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赵武灵王命人搭起高架,在“顶天立地”的石头上刻下巨大的脚印,然后厚着脸皮在旁边附加注释——“主父常游于此”,也就是如今游客标配“到此一游”的意思。还有秦昭襄王,他命人用钩梯等“开挂工具”爬上华山,利用地形造了类似棋局的大型建筑,除了表达“到此一游”的豪情之外,还向天下吹了个大大的牛皮——“朕曾在此与天神对弈!”
赵武灵王最多是炫耀健身成果,而秦昭襄王造假的政治内涵更为明确——我能与天神一争长短,统治凡间当然游刃有余。
前人开了先例,后人自然效仿。其中登峰造极的要数宋真宗,他为了完成“泰山封禅”的神圣夙愿,命人假造天书,上写:“赵受命,兴于宋,付于奋。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意思就是,我们赵家的皇位是上天安排的,只要自己不作死,稳坐700年都没问题。为了摆出“顺应天命”的气派,他耗费47天、800万贯巨资,终于完成封禅大典。但这场闹剧把“泰山封禅”的名声彻底搞臭了,毕竟大家都不是傻子,不过静静地看你摆pose罢了。所以,之后的皇帝大多羞于再办这种“戏精仪式”。
帝王造假没人敢管,换作百姓就不行了,一旦越线,有你的好果子吃。
关于造假的法令最早出自周朝,《礼记》中的“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意思就是不合规范的食品统统不能在市场流通,哪怕能为朝廷GDP做贡献也不行。到了战国时期,假药贩子、冒牌医生都在风口浪尖,如果闹出人命,可不只是坐牢这么简单,分分钟送你去受“阎罗审判”。这些人到了秦朝就更惨了,墨、劓、刖、宫等重刑花样百出,绝对生不如死。
到了唐宋时期,对造假的惩罚措施更加严苛,但挡不住“人为财死”啊。《困学纪闻》中载,北宋末年,汴京城内有个卖花的大娘,常挑一担鲜花沿街叫卖,这些花远远看去水嫩明艷,但连盆买回去后没过几天就打蔫了。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些花都是没根的,不知大娘从哪儿折来插在土里,根本不是活生生的栽花。
到了明朝,“酒搀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贯水,织作刷油粉”这些不上台面的破事接连上演。连食品行业都乌烟瘴气,还让不让人活了!
除了商品造假,各种骗术也大行其道,多次引发社会舆论。江湖混乱,很多文人墨客倒是有了免费的“写作素材包”,于是张应俞的世情小说《杜骗新书》高调诞生,书中详细讲述了84则骗术案例,手法高超,情节精彩,美人计、调包计、扎火囤、放白鸽等套路玩得飞起。
说到底,还是无利不早起,诸位“商界奇人”为了捞钱真是各显神通。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