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醉眼看李白(之四)

时间:2023/11/9 作者: 十月 热度: 14664
谪仙人博客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三毛的这句歌词完全代表我此刻的心境。其实从哪里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来了。

  我现在考虑的是,手里“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看来我多虑了,依照页面提示,输入“谪仙人”的昵称,在密码框里输入701762(请注意,前三位数是我出生的年份,后三位是我驾鹤西去的年份),再把鼠标退到登陆处轻轻一点。哈!窗明几净,别开洞天,我进入属于自己的博客空间。

  开始用意念敲击键盘,就像一位琴手在演奏《高山流水》。

  首先打出《公告》:

  姓名:李白。曾用名:李太白,李青莲,谪仙人,李拾遗,酒仙,诗仙,李十二,李翰林。

  年龄:比去年大一岁,比明年小一岁。

  理念:虚无生有,尘埃大于一切。

  开博目的:借一处平台讲话,归还历史一段真实,同时也要历史还我一段真实。

  一、我的“开篇语”

  你平静地往下看,这是死去的李白写活在你们心中的李白,我所讲述的,也许正是你处心积虑想知道的。

  不管历史如何故作神秘,作为一个穿越时光隧道的过客,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来之前,我代表自己的好奇去沉淀下来的故纸堆里考证了一番。应该说,现在有关我家族和我个人的那些史料和记载与历史事实是大体相符的。但也有出入。

  坦率地说,幼儿时的事我确实不记得了,包括我出生和居住的地方。现存记忆中最深、最早的一个画面就是马背,停停走走,走走停停,像流动中的摇篮,摇摇晃晃,那时我三岁左右。后来母亲告诉我,我出世后第一声啼哭的地方叫碎叶城,我最初上马背的地方是中国西北部的条支地区。回川的路走了两年多,到达绵阳江油时,我已五岁。

  五岁起我就成了虽无鳞甲有鱼名的“书虫”。我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没有夸张,都是真的。那时父母大人要求极严,我也很刻苦,每天惊醒黎明,熬累一盏油灯,在厚厚的线装书和典籍堆里辗转反侧。

  十五岁开始修习剑术。二十五岁冠盖英华,仗剑出蜀,梦想拔白起俗,成为横行江湖的剑客和字里行间横空出世的儒侠。然后腰悬大唐御赐的剑气,以诗歌蒙面,跨时间的快马,从开元盛世一路奔来。所过之处,诗悬日月,剑啸如风,回头看,我杀死的帝王将相皆为过客,血滴入土,灿烂如花,一堆一堆的骨头纵横为山脉,最终腐朽为化石。而那些拯救过我的恩人大都急流勇退,采菊东篱,放马南山,把孤苦伶仃的灵魂改编成不甘寂寞的汉字。他们撰写的诗、辞、文、赋在古旧的线装刻本中越筑越高,成为一种壁垒。我不愿做其中的一块砖,被古板的岁月尘封掩埋,趁哨楼上的士兵打盹,从古城长安的最后一段残墙里突围,跟着光阴射出的箭镞,在没有路,也没有脚印的时空里打马向前。

  虽然长安到这里不远,但关隘无数,苦耗精力的岁月气喘吁吁,路走累了,脚印走累了,马蹄走累了,行囊里裹挟的记忆和文稿被风雨劫持了很多,到我静下来,用明白的心去整理时,只剩下残缺不全的零星碎片。今日只能从大脑的存盘里搜寻,借博客的屏面,将我认为有必要陈明的真相告之大家。

  二、我与李隆基的关系

  说出来大家不要吃惊,虽然世上没有天方夜谭这个地方,但真有天方夜谭一般的奇事。我是听父亲李客和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亲口说的。

  凭他们的讲述,我可以认真负责地告诉你们:李渊是我天祖父,李元吉是我高祖父!说到这里大家自然就明白了,接我进京任翰林待诏的唐玄宗就是我未出五服的堂哥,顺理成章,“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玉环就是我堂嫂。

  有人不信是吧?我只点破一点你就明白了。贺知章、杜甫该算有才吧?唐玄宗为何只对我厚爱有加,“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饭之”?你当诗歌就是大唐江山?皇上真那么礼贤下士?另外,我为什么敢让高力士脱靴,任由那个美丽高贵的堂嫂捧砚,那是因为有一层不为外人知晓的特殊关系。加之相见不久,我不知天高地厚的所谓志向和一些不拘小节的坏毛病还夹着尾巴,没露出来。所以堂哥很给我面子。

  我知道会有人提出两点质疑:一、你说出这番话就证明你在弥留之际向你族叔李阳冰口述的《草堂集序》,以及你同意魏颢为你撰写的《李翰林集序》中关于你先世和家世的一些情况肯定有隐瞒和掺假;二、你堂哥既然接你进京,为何不把你培养成唐朝的姜子牙。

  首先,我郑重地就第一个问题作答。当时限于一些特定历史原因,我对自己先世、祖籍、出生地、家世等方面所做的交代和口述,包括我个人诗作中的一些记述确实有隐瞒和故意含糊其辞的地方。但要说明,那是迫于当时特定生存条件和环境不得已而为之,绝非有意编造或存心欺瞒于后世,因为从玄武门事件发生到唐玄宗即位当政,时间毕竟只走了80多年。从那场血腥杀戮之后,以不同方式活下来的李氏两脉后人只传至第四、五代。尽管李隆基是一代胸怀宽广、以江山为重的-帝王,而我家一脉已有四代藏身为庶民。加之太宗即位不久,就追封我高祖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贞观十六年又封为巢王,从表面看已经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但明眼人十分清楚,那是因为李建成、李元吉两脉已满门抄斩,祸根尽除,永远失去了东山再起、重新操剑的资格。所以得势者尽可以大度,以没有实际意义的封赐作秀给不明就里的人看。但对那些在隐忍中活下来的后人来说,斩草和除草是一样的结果。灭祖绝后之恨所潜隐的芥蒂,总让人心有余悸,杯弓蛇影。

  所以本文作者车延高先生在其《李白毕竟是李白》一文中,对我的先世、家世、身世作了一番咬文嚼字的考证和揣度之后,武断地批评我“对自己的家世和出身很不负责,完全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好像还谴责我“巧埋伏笔,首创了模糊效应”,有意“造迷”,把一个后人永远无法解开的死结设定为诗坛的论题,借此“让本家一系借疑点而热,永远成为史学界关注的焦点”。这番话虽不能算为诬陷,但对于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口不能言,有话不能吐的我来说实在是天大的冤枉啊。

  其实就我李氏家族的光荣出身和所创造的辉煌历史而言,后人是尽可以拥有荣耀和光环的。虽然玄武门之变暴露出我家族血统中嗜权残暴的一面,但英雄不输小节。但凡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目光绝不会以瑕掩玉,一叶障目。所以我当时作为一名渴望建功立业,“遍干诸侯,力抵卿相”,谋求有人举荐,得遂远大抱负的有志青年,如果不是另有苦衷,绝不会把唐玄宗这张名片废而不用。相反这是通天的终南捷径,换了谁都会将这种荣耀和显赫挂在嘴上,天天讲,年年讲,月月讲。一定昭示得淋漓尽致,让满世界都知道天子管我叫堂弟,然后让满世界都主动地为我平步青云铺设路径和台阶。

  但我在当时是绝不敢与人言的,悲剧在于历史是冷酷的,现实是冷酷的,王权是冷酷的。灭门之祸、诛除九族是血滴睁眼都会开口哭泣的教训。它血淋淋地告诉我,世族的显赫耸立,从另外一个视角去看,恰恰是人情的断崖绝壁。亲情、血缘、族谱在王权和欲望的刀锋下,都是血腥的殷红。泪是苍白的,哭泣是苍白的,悲叹是苍白的,亲情

  更是苍白的。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成就一种特定的现实,刀光剑影之后的平静是没有辩驳和选择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一切唯王者尊。回观历史,若败者是一介布衣,其族人轻如草芥,还可能得以幸免。倘若败者是达官显贵,大多难逃满门抄斩、人头落地的劫难。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明白了。

  我的高祖父李元吉当时就永远地闭目闭口了;我的曾祖父和祖父睁了一世眼睛,最终不甘地闭了眼睛;我父亲当时睁着眼睛却要处处缄口;而我虽然后来知道了真相,但为大唐的千秋霸业和李氏宗族的风光和面子计,也只好藏之于心,避祸于口。

  关于第二个问题,是可以不作答的,善于分析的人只要把此文读完就可以悟出我为何被“赐金放还”。在此只解释一点,我曾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本意是鼓舞人自信的,并不是说有才,必然被用。因此有才一定要用得恰逢其时,否则就会南辕北辙。例如玄宗招我为翰林待诏,其实就是应诗名给我的一个闲缺,是对我和社会的一份安抚,他对我的要求只是应景赋诗,以博一乐。而我在相熟之后所流露的则是“倚剑天外”、“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个人认为这是雄心,但对于以天下为己任的帝王而言“雄心”和“野心”是同义词,这就犯了大忌,违背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潜规则。何况我不是酣睡者,是大唐第一才子,又是剑术第二高手。对玄宗而言,祖上手足相残的教训一定深入骨髓,绝不会让一个堂弟再有犯上作乱的机会,对我而言,忘了忽术,所以必败。

  如今历史已倏然走过1300年。当年的月还在,当年的人已归为尘埃。玄武门之变渐渐成了陈年往事,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现在是我,一个在过去和现实的中间地带游历穿梭的现代网虫。我感谢充满了现代气息的社会生活,多好啊!大家平静、美满、和谐地生活在一个很大的地球村。过去和现在、今天和未来在光纤和光波的高速公路上往来穿梭,知识和知识、古人和今人挤进一块芯片里拥抱和握手。那些发明和创造电子信息技术的科学家们太了不起了,让博客开辟了又一个空间,在很短的时间里打造出文学艺术的江湖。在这里游走是智商的博弈,亦真亦幻,以梦为马,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奔波其间的人不论出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以披挂上阵,可以隐姓埋名,也可以指桑骂槐。交手时,智慧的较量力拔山兮气盖世。但博弈的技巧温文尔雅,一点一击皆有绅士风范,用汉字的张力布下“十面埋伏”,对键盘的叩问改编“四面楚歌”。

  在这样的大气候和氛围中,我昭然揭开历史深处一个真实的画面总难免有些刺激,但已经沦为尘埃的李隆基和我都不会尴尬,也不会因钩沉历史的血腥,导致隔世的仇恨重燃。相反,道破了真相却可以慰藉人们的一种好奇心理,让那些苦心孤诣于我家世和身世研究的文人学者们不再毫无凭据地去苦苦虚构和冥想,徒耗精力,误时误世。所以我才鼓起勇气,把有必要揭去的遮掩撕开,让大家看看什么叫克制,从此知道李白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的忍者。

  三、我修习剑法的缘由

  这要从我父亲李客说起。他老人家在676年一个秋日的早晨生于碎叶城附近的一个村庄(今新疆境内的哈密碎叶)。对不起,村庄具体名称被时间抹去了。他十七岁时娶了我母亲郑氏,二十三岁时我的祖父病故,父亲便继承了所有家业,也继承了祖父修习剑术的那份坚韧和毅力。事与愿违的是他做了一辈子的剑客梦,但天赋和悟性不济,剑术常年徘徊在业余水平,始终没有入流,于是在我六岁那年,他毅然决然地把一腔抱负转嫁到我身上。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教练却是一个称职的监审,每天闻鸡而起,把我从热乎乎的被窝中揪出来,在星星和月亮的眼皮底下教我剑术的基本功。

  我满十五岁那年,看我的骨架已显出男子汉的端倪,父亲时常杀童子鸡,叫母亲给我煨汤喝。当年秋天的一个傍晚,父亲带着我去大匡山的大明寺拜见了高僧骇智。骇智大师是贞观年间云游到这里的,用化缘的钱创建了大明寺。骇智大师是当时闻名巴蜀的高僧,剑术和道行皆为一流。

  父亲显然对我寄予厚望。那晚归家后,他先对我进行一番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教诲。待夜深了,油灯一闪一灭地开始表达一种神秘,父亲也在突然间一脸神秘地问我:“知道你祖父、我还有你为何要习剑吗?”我摇头,然后抻直了脖子听他讲。

  那一晚,我才知道我的高祖父是神威镖局的总舵主。一生英武,剑术过人。但当时从父亲嘴里说出的名字不是李元吉,而是李定。

  父亲讲述我高祖父被杀的过程带有传奇色彩。说他二十九岁那年,也就是726年,从碎叶城押一批商货去长安。一天夜里,被早已觊觎舵主位置的副舵主带人潜入帐篷杀害。整个过程被出去小解回来的我高祖父的结拜兄弟看见了。副舵主显然作过精心谋划,他带了三个人,以巡查为名,贴近二位值岗后突然出手,然后闯进帐篷,将我高祖父杀害。出来后,他一回身,突然间出手将所率的三个同伙全部砍杀,然后挥剑刺伤自己左臂,大叫:“有刺客!”

  我高祖父的结拜兄弟看到这里再也压不住愤怒,从帐篷后跳出,大吼一声:“你太阴毒了!”这一幕是自以为设计得天衣无缝的副舵主没料到的,他躲过重拳,挥剑刺来,好在我高祖父的结拜兄弟轻功好,加之他刺了自己一剑,失血带伤,没有得以全部灭口。

  之后结果可以想见了,他为了灭除祸根而开始穷凶极恶地追杀,我高祖父一家流离失所,奔逃于天涯。

  这一夜我父亲是成功的,他用声泪俱下的讲述在我心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并铸就了我苦练剑术的痴迷和毅力。

  隐居大明寺,是我苦修苦练的十年。在骇智大师的点化下,我攻读了先秦诸子、楚辞汉赋、佛道经典和各类诗文典籍。每天早晨我5时起床,在寺观的后坡上跟师傅修习剑术。我从不多语,潜心领悟,寓恨于剑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大师是个很开化的人,他把该传授的剑法教完之后,对我说:“我所传乃一家之薄技,欲求剑法登峰造极,须于访游中寻高人指点,集纳各宗、各派之长,方成大法。”依照师傅教诲,我每年抽出一定时间游走于川西北,去戴天山寻访了几位剑术过人的道士,上太华山拜望了雍尊师,去窦圈山拜访了窦真人,在三台长平山求见了赵蕤大师,并拜于门下,另外乾元山的金光洞、银光洞、崟华山、藏王寨的老君山等地修炼剑术的道士我都有所结识。

  开元八年(720年)我满二十岁,恰逢礼部尚书苏颊出任益州长史,途经绵州时住在越王府,想想我当时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出于对当代名相的一种崇拜,我带上自己的诗作,胸有成竹地前往绵州去谒见苏颋。没想到他那么平易近人,居然在越王楼接见了我,并让我拔剑为之演练了一番。看完后他当着众人的面说了一些鼓励我的话,很让我兴奋和激动。共进晚宴时,他让我坐在他身旁,待众人闹酒时他低声对我说:就所作诗文看,你堪称“天才英丽”,但就剑术的功底看,“风力未成”还要“广之以学”。

  这番话使我萌生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念头,其后我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莫怪无心

  恋清境,己将书剑许明时”,就是我顿悟后心境的写照。

  开元十二年(724年)我二十四岁时,大匡山突然间矮了,青年的胸襟兀自大了,远方曲诱惑在频频招手。我向父亲挑明了仗剑出蜀的念头。

  也是在一个漆黑神秘的夜晚,也是在一闪一灭的油灯下,父亲向我挑明了一个我无法相信,但又不能不信的事实。

  他说:你的高祖父不叫李定,也不是神威镖局的总舵主。你高祖父的名字叫李元吉,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四儿子。以前不能告诉你,是怕你人未长成,城府不深,一旦泄漏会惹下灭门之祸,所以只能编出一段故事,以砥砺你习剑复仇的决心和意志。

  现在你已有了“安社稷,济苍生”的抱负,并用文韬武略装备了自己。图大谋必有大忍。因此为父可以把历史真相告诉你了。

  父亲当时所言与我在民间听说的玄武门之变出入甚大,有些情节完全带有颠覆性。在我生活的那个年代,唐太宗李世民被奉为英明天子、一代圣君,人们到处颂扬他的文韬武略和经天纬地的治国之才。民间传说中把李世民杀兄弑弟,夺取王位,演绎成了被迫之举。但还是有与之相反的说法在朝野间流传。因此在我的心目中,李世民具有两面性,既是我最崇拜的人,也是我最鄙视的人。他能于权力制衡的夹缝中异军突起,直逼绝顶,必然有超乎异常的大智慧和手段。但为目的不择手段的成功往往与卑鄙和龌龊遥相呼应。我总认为兄弟情应该大干没有生命的王权,是英雄就应该在阳光下拔剑,而不能借阴谋称雄。

  从所看的史书中我知道权谋可以让一世英雄变态,但我不能接受的是英雄变态时刀下之人竟然是我高祖父。

  父亲的讲述与当时朝野间流传的说法有很大出入,但这种出入并不是一味给李世民脸上抹黑,而是给太子李建成和我高祖父李元吉脸上贴金,这就使我觉得父亲所言一定是事实。

  写到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开博前,我已就玄武门之变,去网上调阅浏览了各类史料,发现民间流传的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多数情节是相互传抄和演绎的,大同小异,都是比较高明地变换着角度去研发自己的想象和猜测而已,与我从父亲嘴里听到的事实相对照,真正与我父亲所言相近的只有台湾的褚问鹃先生。

  为了让大家看得明白,我用纯白话,把我父亲所讲的史实转述一下:

  据史书记载,你天祖父李渊对李世民有一句评价:“起义由汝,成败亦由汝。”实事求是地说,你天祖父是说了句对得起历史和事实的话。当时的秦王李世民确实有经天纬地之才,在灭隋建唐的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已封为太子的李建成心里明白,自己无才又无尺寸之功,只是凭着早从娘腹里出来,就坐上太子之位。因此心里忐忑不安,总对秦王李世民怀有防备和猜忌之心,担心父皇一旦驾崩,秦王就会夺其宝座,自拥为王。

  因此没有在打江山上建功立业的李建成十分注意在构建关系网上下功夫。他把你高祖父李元吉当作重要的团结对象,以求强壮自己的羽翼势力。这期间李建成出于嫉妒和猜忌的心理,自己出面或借你高祖父当枪使,在你天祖父李渊面前说了秦王不少坏话。这些话又被一些善于观世、阴谋战略投靠的人添油加醋地过到了秦王的耳朵里,秦王的确是胸有城府的大图之人,不动声色,不露些许以怨相报的行为。所以有人说其大度,也有人说其阴深。事实证明,他不仅阴深而且阴毒。

  我想你天祖父大约也看出了功高盖主的二儿子心里埋着一种可怕的大志。他要扶摇直上迟早都会需要空间或者要霸占天空。

  于是一目朝罢,就把秦王单独留下,说道:“观汝兄弟似不相容,我今借汝半副天子仪仗,即日起代我巡守四方,察看官员有无不法,百姓是否驯良。归朝之日,自有升赏。”

  秦王谢恩退出,回到王宫,一班拨弄是非的近臣立马召开现场研讨会,个个都发挥自己的猜想天赋,结果得出结论,认为肯定是太子和你高祖父谗言诋毁所致,咬定你天祖父李渊是受太子和你高祖父李元吉的蛊惑,要把秦王和一帮立下奇功的良将能臣赶出长安。

  恰在这时太子和你高祖父请秦王去太子府赴宴的请帖到了。据你高祖父最贴心的宦官说,事发后你高祖父曾对他讲:为了这次宴请他和太子反复商议过,的确是考虑秦王将被解权出宫,因此主动一点,表现一个姿态,舒缓舒缓彼此之间的紧张关系。那一晚太子确实很有谦谦君子的礼让风度,亲自给秦王斟酒,你高祖父也极尽恭维和殷勤,搞得宴会结束之后,太子一脸严肃地问:“四弟,你该不会假戏真做吧?”

  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却从秦王宫里传出口风,说太子和你高祖父于酒中下毒,欲置秦王于死地。

  据你高祖父身边的人说,听到这话,你高祖父一脸愤怒,说:“他奶奶的,真是好心没好报。我们要下毒,就毒他个人仰马翻,还至于毒到个半死不活的份上,让他从此衔恨于我们!”

  你高祖父留下的话,无论是从猜测还是从分析推理的角度看,我认为都是真实可信的。另外当时太子已稳坐太子之位,你天祖父又动了让秦王离开京都去巡狩四方的念头,作为胜券在握的太子断无理由出此下策。除非他脑子进水!

  但口风很快传遍宫内,并越过高墙漫传于朝野。果敢的秦王借题发挥,将在手的把柄切换成剑柄。一场腥风血雨逼临玄武门,一个无法解释的芥蒂或误会,改写了大唐王朝的命运。太子李建成和你高祖父李元吉倒于玄武门,屈死在权谋操纵的刀剑之下。之后太子李建成和你高祖父满门遭难,幸运的是你曾祖父李承度,他当时只一岁多,被你天祖父派来的宫女抱过去,交由胡人的商队带到了当年隋炀帝窜谪犯人的西域碎叶城,这一脉从此隐姓埋名,落根为草,才得以幸存。

  如此悲惨地痛说家史,对我来说就是等待结局的重大托付,它使我手中之剑明白了锋刃所向。一旦立誓报仇,我当准确地砍下谁的头颅?

  四、血写的事实可以改写

  我父亲李客应该算是一个忠实于祖训的人。从他交代我出蜀后必见的两个人来看,他不仅把复仇之事铭记于心,而且从长计议,深谋远虑。他要我去见的两个人都不得了。一个是当时的文化昆仑,也是道家剑术高手、茅山派第十代掌门人司马承祯,另一个是大唐第一剑客裴曼将军。

  遵依父命,我首先在江陵拜见了鹤发童颜的司马承祯。跟他苦修几年后,一天夜里他蒙面破窗而入,我们交手二十多个回合之后,他扯下面罩,很得意地对我说:“吾徒功夫已在老夫之上,现已可列大唐第二剑客。若要再求精进,当拜裴是将军为师。”但我之后给自己确定了另一个必须尽快接近的新对象——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亲妹妹,也是司马承祯的徒弟,道号持盈法师。但我师傅对我提出和她见面的请求好像持有顾忌,一直设置阻碍,阻隔我与她相见的机缘。心知肚明以后,我只能绕开师傅,另辟蹊径。我借口出游,几次顺江而下,去浙江天台山求见吴筠,吴筠这人极其爽快,很快安排了我和玉真公主的见面。

  我这位堂姐大我九岁,她不知我见她是心里另有所图。她以一种自然、真实、坦荡的心态相待于我。我慢慢感觉到这个堂姐身上有一种诱惑力,她属于那种她越不爱你,你越会爱她的女人。当时她

  正值女人最成熟、最风姿绰约的年龄,一切天然,全无修饰,虽着一道袍,但周身依旧透有清心寡欲的逼真之美,就是她暴露出的那种夺人气质,让我想出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绝妙诗句。

  我没想到时间居然可以做媒,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我竟深深地爱上这个堂姐,并在以后重重地伤害了她(关于这段往事我已向车廷高先生讲述,他可能在其后的篇目里提及。我这里就避过了)。

  玉真公主是一个彻底改变我的人。是她对我讲出了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我确信无疑,并就此擦去复仇之剑的寒光,泯灭恩仇,血光入鞘,一腔剑气从此笑傲为诗,借酒吟啸,成为大唐王朝最为华丽的艺术装饰。

  讲到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酒。那一晚我喝多了,回到她的舍房已是深夜。

  第二天醒时,已经日上三竿,床边的秽物已经被她收拾了。我头有点疼,昨晚回来后的事一点都想不起来,我失忆了。

  玉真公主用俘虏过我的那双眼睛看着我,那里面有处女般的真实和纯洁。她说:“堂弟,直到昨晚我才知道咱们之间真实的关系。”

  听到前两个字,我一惊。知道酒力作怪,我已经把自己出卖了。她看出我眼睛里的惊慌,并不避我,接着说:

  我懂事起就知道宫廷的险恶,我和金仙姐姐成长在宫里,亲闻亲历了宫廷的血腥。当时最积极参政、最飞扬跋扈的安乐公主、太平公主最终都落得了悲惨的下场。所以我们姐妹俩很早就有了慕仙羡道的念头,向往与世无争的静修生活。因此你昨晚的话我能理解,你的遭遇我很同情,我知道你内心的那种仇恨有多强烈。

  但在你实施报复之前,能遇上我是天意,我必须把咱们家秘传的玄武门之变真相告诉你。听完你可能会明白权欲争夺的可怕,但更会明白伟人为了保持伟大,有意粉饰和掩盖所造成的误会更可怕。

  接下来,她讲述了一段让我瞠目结舌的历史事实。

  她很平静地说:其实秦王当时只是一个炮仗,点燃那根火捻的是咱们的天祖父李渊。

  617年,天祖父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攻占长安,实际是秦王为其谋划的。当时天祖父李渊曾对秦王说:吾儿干得不错,日后不排除让你做太子。这话可能是鼓励的,也可能是随便说说。618年天祖父称帝后,为了让三个儿子合力,以图大业,还是按传统惯例立了长子李建成做太子。但在其后统一全国的征战中,秦王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日益显露出来,著名的六大战役,他指挥了四场,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虎牢之战,秦王的威望日隆,以至于进入长安时军民皆以皇帝礼仪相迎。

  随着霸业已定,年事渐高的天祖父为大唐千秋帝业思谋,决定要选定王位继承人,他无时无刻不在对三个儿子的品德、才能和作为在进行观察,以作出最后决断。

  他发现太子建成冥顽不灵,贪恋酒色,且心胸狭窄,猜忌多疑。而四子元吉酷嗜射猎,性情暴戾反复,好色逞强,有虐待狂倾向。只有二子李世民沉稳、内敛,文武兼备,处事果敢,知人善任,言行举止透有一种威加四海、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

  在他对三个儿子进行考核择定的观察中,也发现,长子和次子没有闲着,亲情裂痕和明争暗斗同步显现,拔剑相向,一决雌雄最终不可避免,不在自己生前,就在自己身后。

  直觉和经验提醒他,一山不容二虎。坐江山只能有一位君主,而最佳人选一定是李世民。为大唐江山根基永固而计,为避免内讧延为战火,给外族入侵以可乘之机,他必须于自己生前以小残忍灭大残忍,以小杀戮平大杀戮,名正言顺地用快刀割去将使自己终身绞痛的毒瘤。他想到过“虎毒不食子”的古训,但又想两虎相争也是自相残杀,如果两败俱伤,再为人所乘,那就铸下既丧亲情,又失王土的大错。为此他做出了舍妇人之仁的决断。

  他首先想到废掉太子,立李世民。这一念头他在624年阴历六月,派李世民去讨伐谋反的原任太子东宫侍卫庆州总管杨文干时就动过。但思前想后,碍于两个原因他把此念否了:一是为国之首,金口玉言,不宜出尔反尔。太子为自己所立,再由自己废黜,龙威自降三千,有损帝王英名;二是可以废掉太子,但废不掉一颗怨恨之心,只要太子会喘气,祸根就在,他绝不做得过且过、颐养祸患的蠢事。

  思谋良久,一个欲加其罪有意激将的阴谋诞生了。

  应当承认天祖父李渊是有战略目光和大胸怀的,作为集政治军事才能于一身的开国圣君,他在决断时体现了超人的洞察力和牺牲精神。经过分析,他窥透了太子名分已定,只是提心吊胆,谨防他人窃取的守衡心理,因而断定只要他健在,太子一般不会轻举妄动,要动也会通过他的手,借刀杀人。同时他也分析出,太子自知在文韬武略方面输秦王七分,因此习惯于依仗自己的庇荫去借力而为,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实施激将法,最终会一怒拔剑,出手功成的肯定是秦王李世民,这样就恰入吾彀之中,顺天承运了。

  为谋千秋帝业,为了给大唐选准一代圣君,谋。大成不计小失的天祖父李渊于626年非常认真地表演了几幕让人感觉他偏袒太子、排挤秦王的苦肉计,很轻松地把秦王塑造成一个被逼无奈、只能还手的角色。当然在这一系列行为之前,天祖父李渊与秦王间是否有暗室里的预谋和密谈,除了他俩之外,真的是天知地知了。

  其后发生的一切,传给宫廷内外的信号就是:秦王因功遭忌,屡屡被太子和元吉设计陷害。李渊将计就计,削弱秦王势力。

  首先是秦王两个最重要的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因李建成和李元吉玩弄阴谋,谗言诋毁,被天祖父革职。接着秦王最倚重的将军尉迟敬德被李建成和李元吉雇人刺杀,险些致死。随后处理突厥入侵一事,太子将此视为削权的机会,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挂帅出征,李渊也成全了太子,并让李元吉带走了秦王手下最优秀的将军和士兵。这三件事的真相和走势天祖父李渊心知肚明,但他有意作出了偏袒太子伤害秦王的决断。只是在李元吉带走秦王爱将和士兵这一点上,他在预算外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不怕有理智的秦王不能有效控制自己,但他担心不知内情的倾向力量一旦反应过度,会导致失控。因此他用了一箭双雕的手法。天祖父的一系列做法天衣无缝。从外面看都在帮太子,但实际上却在短期内筑就了逆反心理,快速培养了宫廷内外对秦王的同情,埋下了一种一呼百应的舆论基础和心理倾向。这时秦王身边的近臣开始向他进言,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暗示秦王应该变守为攻,以积极的谋略扭转现实的恶劣环境。

  就在这时,天祖父李渊开始直接操盘下了三步绝棋,一是暗中使人放出李元吉策划在秦王送其出征突厥之时用计杀害他的风声,传得官墙内外人尽皆知;二是一日朝罢有意把秦王留下,由秦王从宫中带回“观汝兄弟似不相容,我今借汝半副天子仪仗,即日起代我巡守四方”的最高指示,很快朝臣尽知立下汗马功劳的秦王为李建成李元吉谗言所害,将被卸权出官,落为徒有虚名的巡视组长;三是在太子的宴请中做了手脚。这是最能陷太子和李元吉于大不义,佐证秦王是被逼而为的一招,后被称为唐代的“鸿门宴”。其实此举是天祖父李渊暗示太子去做的,话说得很冠冕堂皇,“吾儿已大赢,自

  当不输小礼,可宴请世民,述手足之情,平心中之怨”,表为兄之大度。

  太子诚惶诚恐,唯马首是瞻地回去落实操办,于是天祖安插在太子府的眼线按精确的剂量给秦王的酒下了药。结果是令人不服都不行的:既让秦王中毒而不伤于毒,又让太子未下毒而败于毒,使阴谋之外的人永远不得其解。戏演得很逼真,宫中所有人等没有看出来丝毫破绽,于绘声绘色的言传中把秦王中毒的过程传遍宫内。

  情景是这样的,秦王回到宫中就开始呕吐,秽物中有血,王妃长孙氏大惊,急召御医诊治,御医用银针插入秽物中,银针慢慢变黑。御医将银针嗅了嗅说:“绝不是砒霜,是用九味草药合制的毒汁。”于是找来泻药,让秦王喝下,这时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力劝李世民就此借势,先发制人,秦王犹豫,说:“手足相残,总为不好,不如等他们动手我们再回击。”二人恼,说如再不动,他们就此辞去。这一刻,李世民把嘴角咬出了血。

  第二天,太阳还没爬上官墙,太子设“鸿门宴”欲杀秦王的消息就翻越宫墙,传遍大街小巷。

  人为的最佳火候到了。顺天应人的秦王显示出他特有的威猛、果敢、利落。

  就在太子和李元吉听到传报,拍案而起,大呼绝不可能,定是有人栽赃。两人匆匆赶往李渊处。欲陈明委屈。行至玄武门,正入秦王布下的埋伏,早有杀机的12名武士突然发作,太子被秦王开弓射杀,李元吉则被尉迟敬德用刀砍死。然后兵分两路,血洗了两府的所有人等,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尽数坐诛。

  说到这里交代一下,你高祖父一脉的存活还要感谢天祖父李渊。他于玄武门之变的前夜突然动了恻隐之心。基于两点,一是杀死太子和元吉之后,只剩秦王一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万一遭遇什么意外,岂不自绝世裔;二是元吉弄来弄去终是太子的附庸,连累其满门尽诛,总有些于心不忍。于是就让手下从宫外找来一个一岁多的男孩,派自己曾想立为侧妃的亲信宫女抱去李元吉府里,说是给帮带几天。又说天祖父想接义阳王李承度过去住几日。家人不知其中征兆,欢欢喜喜地让宫女抱着李承度走了。到了宫中,李渊于宫女怀里动情地看了看李承度,潸然泪下,仰面向天,吐出八个字:“不图今日,乃见此事”。

  他思谋孩子不能久藏于宫中,于是派亲信与当时和大唐交往甚密的胡商接洽,并选定了几个最亲信的人带足金帛,扮成胡人随商队去了碎叶城。天祖父之所以指定去碎叶城,是因为他知道,早在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就将这里划为窜谪罪人之地,615年(隋亡前三年)斩李贤、李穆家族32人,其余男女老少全部流放到这一带。现已在那里繁衍成汉人集中居住地,虽降为庶民,但依旧埋藏有贵族血统。

  但让天祖父李渊没有料想到的是,他大器,秦王比他更大器;他绝情,秦王比他更绝情;他有大仁,秦王比他更有大仁。

  一切作罢,秦王与他面对,咄咄逼人地说,打天下时我鞍前马后殊死征战,打下了江山,让父王坐了江山,已经尽全孝道。现在治天下,孩儿年富力强,精力比父王更充沛,更有可能为老百姓造福。所以为了大唐真正成为强盛帝国,孩儿恳请父王应时逊位,尊为万民拥戴的太上皇,把为国为民效犬马之劳的苦差事交给孩儿去做,这是成全孩儿,让我为国尽大孝道。

  看看秦王身后那些跟他过关斩将的将军,天祖父彻底明白了历史是可以改写的,也明白了“芳林新叶摧陈叶”的规律。他一笑间,就感觉儿子突然间变得无比高大,李渊长松了一口气,胡须尽白,一瞬间老了。

  三天后,李渊逊位。李世民带群臣叩拜,他心安理得地做了太上皇。

  讲述中,玉真公主的语调是淡定的,目光是淡定的,讲完后的等待也是淡定的。而我的内心波澜起伏。先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虚脱,继而感到一种释然后的解脱。

  当淤积、误解和仇恨被偶尔遭遇的真实化开,我突然想:仇恨只是一种寄生的生命力,它能否活下去,取决于对手的生命力。如果仇敌死了,仇恨就会轰然倒地,从此闭上那双噙血藏锋的眼睛。

  不能不叹!还需要复仇吗?策划灭祖的是我的天祖父,实施灭祖的是我的先祖。权欲还在延续,而把持过权欲的先人们俱为尘埃,骨骸已不能开口,我该问谁,我能拔剑斩断延续我生命的根脉吗?不能,这是我的龙脉,这是大唐的王土。我决定让仇恨牺牲。

  累了,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用鼠标点击黎明。太阳又在出世。

  哈,该不是南柯一梦吧。

  骨头里开出浪漫的花

  谈到李白,有人说:“天才英丽,小住人间一谪仙”;谈到李白的诗歌,有人说:“口吐天上文”,“才笔九州横”,“飞虹壮志凌新宇,倚马高才驾盛唐”。

  不去争辩这些赞誉是否过头,我们只是潜下心来,用一双理性的眼睛去读李白和他那些不朽的诗歌。很快,目光就亮起来,你会发现,那个性张扬,具有强烈自我表现欲的身影后面有一行清新俊逸的脚印。他从庄子、楚骚、汉赋的故居里巷中走来,行囊中满是浪漫主义的吉光片羽。他豪迈不群,敢于让自己的创作脱离别人铺设的轨道,奇伟超拨,视野殊迥,大胆冲撞自己的命运和那些守恒于既定的偶像,一步一步走出了南北朝的低吟浅唱,走出了豢养过徘徊和困顿的一道道低谷。

  他时而高歌《大鹏赋》,时而长叹《行路难》,在理想的极顶和现实的“蜀道”上翻山越岭。一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拗和坚定。他先把自己走成了大唐诗歌的一道脊梁,然后直步浪漫主义的峰巅。适逢开元盛世,虽然没有举行盛大的剪彩仪式,但李白已经以其发白骨头深处的浪漫主义精神,把诗歌领入了一个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一、饥“要”择食的智者

  我认为龚自珍是一位很有眼力的评论家,当时间把历史沉淀了千年之后,一个月高星密、窗棂停风的静夜,他在自己的书斋里挑灯行草,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性,用蝇头小楷在纸上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这里的“并之以为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继承和借鉴。我想老先生的本意是要突显李白乃浪漫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但作为学术研究,这段话似乎有些不够周全和严谨,只讲了其一,忽视了其二、其三,容易给人以错觉,好像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就是庄子和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的简单“二重组合”,于是好心的表扬,却把大诗人李白身上最勇敢的扬弃和最具活力的创意给弄丢了。

  其实只要用心去领悟,就会发现,李白是那种“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的大智慧型的诗人。

  他非常清醒,也非常清楚,在他之前,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发源,经过巫官文化和史官文化的催化,至战国,再经士人文化的加工和焙酿,已经产生了庄子散文和屈原楚辞这两座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高峰。作为怀才抱学、蓄势待发的后来者,李白非常明白:只有再度超越顶峰,才能走向新的顶峰。但超越者脚下不能没有基石和阶梯。因此他埋头向前入学习,不排斥继承和借用,近于完美地吸收了庄子的飘逸浩

  渺和屈原的瑰丽神奇,构建起白话直言、磅礴万物、惊泣神鬼的浪漫主义诗歌骨架。最让人佩服的是李白有强烈的辩证唯物主义意识,他不偏食、不忌口,广收博纳,兼容并蓄,把汉魏乐府和建安以来有影响的文人曹植、阮籍、庾信、谢灵运、谢胱、鲍照、陶渊明等作品统统列入自己的精神文化食谱。

  李白十分高明,他没有囫囵吞枣,照单全收。在吃下所有这些东西之前,他先把自己降至一个严格的大厨,一丝不苟地择菜、洗菜、淘米、剔骨、去渣、除腥,然后按阅读者的要求由古今一体走向物我一体,在积累、选择、淘汰、汲取的过程中重新组合,厚积薄发,别出机杼,真正实现了本我个性的超越性突破。

  从行为角度看,李白既是饥“要”择食的智者,也是敢于突破的勇者,他的挑剔是一种极度负责任的筛选,这种筛选不是鸡蛋里挑骨头,也不是囿于个人口味的挑肥拣瘦,它是诗人臣服于艺术审美而对艺术内涵的严格把关,是冷静反观后,对浪漫主义艺术发展走向的择善而从。就创作本身看,它是诗人艺术良心的本能体现。就其最终结果看,它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优选突破和创新。但从诗人的行为过程看,它包含有风险性,倘若成功,就是一种勇气和创造;倘若失败,则会被斥之为艺术的叛逆和反骨。

  因此李白对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贡献除了其有选择地汲取继承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勇敢地突破和创新,这是选择之后的升华。诗人因此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超拔自己,借前人已经奠定的高度,借一个时代已经站立的高度,再叠加自身才能和想象力的高度,使浪漫主义诗歌高屋建瓴,横披六合,真正具有了拔起千仞、高耸入云的宏大气势。彻底避开了奇僻艰涩、理重事复、钩章棘句、吹影镂尘的误区。

  李白不愧为李白。他在很多诗人还潜心琢磨“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这样一个不会有答案的课题时,就勇敢地卓立而行,以一种崭新的豪迈姿态走出来,他不踩旧有套式的脚后跟,不在一棵已经枯萎的树上重复开花,别开生面,以狂放浪漫、卓尔不群的姿态置身于大唐诗歌恢弘挺拔的制高点上,“三杯拂剑舞秋月,一振高名满帝都”,创立了想象瑰奇、闳中肆外、构思独特、清新明快、豪放超迈的浪漫主义诗风。

  如今,当前朝明月又照窗棂,我们俯身灯下,细读李白的诗篇,自觉或不自觉地有一种自身契入的愉悦,不为古今隔绝,不为时空生疏,好像诗人就在身边呼吸喘气,一唱一吟,入木三分,让人感觉文字和情感是一脉相通的,读上去雄浑瑰丽,奔放敞亮。没有诡异之辞,谪怪之谈,狷狭之态,迷幻之气和荒淫之意。一改庄、屈的艰涩困顿和恣睢华丽,彻底走出了奇诡怪诞、随理赋形、任意虚构的泥淖,使读者和诗歌形成一体化审美走向,直接融入诗歌的字里行间,切身体味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结果,很多不是诗人的人也成了诗人。

  二、大唐盛象铸就的浪漫风骨

  大唐是风光的,一千年过去,它光彩不减,依旧为很多人神往。它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冠绝千载,天下仰风,是中华文学史上光风霁月的一段历史风骨。

  我们把目光回转,反观中国历史,若以武功和疆域而论,大唐王朝不为最盛。但它开放的意识,开阔的胸襟,博大的气度,浪漫的情怀和张扬的个性居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地,影响并征服了八方四夷。

  曾经有人说:“大唐有浪漫主义的基因,诞生在一片含英咀华的土地上,用文化和艺术的风骨,构建起一个满是激情、活力、夸张和想象力的王朝。”为了求证,就让我们跟着自已的眼睛去诗书文集和典籍画册里巡检一下,截取一些能够说服自己的历史片段。

  先翻越禁城的高墙深院,去花影婆娑的后花园。只望一眼,廊腰幔回,吟风颂月处会拥来一堆丽人,我们会发现肥胖为美,是身体的夸张,丰乳肥臀昭示着一个朝代的雍容华贵。

  然后去乾陵,看一个活于权欲的女人躺在特定的风水宝地。这种生前威赫八面,死后霸气不减的王道,可以使我们发现野心是一种欲望的夸张。有了这种大胆的夸张,想象就是上帝,她可以自命为女皇,还可以改唐为周,做一番前无古人,一般女人不敢为的大事。

  烧制唐三彩的古窑是不能忽略的,踩着一地碎片去那栩栩如生的釉色底部考证,我们会惊奇地醒悟:夸张的想象力是不需要着色的颜色,它能让被时间剥蚀了颜色的陶器瓦罐,钩沉往事,营造生动,光彩照人。

  也可以骑一匹高头大马去玄奘历经磨难、艰辛跋涉的文化苦旅上去追踪旧有的马蹄声,我们会意外发现,擅长在想象中浪漫的大唐王朝早在1000多年之前就派出玄奘,跋涉五万余里,用具有神话色彩的务实之举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超长里程的万里长征,为浪漫主义杰作《西游记》背回了那么多丰富的创作素材。

  还可借南柯一梦,挤进文人学士纵横捭阖的大唐官场,你会吃惊!大唐不愧是诗歌的国度,有名有姓的2200名诗人中,很多都是手握权柄、位居高堂的官员,如果把当时涉猎文学、艺术、绘画和书法的官员全部囊括进来,大唐王朝的官员近80%是登科及第、妙手著文的饱学之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阵容最强、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支特殊文化团队。如果再深入一点,去那个引天下人才尽入彀中的翰林院转转,与那些高才饱学、满腹经纶的学士、待诏们,把酒言欢,然后谈古论今,共议国事,就会发现从科举路上过关斩将,一路博弈到官场的脱颖者们都是人尖子,绝不是野史轶文中所嘲弄的酒囊饭袋、愚儒骚客。他们个个济学精敏,义理贯通,状元鼎甲,才学逗人。丰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才学积淀,使他们才思敏捷,思维新锐,无需金题玉燮,不用刻意装裱,只要提管泼墨,驰骋想象,就能于骨头深处开出浪漫的文化艺术之花。这既是一个朝代的文化底蕴,也是一个朝代的文化标高。

  最后,我们翻开历经弥久的《全唐诗》,你瞧,开卷之首就是大唐王朝实际上的开国之君,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尽管有“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评说,但一代帝王能集文才武略于一身,既骋意文坛,又笑傲疆场,这既是国家的幸事,也是文化的幸事,终会功德圆满,成就最有魅力的帝王气象。

  大约受其影响,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也于诗行里学步,留下了“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的诗句,在这样的氛围里,就连骄横跋扈的武则天也不禁诗心萌动,彩扇一摇,集思成句,写出了让后人刮目相看的《如意娘》和《腊日宣诏幸上苑》。只是前后两首诗风格迥异,我各取一句作一比较:“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第一首据说是武则天按李治的旨意在感业寺为尼时所写。那时武媚娘还是一个怀揣柔情的缁衣女子,忐忑不安,倚门而望,向往李治渺茫无期的承诺能御风而来,因此我们能于诗中读出一颗心的战栗和情感的哀婉缠绵。后一句则不同了,此诗作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此时她已是君临天下的女皇帝。虽然诗句仍潜藏诗歌不可或缺的想象力和浪漫气质,但这时的想象,力和浪漫是没有翅膀的,都带有颐指气使的霸

  气,读上去,很像诏书里面的用语。

  列举这些不是简单地回顾和展示大唐文化的亮点,而是用事实说明盛唐之所以能把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推向最辉煌的顶峰,不仅仅是因为诗坛出现了李白这位千古独步的浪漫主义诗人,更重要的是盛唐以其“烊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艺术高度,给天下浪漫主义诗人营造了“吐峥嵘,开浩荡”,“喷气则六合生云,撒毛则千里飞雪”的文学艺术创作空间。

  我们知道大唐是很健康的,尤其是玄宗、高宗主政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经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杜甫在《忆昔》中这样描写:“忆昔开元金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可以想象衣食饱暖,社会安定,交通便利,出行无忧,文学艺术自然在这草木葱茏的时节花开怒放,斗奇争艳,李白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千里一回首,万里一长歌”。同时大唐也是开放的,与打开国门一样坚决,拆除了许多樊篱和壁垒,在文化教育上实现了儒、释、道三教并举,同时它还善于研究并消化、吸收各种外来文化,一举一动都显示出它高视阔步的帝国风范,这种风范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底气,飘逸和放大开来,就成为文学艺术的底气和自信、大度、大器和大视野。

  它必然铸就独具一格的大家气象和傲视万物的时代风骨,必然产生情感激荡、格调高扬、志向宏大、襟怀狂放的浪漫主义精神,并最终产生“句从天上落,人从帝乡来”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三、浪漫来自骨头里的文化底蕴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但那顶狂人的帽子是给别人戴的,李白不同,他好像不忌讳这两个字,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的开头,他就毫无顾忌地自称“我本楚狂人”。

  李白的狂放是尽人皆知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似这等不藏锋、不合拙的诗句,在崇尚儒家文化,视韬光养晦,卑以自牧为修养的中国,除了李白,其他诗人大概是不敢这么直抒胸怀的。同样,“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也只有李白的思维大河才能够淌出这样横波逆折无遮无拦的句式。而且这样的句子出自李白笔下是狂放无羁的浪漫气质,能为大家接受并惊叹叫绝。若出自别的人笔下恐怕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呓语了。

  狂放作为一种性格和气质通过李白的行为释放出来,具有冒犯性,导致了诗人在官场上的失利,但用于诗歌表现却成就了诗人浪漫主义诗风的巨大张力。我们信手拈出一些句子:“规矩在我手,自己成方圆”,“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目边”,“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都可以感觉到从诗人骨头里发散出的旷达超脱、磊落不群、风姿飘逸、志趣凌云的心性和狂放。

  应该说狂放既是诗人个性特征的一种本质性展现,也是诗人对自身才能的一种高度自信的表现,这种自信为艺术的创新而发挥,就形成影响力的膨胀和进发,就拓展了诗人艺术想象的崭新疆域和空间,使李白的诗歌不同凡响,气象万千,绽放出璀璨夺目的浪漫主义之花,恰如皮日休在《刘枣强碑文》中所言“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真正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极境。

  但诗人所表现出的狂不是无根由的自我个性的任意张扬,也不是无节制的原始情绪的无度释放,我们走进他的诗歌创作的思维空间去透析和研究,就会发现,只一个狂是不能概括和解读李白的,更难把它和浪漫主义顺理成章地糅合在一起。狂作为一种表现,是诗人诗胆的膨化体。狂所倚仗的胆是放大了的诗人的创作表现手法和想象空间。

  但仅此是不够的,倘若李白诗歌作品只是一味的狂放,从中感受不到厚重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魅力,真挚的艺术感染力和奇特的艺术张力。那么这种狂放就无法真正上升为浪漫主义,因此评价李白时,只能说他是一个大胆而任性的诗人,而不能说他是一个把浪漫主义推向极致的诗人。

  因此借诗胆释放出的狂放不是没有内涵的气泡。就像爆米花,一粒玉米借助压强可以把自己放大好几倍,尤其是在进发的瞬间,面临的空间无限大,但其自身的重量和内涵决定了其放大的有限性。

  看来由狂放上升到浪漫主义,仅有一颗诗胆是不够的,那么李白给诗胆以释放能力的内在当量到底是什么呢?

  我于案前厚厚的文本中翻找多时,一直没有合适的解释。最后还是在龚自珍的一段论述中锁定了三个字:“儒”,“仙”,“侠”。

  龚自珍是这么说的:“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这段话告诉我们,李白做成了一件一般人不可能做的事。他在自己生命实践中破天荒地把儒家、道家、纵横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集于一身。在三位一体的合力和碰撞中引爆了艺术的灵感,赋予了诗歌咄咄逼人的浪漫主义气息。

  我们用分析的眼光去看,儒家思想奠定了李白的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铸就了他广博的学识和坚定的人生理想,使他具有了“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本领和内在底气;而孜孜不倦地求仙访道则修炼了他崇尚自然、向往自由的性格,反映在精神品格上,李白放任旷达,率直大度,傲岸不驯,蔑视权贵,这使他在理想未遂,遭遇坎坷时,失意不失态,善于用积极的心态调谐自我,挥斥幽愤;侠义和纵横家的思想则使李自身上有了“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的侠义精神,他那种风流倜傥、豪放不羁、抗争叛逆的性格和自信自负、游千壑、隐逸行侠的行为都渲染出浓厚的侠义色彩。

  当这三种思想集于李白一身,合之以为气,就形成李白思想和文化性格的复杂性。这里的气,我们可以理解为气度、气量、气魄、气势,它上升到一定高度就成为一种境界,是那种傲视万物的气度,雄阔天地的气量,豪迈旷达的气魄,汪洋恣肆的气势,这样一种附着于诗人身上的昂扬进取的大态势,与大唐王朝宽松的思想氛围和多元的文化格局相遇是一种天衣无缝的契合。

  毋庸置疑,在这样一种盛唐气象中,一个心性大气之人,必然生济世、用世之志。于是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怀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开始谋求王霸之道。这样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济世思想,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就形成一种昂扬进取的浪漫主义气势,我们来看李白的一些句子,非有无所顾忌,以天地为己任的夺人气势是写不出来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就是笑傲天地、心比天高的王霸之道和气度所铸就的李白诗歌艺术的浪漫主义气质。

  有意思的是这种合为一体的儒、道、仙之气作用于李白的人生会生成另一种作用,那就是求仙访道中养成的追求个性自由的品格,和他游侠在江湖

  中形成的侠肝义胆和哥们义气,使他过于英气逼人,时时忘掉儒学中强调和恪守“容”和“忍”字。这使他一生的奋斗处于性格的矛盾和折磨中,儒家治世思想所赋予他的济世理想和远大抱负与至死“纵死侠骨香”“羞与时人同”的傲岸叛逆的个性时常自我打架。这种秉性使他在寻求从政入仕的终南捷径时,不断地自己给自己打折,自己给自己拆台,自己把自己搞得屡屡败北。但李白身上的傲气和修学而成的道家出世思想也成就了李白性格的另一面,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态。如果说“达则兼济天下”一语表现了李白勇于进取的意志;“穷则独善其身”则告白了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的避世情怀和洒脱心境。

  这在他的诗中多有所见,透射出一种超脱逸然的浪漫主义气息。“待我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心和得天真,风俗犹太古”。

  从以上诗句里可以看出,儒、道、侠三气合于李白一体,的确使李白的一生处于双重矛盾中,他既有儒家、纵横家的济世思想,又有道家的避世思想,因此渴望建功立业时的昂扬豪放和霸气,与理想未遂时的失意、聊以自慰和功成身退贯穿了他的一生,铸就了他特有的文化性格和浪漫主义气质。

  这种性格特征和浪漫气质被他的诗歌艺术诠释、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开元天宝年间,李唐王朝进入盛世,国家强盛,底力厚发,激发了李白建功立业的梦想和热望,他的《上李邕》中就有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的话语,一种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霸气和狂傲直透纸背。但现实和性格相撞导致了他的失败以后,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也借助诗歌浪漫主义手法表达出来,我们看他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写于他被“赐金放还”之时,诗一开头就狂飙突起,直现内心情感,给我们的第一幅画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再给我们另一个画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是极具夸张的冷浪漫主义的对比,把诗人政治失意后的内心苦闷和忧郁直接推到你面前,等你的同情心生成,诗人抛出后两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高级牢骚,让你随其一起慨叹现实残酷,仕途险恶。如果仅仅到此打住,李白的浪漫主义气质就只成就了其一扇翅膀。但儒、道、侠三气合一打造了他的另一扇翅膀。他愤世嫉俗抒发内心不满时做到了失意不失态,骨子里的济世思想使他在诗的最后笔锋一转,抛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掷地有声的千古名句。这是逆光后的回射,跌宕后的起伏,于一波三折之后喷出诗人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透射出积极浪漫主义的强光。

  似这样的浪漫主义表达在李白的诗中信手可拈,俯拾即是。即便是跳离其与政治关联较近的诗作去看他写求仙访道的一些作品,我们也能看到诗人浪漫主义表达手法的迷离奇幻和璀璨瑰丽。

  就以他比较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是想象的浪漫,让我们惊叹其特有的诗胆和大脑中活力四射的夸张因子。接下来,“脚著谢公履,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是写实画面的浪漫,寥寥数笔,给人的画面和意境却接踵而至,目不暇接,让人不能不叹服。

  其实李白的高明就在于他知道想象是没有国界和囹圄的自由空间,就像天没有边,你把它想成四万八千丈就是四万八千丈,没有哪个人能去实际测量。我们可以说这是忽悠,但这是具有艺术美感的忽悠,是大鹏一去千万里的忽悠,它是神话的方舟,是浪漫主义精神的飞天之器。

  写到这里似乎可以给李白诗中的歌浪漫主义精神做出一个概定了。

  李白是幸运的,他适逢一个国运昌盛、文化高蹈的时代、社会开放,三教并举,铺排出一种浑厚博大,开阔沉雄的盛唐气象,使一个试图“居庙堂之高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的诗人有了一个可以反观历史、探究未来的现实高度。

  这就为天赋才华和独特浪漫气质提供了一个可以“熷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的平台,使其气贯长虹、惊天动地的浪漫主义诗歌脱颖而出,真正成为盛唐之强音。

  我本楚狂人

  十分庆幸,我的祖籍不是湖北。所以我可以很坦荡很从容地抄下这个题目,并可以由此延展开去,依个人所思所想,就李白与湖北的关系尽兴地发一番感慨,而不至于落下王婆卖瓜的嫌疑。

  这个题目是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写下的第一个句子。碰上思维敏感,懂得珍惜人文资源的人马上就会联想:这是多么清楚明白、言词凿凿的自我交代啊!只要挖掘得好,就可能生发出文化或旅游资源的重大发现。的确,如果按照望文思义的方式去理解,甸子中的第二个字乃点睛之笔。“本”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诗人选用一个“本”字,就使语句成为肯定句式,比之“陇西成纪人”,“谪居碎叶”,“家寄东鲁”,“本家金陵”,就有了更为明显的强调和重申意味。

  我就曾想,如果湖北文人墨客肯做、会做、善做借题发挥、举一反三的文章,应该是有诸多理由和方式去想象、推论、演绎这个句子的深刻内涵的,说不定就能别出心裁,让李白出生后的主要成长地落定于湖北。

  但湖北人很求实,没有那种逢了机缘就往上靠的习惯。及至我这么想时,好像已经错过最佳时机。一是因为甘肃、四川、山东、南京等地已在早期的归属之争中占了先机;二是因为李白非常时髦地突然在自己的博客上现身说话,就其先世和自己的身世作了一番毋庸置疑的交代。稍有思维洞悉能力的人都清楚,李白的曾祖父李承度是被宫女抱着从长安逃走的。长安是唐朝建都之地,李承度生于长安,其后一脉的祖籍自然就是长安,因此过去争来争去的成纪、东鲁、金陵、江油现在看都是诗人人生旅途中客居的一处处驿站。道理很简单,李白既将其一脉归属皇室一族,其祖籍就可以追溯得非常清楚了。如随其天祖父李渊归宗当为甘肃成纪,如随其曾祖父李承度归宗当为陕西长安,如随其祖父出生地归宗当为今日的新疆碎叶。

  面对这样的尴尬,我想起了何姆斯的一句名言:“人站在哪里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他朝什么方向移动。”由此就延伸出我一直想说的一句话:“人出生在什么地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什么地方把自己大写成一个人。”

  如果我们跳出了窠臼,用全新的思路去思考和把握,空间就大了。争夺李白的重心就会自动转移。这时会有人很潇洒地站出来说:“今天我不关心李白的出生地,我只关心他如何成长,如何把自己大写成浪漫主义诗人。”这时那种实用主义的占有思维就败北了。出生地降至一个简单的符号。成长过程和他在成长过程中对历史、社会、国家和人类作出过哪些重大贡献就成为关注焦点,于是成长地就热起来。进入这个开采面,我们就会发现,

  湖北是富矿,李白与湖北有着极为密切的特殊关系,我就是被这种好奇心诱使,潜下心来慢慢研究的,在认真的翻阅、分析、统计过程中,我心底时常一闪一亮的,有莫可名状的兴奋和冲动。以至我感觉自己于无意之中为湖北人擦亮李白这张大名鼎鼎的文化名片找到了许多重要的线索和依据,作为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第三方,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湖北很了不起,湖北不仅养育了李白,而且成就和放大了李白。为了验证我的观点,我先把搜寻到的一些最重要的发现罗列出来,以求教于大家:

  1、李自仗剑出蜀后的第一个落脚点就是湖北,具体地点是荆州江陵,他与道教著名人物司马承祯相见,写下著名的《大鹏赋》。之后他久居于安陆的寿山和白兆山。那里成了他云游四方的根据地。诗人为此留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诗句。

  2、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在楚地,而且是以入赘的方式,娶了前朝宰相许圉的孙女许宗璞为妻,扎扎实实做了湖北的上门女婿。

  3、人杰地灵的湖北滋养了李白横绝峨眉的才气。诗人在这里写出了他第一篇最畅销的赋《大鹏赋》。天宝年间“名动京师……时家藏一本”,创下了大唐发行之最,以当时口口相传、以手相授的落后传播方式所形成的社会覆盖率看,其实际社会影响力应该在于丹和易中天之上。

  4、长江是一首颂歌,在湖北的土地上流淌,世世代代的水声惊醒诗人的灵感,乾元二年深秋,在京口镇的驳岸边,一股执拗的目光背着手,胡须在飘,灵动的思绪在飘,对面的自沙洲也在历史的脑海里飘。诗人才思泉涌,江水研磨,在江夏写下了他一生第一首也是最后一首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5、在荆楚文化的发祥地,诗人有一种“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之感。他在这里“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第一次提出了“匡君济世”的政治理想和“功成身退”的行动纲领。

  6、湖北被称为“唯楚有才”之地,狂傲不羁的李白一生不会摧眉折腰,但在黄鹤楼,面对崔颢的题诗,他第一次破天荒地低头,吟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搁笔而去。背影,留下了一代宗师的浩然大气和风范!至今蛇山之上仍有一处默念他的搁笔台。

  7、湖北是荷花之乡。这里有天上的水,有比水更具灵性的荷花。它们开不败,尽管湖风一夜一夜吹老了笛子里的季节,荷花一直睁着大彻大悟的眼睛。大诗人李白从它们的单纯里读懂了干净和简洁。就出神入化,在这里写下了中国第一篇最短的文学评论,全文仅十个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8、大家都知道湖北,但不一定知道安陆,安陆是古云梦泽的邻居,境内有座白兆山,蕴藏有极好的风水,半坡是桃花岩,往下有写经坡和晒经坡,远处是可以供天下文人共用的笔架山。白兆山是李白读书休憩之地,山顶至今活着一棵千年银杏树,据传这是第一棵也是唯一一棵由大诗人李白亲手种植的银杏树,活至今日也算成仙。我们应该称它为活化石。

  9、用幽默一点的话说:湖北也堪称砥砺过锋刃的磨石。一腔大志,“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李白在这里遭遇了人生第一次直接打击。开元十八年,裴长史到任安陆后,给自视甚高、期待渭水猎、欲称帝王师的李白定下了:“出身不好,行为不轨,才能平庸”三大罪名,并以为由此导致其“谤詈忽生,众口攒毁,将欲投杼下客”的围困局面。逢临大事,李白彰显一身静气,挑灯夜战,一篇《上安州裴长史书》,剖肝析胆,破曦而出,彻底洗去了一身污秽。且倚骂而立,名借谤生。这一起一落,一损倍荣,使李白领悟了一种以退为进、欲盖弥彰的反向炒作方式,也砥砺了他“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的不屈品格。

  李白是幸运的,他恰恰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和诗歌创作的爆发期来到了湖北。两只脚一踏上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就感觉到一种投缘。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有一段描述,深深地表达了他对湖北发自骨髓的热爱,同时也由衷地感谢湖北给予他的养育和启悟:“仆尝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嗽之以琼液,饵之以金砂。既而童颜益春,真气愈茂。将欲倚剑天外,持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饿而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吾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尤其收尾的两句告诉我们,置身于湖北这片含英吐华的沃土有山高水长,有楚风流韵,有自然养育,一个诗歌天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渐次形成了,湖北是诗歌艺术创造的皇天后土。在李白之前,这里已经滋养过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他创作的《离骚》以独有的楚风汉韵把古典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一个高峰。李白紧步其后,干继承中创新,从《楚辞》的雍容华贵和沉博高深中叛离出来,用流水一般透明清澈的语言给一个更广大的人群写诗。《月下独酌四首》、《静夜思》是大白话式的大众共同想象,被李白的奇特的想象力恪定为一种风格,把浪漫主义诗歌推向又一座高峰。两个伟大诗人在同一片土地上创造浪漫主义诗歌的辉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这片土地的高度关注。

  我一生曾随父母移居过中国的七个省份,后来又因工作之需去过许多地方,切身感受过吴侬风情的贴切温润,体味过北方之地的阔大辽远,也领略了西北疆域的粗犷豪放。相比之下,我的情感更亲近于湖北。在我眼里这真是一方风水宝地。“湖广熟天下足”是一句民谣,也可以是一种自负。如果去翻阅史书典籍,卸去披戴于身的历史盔甲,走回记忆。在历史和今天的接壤处,仍可见欲霸天堂的狼烟写下的那一道道败笔。再远些,是剪辑过的片段,有厉山神农洞的火石,有盘龙古城的王旗,有荆州古城的烽火,有三国赤壁的硝烟。虽然战火曾举着刀枪剑戟把文化一次次逼上梁山,但那些通晓汉字的骨头活着,他们用精神构建自已的帝国,让冗长的文化诉说翻越十个朝代,讲解一个霸王的悲壮和一统江山的王气。一旦把思维的缰绳拉回来,脱掉被浮华喂养得大腹便便的喧嚣,融入自然的真景,诗人的眼睛会发现:今天的空气真好!白云悠悠,长江滔滔。有山连远雾,有平野阔展,如果从四川下来,水是一样的,船是一样的,放歌竹排的号子是一样的,但一进入湖北的地域,勇气就推开好奇的夔门,我们闯进的,是自然为人类所建的没有穹顶的艺术长廊。秀丽被满山的红叶簇拥着。一种年轻开放的气质走过来,将天工物化的奇观装帧在峡谷两岸,让三峡解读一个民族赠给全世界的风光。天上的水也不甘落寞,大珠小珠落玉盘,在江汉平原上星罗棋布了1300多个湖泊。到了中段,长江汉水在中部最大城市交汇。长江两岸蛇山、龟山隔水对望,听一江流水述说过去和今天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一座琴台存放有过去的故事,当年摔出了一对知音,一段佳话,至今仍旧高山流水,琴声有韵,伯牙子期的传说习惯了在鳞次栉比的楼群和电梯内谋面、握手、言欢,好像地球成了平的,人人的姓名都叫知音。晴川阁和汉阳树都在,一万只黄鹤走了,但黄鹤楼不空,各种肤色的人走进走出,用不同的脚印写诗。那些流连于江滩的人会很自信地向

  你介绍,这里有个南岸嘴,“一勺舀起两江水,一杯清茶三镇香”。

  这样的地域空间,这样的人文环境,这样的诗书氛围,定然滋养灵感,适宜那些有才华的人去高吟颂唱,不要说声震中外的诗仙李白,就是我等诗歌爱好者也逃不脱想象力和艺术风流的诱惑。

  那年去琴断口,只是想在传说中伯牙和子期相遇的土上站一站,只为怀古,但灵感和想象就接踵而来,直撞击心房,一首短诗于行走间酝酿出来:

  不去考证那把古琴损坏的程度

  只问,还有没有人想去修复它

  琴断口不仅是过去的地名

  它有强调的口吻,在等一句对白

  断过的弦可以在断过的地方接上

  是啊,知音死了,还有那么多人要活

  灵巧的指头为什么不劝劝生锈的心

  水流向前,生者不该被昨天伤害

  一个亡魂也不该让你拒绝活着的人

  泪突然问醒来,从楚国的眼眶落下

  月湖盛满夜的沉重,月影梳理野草

  伯牙、子期就坐在记忆守护的坟上

  灵魂洁净,两袖清风

  真正的符号夷为平地,尘埃

  大于一切

  现在空和有是相逢一笑的剑与鞘

  两颗心的想念缔约,废除了距离

  琴断口。你的流水有韵

  述说一柄古琴摔出的佳话

  听话听音,我知道今天一定比昨天重要

  弯腰,我把时间扶起

  去古琴台拨弦,听高山流水

  写这首诗离不开有意向的文化符号,它是湖北土生土长的,很近,很亲切,让人跟着最直接的感受去联想,在这样一片水土上阅读一种大器,时时会有醍醐灌顶的启悟和感应,诗人就不会两袖空空。

  这里教会你热爱。一旦热爱,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不会辜负自己所遭遇的美。行走间,“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激动的手始终攥有一滴热爱的泪,从骨髓里提炼的思想,倾在哪里都是有生命的浪花。正是有了骨头深处的热爱,李白在安陆寓居的十年,共留下可收录的诗文150多篇,占了他所留下的诗歌总数的10.5%。据考证,这150多篇诗文中直接畅抒湖北的有62篇。最著名的《月下独酌四首》、《蜀道难》、《行路难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这是李白行走湖北留下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最终会成为一个中国诗人赠送给世界的不朽吟唱。

  这里激发你的冲动。一旦进入亢奋,突发的灵感无法不浪费自己的想象。在湖北,面对大江的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一段愁肠,一声哀鸣,是没有胸襟的小气和猥琐,所以诗人断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一次次从“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困顿和迷茫中彻底跃离出来,怂恿自己的想象。这时冲动带来的灵感和奇绝的想象就成为一部生产绝句的机器:“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等,大气磅礴的句子都是冲动的产物。滔滔而来,喷涌而出。

  这里勾起你无尽地回味。湖北的山水是有灵性的,绰约有韵,楚楚动人。它兼并了城市和乡村的许多美丽,摇曳出倾国倾城的妩媚,可以把长满精神的眼睛醉进梦里水乡。就说我们最熟悉的黄鹤楼、晴川阁、汉阳树吧,已经在时间的长度上站立了那么久,看今天的浪花洗去昨天的月色,又等昨天的月色复制今天的浪花,但它不老,总能别出心裁,举一反三,推陈出新,不断给予你新的意象,新的画面,新的寄托,新的灵感。我每每以为是因为我爱一方水土爱得太深,不自觉地自作多情。但信手翻李白的诗页却发现他比我更多情,爱得更加情真意切。我就举黄鹤楼为例,诗人对它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让人一唱三叹的优美句子: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手持绿玉杖,朝辞黄鹤楼”,“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江夏黄鹤楼,青山汉阳县”,“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我想一个人有前世,那么一个人的执著肯定也是有前世的,这种执著的前世一定叫痴情。李白的执著就是痴情的代表。它可以感天动地!尽管诗人762年就永远离开他爱过的这片热土,为一个共同的原因再没回来过,但他留下的诗句是他情感的转世,成为永久的魂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现在,江水在替他吟诵。岸上,一个个朝代走过去,一群群诗人走过来。

  李白搁笔的地方风景如画,是无言的青史。

  江河远去,云霞临风,极目远眺的黄鹤楼仍很谦虚,站在崔颢的诗句里。偶尔会问过往的风,什么时候陪李白回来。

  责任编辑杨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