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人郑侠是个官二代,老爸当的是江宁市(今南京)白酒专卖局(酒税监)局长。而且郑侠从小读书就很用功,再加上脑子灵活,记忆力好,很快就成为名满江宁的学霸。
就在郑侠读书读得风生水起时,改革家王安石到江宁来当知府了。王安石是个爱才之人,早就听说郑侠是个才子,一见之下对他印象很好,不仅对他口头表扬,还专门派自己的得意门生陪郑侠一起学习,对他进行辅导。
面对王安石的重视,郑侠很感动,决定更加刻苦学习、考取功名,以报答王安石的抬爱。可喜的是,治平四年(1067年),26岁的郑侠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如愿考中进士,先后被朝廷授予将作郎、秘书省校书郎等。此时的王安石也从江宁回到朝廷,担任宰相,积极推行变法改革。当了宰相的王安石没有忘记郑侠,当即提拔他为光州(今属河南信阳)司法参军,主管当地的民事刑事案件。只要是郑侠报给王安石的案件,王安石一律在文件上签署同意。可以说,王安石对郑侠是信任有加,以至于郑侠逢人便说:“宰相是我的恩师,我一定要好好工作,报答他的恩情。”
熙宁五年(1072年),郑侠的司法参军任期已满,他进京述职时,特意去拜见贵人王安石。当时,朝廷正在筹备新一轮的选拔考试,考中者可以越级升为京官,而且考试内容就是王安石推行的新法。王安石想让郑侠通过这个途径得到朝廷重用,就提醒郑侠多温习新法的内容。哪知,郑侠因对王安石的新法早就颇有微词,于是直言不讳地说,老师,您的新法根本没给百姓带来好处,我在司法参军任职时,百姓对您推行的那一套就很不满意。我不能靠出卖自己的良心来升官发财。
王安石气得胡子翘翘,一气之下将郑侠贬去做京城安上门的门卫,想以此打压一下郑侠的傲气。但王安石低估了郑侠的做人原则,他宁愿被降职,也不愿做违背良心的事情,而且在门卫岗位上,他也忠于职守,兢兢业业。
有一次,王安石经过安上门时,郑侠仍“迎揖道左”,尽礼尽节。王安石感到内疚,连忙派儿子前往郑侠住处传话,说你不愿意参加新法考试就算了,我再给你某个升官的机会,郑侠依然不干。几天后,王安石再次派侄子去劝郑侠,说你只要你认个错,我就重用你。郑侠回话说:“我当初一心依附您是为了报答您的恩情、为百姓多做点儿事,可是您总是以许诺官职说事,未免有些浅陋了。您如果真心重用我,不如听听我的意见,这样我才能问心无愧地做您给我的官职。”这番话一出口,气得王安石差点儿心脏病发作。
可以说,面对大是大非,郑侠真正做到了对事不对人,即使是自己恩人做得不妥,他也会毫无顾忌地指出来。
熙宁六年至熙宁七年三月,光州大闹蝗灾,再加上久旱,当地百姓颗粒无收,灾民纷纷涌入京城。郑侠每天看着那些面黄肌瘦的灾民,再联系王安石实行的新法,深深认识到这种状况和王安石新法中的方田、保甲、青苗等改革脱不了关系。郑侠左思右想,觉得不能坐视不管,于是画了一幅《流民图》,并写成《论新法进流民图疏》准备上奏。意思很明显:王安石老师,赶紧停止您的变法吧,再推行下去,百姓都要饿死了。不料奏疏被中书省给拦截了,根本没有到达皇帝案桌上。郑侠急了,又顶着欺君的罪名,把《流民图》假冒成边关急报交给银台司,直接呈给了宋神宗。宋神宗看后,长叹一声:“郑侠是忧国忧民的好官啊,老百姓弄成这样,朕有责任啊。”不久,王安石推行的方田、保甲、青苗等新法被废除,王安石随后也被罢免了宰相职务。
这中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郑侠给宋神宗留言时除了历数王安石变法的弊端,还放言:“陛下您如果停止了新法,十日之内,必然下雨。否则我自愿领欺君之罪,被斩首于宣德门外。”神奇的是,宋神宗废除新法三天后,憋了十个月的大雨真的瓢泼而下,“远近沾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王安石下台后,吕惠卿升为新任宰相,并恢復了王安石之前推行的改革方案。对这个新上台的大佬,郑侠“持之愈坚”,依然坚决地抨击改革方略。和上次一样,郑侠再次画图上奏,这次的内容比上次更尖锐,取唐代魏征、姚崇、宋骡、李林甫、卢杞、杨国忠分别画成两轴,各标题“正直君子社稷之臣图”“邪曲小人容悦之臣图”。吕惠卿得知后大怒——他可没有王安石那么爱惜郑侠,当即命人给郑侠安了个“擅发马递罪”,将郑侠发配到英州(今属广东清远)改造去了。
到英州后,郑侠没房子住,就借宿在倒塌的破庙中。因为之前PK过王安石、吕惠卿两位大佬,郑侠拥粉无数,凝聚了超高的人气,英州的百姓几乎都是郑侠的粉丝。偶像生活落魄,粉丝们赶紧行动,他们不仅给郑侠盖了房子,还聘请他为当地私立学校的校长。在这里,郑侠倒没有吃苦头,也算人们对正直为民的郑侠的回报。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执掌大宋。新皇登基,大赦天下,郑侠这才得以回到老家。文坛领袖苏轼觉得郑侠这样的人才不能被埋没,就推荐他当某地教育局长,让他有了重新出山的机会。
可惜官场如战场,接下来的日子,郑侠的仕途也是起起伏伏: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郑侠在一次朝廷争斗中无辜躺枪,再次被贬到英州,直至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驾崩、宋徽宗即位,郑侠才官复原职。七年后,郑侠又被新晋宰相蔡京罢官,提前退休回了老家,此后,郑侠再也没有回到官场,直到宣和元年(1119年)八月去世,终年79岁。
郑侠一生忠心耿耿,“上不谀公卿,下不原乡党,水火可蹈,而议论不可回”。无论身在什么职位,他都始终坚守自己的为官原则,敢于为百姓发声,实在可贵。尤其是他在面对恩人王安石时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编辑/夏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