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台湾岛上到处宫庙林立,香火几乎缭绕于每个乡社街区。据统计,全台湾现共有各种庙宇8000余座,所奉祀的神祗计有200余种。这些神祗的香火绝大部分来自于祖国大陆,主要来自闽南沿海地区。其中,以“忠勇仁义”著称于世的三国名将关羽,因“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而成为四海九州同仰、三教九流皆崇的华夏第一神。在台湾,关帝更是拥有最为广大的信众,其香火则主要来自闽南的东山岛。
东山旧称铜山,这座面积194平方公里的海岛,是中国第六大岛,福建第二大岛。它与台湾一水相隔,是大陆靠澎湖最近的地方,两地历史渊源深远。据考证,自古以来,“东山陆桥”即是大陆连接台湾的通道,大陆文化即由海峡“东山陆桥”传入台湾。历史上东山既是海峡西岸的兵戍重镇,又是东南沿海对台对外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也是最先有移民到台澎和海外的沿海岛县之一。因此,东山关帝庙的香火不仅遍布闽南、粤东与澎湖、台湾,甚至远播南洋和海外。台湾最早建祀的关帝宫庙,即由东山关帝庙分灵渡海而兴,嗣后又不断延播至全台各地。现全台湾有大小关帝宫庙1000余座,它们中绝大多数共认东山关帝庙为香缘祖庭。
东山关帝庙坐落于东山岛铜陵镇岵嵝山东麓,依山傍水,隔海直望台湾。关帝庙园区即是著名的风动石风景区,内有“天下第一奇石”——铜山风动石,明清时期威镇海峡的铜山古城,明末武英殿大学士、爱国抗清英雄黄道周的故居和纪念馆,以及远古岩画等名胜古迹。现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唐总章二年(669),唐将陈元光入闽,开漳置郡,把中原文化带入闽南漳州一带,据传关公香火即由此时传入。宋时的东山已有驻岛铺兵奉祀关公的记录。现存的东山关帝庙为明初所建,据庙中遗存的明代《鼎建铜城关王庙记》所载:“洪武二十年(1387),城铜山,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官兵赖之。”江夏侯周德兴入东山建置铜山守御千户所城的同时,修筑了关帝庙。当时只是一座单开间的简陋小庙,称关王祠。成化三年(1467),漳州开元禅寺第九世南少林高僧圆球和尚(号月堂)“游方参学,杯渡铜陵”,“仰观帝庙之福地,声灵必震于千年”,遂“结庐于庙之左翼”,“卓锡于此”。因见庙堂隘小,筹划重建。至正德七年(1512)重建竣成,即为一座“王宫巍巍,廊腰缦回”,“中肃阃门,外高华表”,“虽古滕王阁,莫是过也”的武圣殿堂。清康熙三年(1664)。清廷对铜山实行“迁界”,庙被焚毁;15年后“复界”,由总兵黄镐主持在原址按原样兴筑,翌年告竣。此后又多次重修,至今又经几番劫难而重兴,更是巍峨壮观,金碧辉煌。
东山关帝庙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达20余亩。庙殿之前,有六对形态各异的威猛石狮守卫。端门为华表式楼亭,为清道光年间台湾嘉义人、官至太子太保的王得禄所捐修,故俗称“太子亭”。“太子亭”由六根圆形石柱并二根石梁承托数百香木斗拱构就,叠彩垒金而上。楼亭顶端装饰彩瓷剪贴的双龙戏珠、八仙八骑和百余尊秦汉唐宋的帝王将相与才子佳人等造型塑像,精美绝伦,历数百年风雨而光彩依然。
大殿正中供奉关帝金身神像,神龛金漆木雕,座前两边奉立周仓、关平、赵累、王甫四将雕像。上悬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鎏金大匾;左右悬挂着黄道周亲书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祀案上置放一只清光绪年间,由台湾宜兰礁溪信众同胞敬送的双耳兽头鸡血石雕大香炉。
至今,东山关帝庙犹存众多古代碑刻,载有明清两代,尤其清代各朝重修此庙时,闽粤台港与江浙津沪等地官军商旅士庶以及南洋海外同胞题捐的芳名。殿堂中悬有近年来台湾同胞前来朝圣谒祖奉送的“追源谒祖”、“圣德流芳”等多方匾额。
东山关帝庙声威卓著于海峡两岸,为东南沿海关庙之首,同山西解州关帝庙、湖北当阳关帝庙、河南洛阳关帝庙并称全国四大关庙。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难以计数的关帝庙中,唯一能与关帝故乡解州关帝庙并享此殊荣的。由于东山岛百姓自古奉关帝为祖,平时谒庙进香者日夜不绝,加上海峡两岸与旅居海外的香客长年不断前来晋祭,所以东山关帝庙香火的鼎盛,可谓居全国关庙之冠。
二
据两岸地方史志资料所载及民间口碑,东山关帝庙的香火最早传入澎湖,然后进祀台湾。现坐落于澎湖马公岛(亦称妈官,即澎湖主岛)的铜山武圣殿,即是集东山与台湾的地缘、亲缘关系于一体的典型实例。
澎湖铜山武圣殿的始建年代如今已无从推考。据传,明嘉靖年问,朝廷复设澎湖巡检司,入澎巡戍的铜山水寨官兵巳将关帝香火带入澎湖。该庙现存碑记云:万历年间,倭寇侵犯澎湖,“铜山水师奉命救援”,关帝香火再度播入。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统一后,戍卫澎湖的铜山营官兵在“镇台衙署西偏”建“铜山馆”,“以祀山西夫子(即关帝)”。甲午战争后台澎割让日本,该馆“改充邮局”,遂“迎帝坐于妈祖馆,与天上圣母并祀一堂”。1933年,居澎湖的铜山籍同人捐资扩建,两年后“土木大略告成”时“又遭战祸”,“延搁十余年”后至1951年扩建竣成,“馆改其颜,日铜山武圣殿”。
据台湾学者余光弘《妈官的寺庙》一书记述,台湾日据时期,铜山馆演变为铜山会馆;在第二次大战前,妈官(澎湖)与铜山之间的船只往还尚称频繁,来自铜山的船只抵澎后,船主水手常到铜山馆参拜。现今正龛内所祀之关圣帝君坐于辇中,神像与帝辇乃是1922年到澎湖修缮改建天后宫的铜山师傅与铜山船户合资,从其本籍做好运来澎湖供奉的。
几百年来,澎湖铜山武圣殿历经数度改建修葺,于今“规模式廊,壮丽踰于旧观”,“为以澎湖善信之宗教生活重地”。
而台湾本岛的关帝信仰,南部以高雄文衡殿为主庙,中部以台中圣寿宫为领衔,北部以宜兰礁溪协天庙为首要,全岛以台南祀典武庙为中心,形成上千座关帝宫庙斗连星拱的格局。
台南祀典武庙俗称“大关帝庙”,是全台湾关帝宫庙的“龙头老大”;似乎也可以说,是南明政权最后在台湾建立的“皇家武庙”,是金台湾十六处一级文物之一。
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之后,在台湾建立“东都明京”。同年六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其子郑经继位,仍踞守台湾和金门、厦门、铜山等闽南沿海诸岛为抗清复明基地。翌年十月,金、厦失守,郑经退守铜山,接南明宗室宁靖王、泸溪王等入驻铜山,而后渡海入台。宁靖王朱术桂入台前从东山奉请关帝、妈祖和保生大帝神像各一尊,迎入台南王府中供祀。不久,郑经从铜山撤归台湾,于台湾热兰遮(即安平)城建关帝庙,奉祀宁靖王从铜山奉请的关帝,为明郑政权在台湾举行祀典的武庙。此后,康熙二十九年(1690),台厦道王效宗重修此庙;雍正三年(1725),清朝政府敕封关帝三代公
爵,赐每年春秋及五月三次大祭,遂正式定庙名为“祀典武庙”。
此后至今,祀典武庙几经扩建修葺,越加宏伟壮观,但旧的格局仍存,保留着仿自铜山的祖庭式样。庙中至今犹存当年从铜山请祀的关公神像、宁靖王亲书“古今一人”额匾和仿自铜山祖庭的庙门“武庙”圣旨牌、黄道周的关帝颂联,以及当时仿制的成丰皇帝御匾等宝贵文物。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统一台湾后,不断出现部分原住民武力反抗的事件。翌年,福建水师参将张国受命出任台湾协副将,率兵入台讨抚。当时福建水师署设于铜山,张国东渡之前到铜山关帝庙进香恳乞神助。张国率军横海,登鹿港,进半线(今彰化),恩威并施,讨抚兼举,很快平息了民乱。得胜后为答谢关帝,遂兴建一座庙堂供奉从铜山分香的关帝,曰“锡寿堂”。其建庙的山头称为“东山”,以纪念此庙的香火来源于东山(铜山)。
日据时期,锡寿堂被毁。台湾光复后(1946),民众复建锡寿堂于台中民生路。1972年,张国将军后裔捐奉飞鹰山为新庙址,历十余年修筑,终于1988年建成气势恢宏、典雅壮丽的“圣寿宫”。
台湾礁溪协天庙影响所及遍至新竹、桃园、台北、士林、基隆、瑞芳、罗东、花莲,各地遂纷纷立官设堂,从礁溪分香奉祀。协天庙几经扩建重修。规模扩大,更加富丽堂皇,香火鼎盛。至今,庙中神龛内亦存有当年从东山祖庭分灵入台的神像“老二帝”。
此外,澎湖红毛城关帝庙、台南关帝庙、嘉义关帝庙等“老字号”的台湾关帝宫庙,也都是闽南百姓和铜山军民从铜山关帝庙奉请过海所建。台湾岛上这些“老字号”的关帝宫庙,现已繁衍了数百上千的“子孙庙”,并在台湾拥有上千万的信众。
三
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海峡两岸解放后长期处于隔绝的状态,直到1987年底,坚冰终于打破。台湾的庙宇纷纷组团或派人赴大陆寻根谒祖。
1988年,台湾当局刚开放到大陆的探亲旅游,高雄文衡殿就率先组团跨越海峡,飞经香港抵达东山谒祖进香,并敬献给东山祖庭一方“追源谒祖”的匾额。随后,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和台湾寺庙整编委员会,派专人到东山关帝庙考察朝圣;返台后,在台湾圆山饭店召开“两岸同祀关帝庙信仰文化交流筹备会台湾代表联席会”,论及了东山关帝庙与台湾关帝庙的渊源。后来,台中圣寿宫、高雄关帝庙和台中慈德堂等20余家关帝庙代表和信众接踵而至,到东山祭祖进香。
其间,台湾桃园大溪普济堂等关帝庙的百余名信众,将蒋经国祖母生前供奉的关帝铜像移来进香,东山关帝庙则用銮轿大礼迎送。
不久,宜兰礁溪协天庙组织400余人的进香团,抵东山关帝庙举行祝嘏大典,并从东山迎奉关夫人神像入祀台湾。
此后,台湾各地关帝庙及信众更是纷纷组团结队,飞渡海峡抵临东山。至今已有台湾20多个县市300余家关帝庙10余万人次渡海前来朝圣谒祖。
1995年元月,东山关帝庙镇殿主神像“关圣帝君”应邀入台,主祀台湾四百年来首次“太上黄箓护国祈安七朝清醮”大典,并巡游台湾全境。1月11日,东山关帝庙主神像,在两岸同胞的簇拥下,乘台湾基隆渔船赴台。东山各界举行隆重的恭送仪式,三万多人从关帝庙门口到东山港码头一路礼送,到处是香烛、鞭炮、鼓乐和彩旗,盛大场面史所罕见。
“七朝清醮”大典圆满结束后,东山关帝庙主神像先后巡游了基隆、宜兰、台中、高雄和澎湖等地。原定在台湾驻跸一个月,由于广大信众一再请求,推延至7月20日才从基隆回到东山。
东山关帝入台,是有史以来大陆神像访台首例,是两岸分隔四十多年后宗教直航首举。两岸媒体纷纷报道,极大地增进了两岸的文化交流和同胞情谊。
四
关帝是忠勇仁义的象征,经过近两千年的历史流变,也成了炎黄子孙共同供奉的神灵。在浩如繁星的关帝庙中,东山关帝庙无疑是最能体现关帝“统一”精神的突出典型。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明代开始,由于列强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台湾逐渐成了保护民族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焦点。
东山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如唇齿相依,也是外寇经常袭扰的地点。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铜山(东山)筑城御寇的同时建祀了关帝庙,希冀关帝神灵庇佑戍海官兵和岛上百姓。此后,东山关帝庙的香火便传入澎湖,然后延播台湾各地。关帝也就成了海峡两岸军民抗击外敌,维护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的保护神。
台湾曾有多次被侵占被分裂,然后又回归祖国的历史。从明代水师横海剿倭平定台澎,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到施琅率师东征统一台湾,可以说台湾的每次回归,都与,东山以及崇奉东山关帝息息相关。
解放后,海峡两岸分离隔绝。几十年间虽然阻断了两岸的往来,却不能隔断两岸同胞对关帝的信仰崇拜。一炷清香隔海遥祭。国民党元老、爱国老人于右任说过,关帝的“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两岸关系解冻之后,跟随着回乡探亲的脚步而来的,是如潮的朝圣队伍,祭祖的香火涌向东山关帝庙。尽管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同胞漂泊的心已经回归,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广泛认同。
没有哪座关帝庙像东山关帝庙一样,与台湾的关系如此特殊,如此密不可分。这座峙临海峡、香火延播宝岛的巍峨殿宇,每章历史都翻滚着台湾的风云,每段岁月都涌动着台湾的潮汐。东山关帝庙永远焚烧着两岸同胞共祀的香火。正如一位知名的台湾同胞在关帝文化研讨座谈会上慨叹的:“关帝不仅是跨越海峡,而且是跨越时空的中华民族的统一之神。”
责任编辑宗永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