读者。
1979年,第一位独龙族诗人阿柏(笔名约翰)在《边疆文学》上发表诗歌作品《独龙桥》。这是独龙族第一首见诸于刊物的诗歌,虽然带有民歌的风格,但却是第一首独龙族自己写自己的诗歌作品。
80年代初,普米族书面文学的开启者何顺明创作了诗歌《啊,泸沽湖》,并获荣获全国创作奖。另一位汤格·萨甲博80年代开始创作小说,在《民族文学》《边疆文学》发表作品多篇,出版有中篇小说集《野人泪》。生活在怒江的尹善龙多年来在散文创作方面收获颇丰,著有小说集《多情的独龙河》,散文集《高黎贡山的脚印》《滇西有座雪邦山》等。他的创作并不局限于普米族,对怒江境内的其他民族的生活也有表现。
1985年,阿昌族作者孙宇飞以其诗歌《我的筒裙花哟》曾荣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一等奖,为当代阿昌作家文学吹响了号角。
景颇族作家石锐1980年7月6日在《云南日报》发表散文《歌舞山》,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是当代景颇族作家文学的先行者。
德昂族的书面文学也是起步于80年代,1985年、1990年,杨忠德曾以他的散文《醉人的歌》和短诗《小溪》分别荣获第二、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新时期有关部门还曾经出版过《崩龙族(德昂族)文学作品选》等,为培养第一代德昂族作家作了很多工作。
经过培养和准备,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三十多年时间里,8个民族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家不断涌现,很多人的作品正在走向成熟。他们的出现意义深远,意味着一个民族书面文学的开启和发端。
五
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家文学,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诞生,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时代的产物。只有在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才可能推动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同时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出现既得益于当代文学的滋养,也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内涵,体现出了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学的多样性风格。
在21世纪中华多民族文学发展的多元格局中,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的特殊性已经逐步在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来。从文学作品中既可以感受到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也可以看到作为民族文化代言人的作家们在文化上的理性思辩、民族尊严感和责任感的文学表达。中华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特色正在这一个特殊的写作群体身上得到彰显。
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家文学经历了从无到有,健康发展的历程。成长起一批批优秀的作家,诞生了一批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的民族还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作家群,在不同的文体领域大展身手。至目前为止, 8 个民族都有作家加入中国作协,都有作家获得全国性的文学奖项。
特别是中国作协编辑出版的“人口较少民族作品集”,更是一次集中的成果展示,也是本书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可以视为这一群体文学队伍的一次成功集合与捡阅。之前一些作家已经出版了自己的个人文学作品集,在文学界产生了一定反响,比如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德昂族女诗人艾傈木诺等等,都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是本民族文学中的佼佼者,有很大的代表性。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的出版,虽然强调的是集体成就和特色,但那些文学成绩突出的作家在本民族卷中所起的作用仍然是明显和突出的。他们除了积极主动承担起组织、编选的事务,为编好本民族文学卷做了大量工作外,还在本民族作品卷中呈现出特殊的领军作用。之前他们的文学作品在省内外公开出版、发表,或者获过各类文学奖项,已经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现在又为本民族文学卷增添光彩,起到代表性的作用。
所以,在《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关于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品卷中,体现出这样的编选特色和思路:
首先深入开掘了本民族中老一辈文学工作者的成果,为一个民族的作家文学找到起点和发端。这是一种科学求实的态度,也体现了对老一辈文学奠基者的尊重和理解。因为受时代和创作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作品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形成思想性大于艺术性的特点。另外,一些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从学习陌生的汉语言和陌生的文学样式,到创作出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他们经过了辛苦的努力奋斗走过了艰辛的历程。和今天的创作相比较他们的作品艺术性或许并不高,但其对本民族作家文学的开创性和奠基意义是不可忽视的。他们的作品在本民族作品卷中出现,既体现了本民族文学的起点和发端,也记录下了第一代民族作家走过的深深足印,足以让后来者敬仰和感动。
其次,是对本民族青年作者的关注和引导。在8个民族的作品卷中,都出现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名字和身影。他们的作品虽然还显得幼稚和单调,但是却都体现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回归与敬仰的态度。这些青年作者的文化教育远远高于前面的几代作家,但对本民族文化也存在一定的疏离感。通过文学这个平台,他们正在努力回归,从本民族文化中寻找精神力量。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族文学生力军,也是民族文学发展的后备队伍。
第三,8 个民族的作家文学虽然起步晚,力量薄弱,但是都已经出现一些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的所谓代表性,强调的标准不外是出版和发表作品的情况以及获奖情况,以及其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这些作家从年龄上看已经步入中年,大多是从80或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文学经验和创作实力,在云南文学界有一定影响。他们在本民族文学中也是标杆式的人物,或者就是领军人物。每个民族中都有一个或者几个这样的人物,他们在本民族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远非局外人所能体会。他们代表着文学的光荣和梦想,也承担着本民族文学承上启下的重任。
翻开8个民族的作品卷,每一卷中都能找到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家:比如普米族的鲁若迪基,独龙族的罗荣芬,德昂族的艾傈木诺,布朗族的陶玉明,阿昌族的罗汉,怒族的彭兆清,景颇族的玛波,基诺族的张志华等等。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关于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品卷中,汇聚了三代作家的文学成果,体现出创作队伍阶梯式的结构,为民族文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客观地说,是问题与机遇同在。一方面近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人口较少的民族的作家队伍面临的问题比较多,比如创作队伍呈现弱化趋势,本就不多的人数还出现减少的现象,作者发表作品时断时续,创作水平也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对生活在新世纪的各民族作者来说,机遇和条件也比前几代民族作家们提升了很多。从全国范围来看,“人口较少民族”文学所爱到的关注和扶持也是前所未有的,为作者队伍的培养和文学作品提升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
早在2007年5月,由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和国家民委《民族团结》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旨在提携和培养少数民族文学新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作家研讨班”就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召开。云南普米族作者曹翔、阿昌族作者孙宝廷等人参加了这次研讨活动。这对提升文学创作的艺术水平和开阔视野来说,都是极好的机会。
2011年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学来说,又迎来一次重要契机。
在美丽的金孔雀之乡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文学》杂志社、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云南省文联、省作协、德宏州委州政府联合举办了全国人口较少民族重点作家研讨会暨“百名作家德宏行”的活动。这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作家的一次大聚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多民族作家就人口较少民族乃至整个少数民族文学现状以及有待突破的创作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同时也分享了各自的创作状况,交流了创作经验。这次研讨会对推进人口较少民族作家的创作,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2012年《民族文学》第2期在此前的基础上还精心策划编发了“人口较少民族作品专辑”,集中刊发人口较少民族作家的作品。
这些努力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就是要争取在短期内使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家群有实质性的扩充壮大,整体创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营造一个更加合理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格局。
在当代文学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作协以及省、地各级文化部门对民族文学发展的重视与扶持,是人口较少民族文学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作家的出现,一部作品集的出版,对一个人口较少民族来说,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相关政策的出台,带来了民族经济发展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深入开掘利用,对作家文学的发展进步更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8 个人口较少民族中成长起来更多的文学写作者,他们有机会进入鲁迅文学院这样的文学机构深造,得到全国一流名家名师的指导,参加全国性的笔会开阔视野。迄今为止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都有了自己的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会员,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的机会也多了起来。
8个民族的作家文学经历着从无到有,健康发展的历程。他们的作品拓展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是不可缺少的存在。
云南特有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家文学,在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从无到有,健康发展,体现出良好的态势。但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研究还需要加强,以推动各民族文学的进一步发展繁荣。文学艺术是各民族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时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之下的产物。8个人口较少民族作家文学的兴起,是党的民族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时代和民族的进步。

竹露清响之五 满江红
七
以上对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作家文学走过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扫描,目的是希望能对8个民族自改革开放35年以来的文学成绩进行梳理和透视,对具体的作家作品进行研究解析,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特色和意义。
不同的民族特点会导致不同的文学风格。云南是多民族共居的民族文化大省,立体多元的民族文学风格也是云南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这8个民族虽然“人口较少”,但是他们在文学上所体现出的创造力应该得到应有的承认和理解,他们同样为云南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着力量。
同时希望通过研究,以客观科学的研究态度指出8个民族的作家文学成果的优劣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后的健康发展。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都离不开批评的参与,都需要中肯的评说与引导。对于作家文学历史短暂的8个民族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对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作家文学的集中研究,尚属首次。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来更多的研究者关注重视这一领域。
本文为2015年度中国作协少数民族作家重点扶持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程 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