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孙伏伽:捧得金碗的职场秘诀

时间:2023/11/9 作者: 百家讲坛 热度: 11172
王克强

  公元606年,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以“投牒自进”(自由报考)、“程文去留”(优劣取舍)、自下而上逐级淘汰的筛选办法,不仅给各阶层知识分子面前摆了个金灿灿的饭碗,而且里面盏满了吃不完的皇粮。

  他是幸运的,他第一个捧走碗,连同里面的粮——

  阳光终于累了,疲惫不堪地收拢起晒了一天的网,倚在一座山峰的肩膀上,望着山谷里一束黄昏的炊烟出神。大山深处的古刹,掩映在苍翠的山林之中,被一层淡淡的雾霭涂上了隐隐约约的金辉。

  茶亭里的两个人,停下手中的棋子。僧人正视着儒生,幽幽地说:“君有析理明断之才,不妨人世以求志达!”语罢斜披斗笠,他孤单的背影在儒生牵挂的目光中,渐渐融入了青郁的深山。

  时值公元7世纪初。此前的581年,北周静帝把江山“随”给了一个叫杨坚的国公,就是历史上的隋文帝。新朝初诞,改革大刀阔斧,而其中一项便是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在这之前,历朝历代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才,这项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门第观念”。如果一个人出身寒门却才华横溢,那么即便他努力终身,也难有作为。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就是对当时官场的最佳描摹。聪明的隋文帝,发现了自己想要利用的广大群体正在把不满转化为不安定,就下决心为这个群体谋一些福利和希望。于是在开皇八年(588年)设立德、才两科选拔人才。隋炀帝即位后,又新设考试文辞的“进士科”取士。

  深山古刹中,与僧人对弈的儒生走出大山之时,正是隋朝大业年间。他很幸运,因为他赶上了这个好时机。儒生把握了这次科举的机遇,一步蹿到历史的前台。

  他就是中国科举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

  正如僧人所料,孙伏伽出山之后初显身手,就将进士头衔收入囊中。但是对于当年众多的考碗族而言,考中进士并不等于就此当上了公务员。当时科举考试给获隽者发榜,就像现在举办高等学历考试给合格者颁发证书一样,只是认可了考生具有报考公务员的一种资格。至于这个人能不能捧上金饭碗,权力不在教育部而在人事部,也就是设置“四试三选”的吏部。这一类吏部举办的定期考试,才算是真正的公务员录用考试。

  所以,孙伏伽只得默默走回书房,拨亮黝黑的油灯,继续备考。从斑斓的灯花里,他隐约看到了遥远的家,斑驳的墙壁,屋檐上破旧的草毡,心中顿时升腾起进取的渴望。他的目标是考进朝廷的最高审判机关——大理寺。

  在隋代,科举士人、贵族子弟、军功人员、基层干部等都可以报考大理寺公务员。出身不一样,试卷亦有别,但都要测试“疑案”的处理能力。已有工作经验的基层干部自然占便宜,但孙伏伽依然凭借自己在“理刑断狱”方面的天赋杀出重围,竞争上岗。

  在大理寺,孙伏伽发现公务员群体中龌龊循默者有之,得过且过者有之,墨守成规者有之……总之是捧着金饭碗,恣情度流年。目睹此情此景,孙伏伽内心对他们充满了鄙夷,因为他已敏锐地察觉到了隋炀帝昏庸无道,隋帝国大厦将倾的隐患;混迹官场、庸碌无为的最终下场,必然是在即将到来的新王朝中几无立锥之地。于是他决定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不断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己的理政能力,提高自身的内在价值。因此即便是身处黑暗散乱的隋朝官场,孙伏伽也因为德才兼备而获得提拔,被派往京畿重地万年(今陕西西安)县任法官。孙伏伽在任上勤政爱民,事必躬亲,审清了许多陈年大案,也赢得了赫赫政声。

  公元618年,隋朝国戚李渊在晋阳易帜,起兵反隋。不日长安即克,唐政府定都于此。孙伏伽顺应时势,投奔到李渊麾下。刚开始,李渊并没有把这个县级法官放在眼里,只是考虑到孙在万年县很有政绩,才顺水推舟,让他在原来的岗位上继续发挥才干。至于那些早就看不顺眼的官场混混,则全被新皇帝扫地出门。

  为了汲取隋炀帝拒绝受谏而亡国的教训,李渊下旨,鼓励大小官员上书言事,可以指责君王过错,评议朝政得失。众大臣明白,这是开国皇帝常有的姿态,所以没人愿意当出头鸟。李渊正扬扬自得于一片赞美声中时,突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区区一介县级法官,居然趁此机会,连上三折,把皇帝近期的失误兜了个底朝天。

  孙伏伽在奏折中义正词严地说: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一言一行都会被史官记录下来,怎能不慎重?您起兵晋阳不久,就接受了下属献上的猎鹰、琵琶、良弓等物品,还予以重赏。您有没有想过这就是前朝的弊风,隋炀帝就是因为“恣其心”而亡国毁身的啊!

  李渊阅折大愧,赶紧放飞了猎鹰,封存了琵琶、良弓,下诏荡涤前朝弊习,同时表示自己要率先垂范。可没过几天,前线传来了捷报,李渊一高兴,决定在玄武门搞重大庆典。又下旨让太常寺全权办理相关事宜。太常寺卿极欲美化政绩,哄皇帝开心,就想出了“五百歌妓献舞玄武门”的馊点子,可眼下朝廷草创,连演出的服装都甚是匮乏。无奈之下,太常寺只得下达行政命令,在民间紧急借调妇女裙襦500套。这件事被孙伏伽知道了,又上一折:百戏散乐,是隋末淫风,献舞玄武实在有损陛下形象,陛下应当为子孙后代做榜样,做到《论语》中所说的“放郑声,远佞人”,那么天下兴甚!

  李渊览折无语,不过稍后太常寺就接到皇上口谕:罢庆典。正当唐高祖致力于规范自身行为雅正社会风气之时,孙伏伽又上书提醒他,隋朝亡国的另一个原因是皇帝身边的人误国,因此皇储及诸王身边的人一定要慎重挑选。

  李渊抚折大悦,下诏说:“万年县法曹孙伏伽,至诚慷慨,词义恳切,指陈得失,无所回避。非有不次之举,曷贻利行之益!伏伽既怀谅直,宜处宪司,可治书侍御史。仍颁示远近,知朕意焉。”并赏赐锦帛300匹。

  从此,孙伏伽从一个基层小法官一跃而成为中央政府纪检干部,正式迈上了平步青云的仕途。

  就在人们都认为孙伏伽一定会按皇帝的意愿诚言直谏、当好御史时,孙却做出了一个令众同僚大惑不解的举动——他竟以从六品官员的身份,请求参加唐王朝首次“进士试”。大家都认为这是自讨苦吃,孙伏伽却说:“我现在工作如鱼得水,全仰仗圣上的恩宠提携。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倘若自己他日不慎犯了错误,成为庶民,也依然可以凭借本朝进士的身份,投考吏部,东山再起。”闻者无不被他的就业远见折服。李渊听说之后,也十分感动,特旨恩准孙伏伽参加只有生徒和乡贡才能报考的“进士试”。接下来在唐朝政府举办的科举角逐中,孙伏伽再次脱颖而出,被主考官申世宁判为第一,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首位状元就这样诞生了。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知人善任,将孙伏伽从言官岗位上调回大理寺,升任少卿,发挥其“理狱”专长。孙伏伽在办案之余,发现唐太宗特别喜欢骑射打猎,又上书谏诤说:“陛下走马射帖,娱悦近臣,此乃少年诸王之所务。岂能既为天下,今日犹行之乎?陛下虽欲自轻,其奈天下社稷何!”唐太宗读后很是赞赏,说:“卿能言朕

  失,朕能改之,天下庶有谬乎?”

  孙伏伽一听,胆气更足了,居然当面“逆龙鳞”起来。有一次,在与大臣聚会时,太宗问张玄素是什么出身?张玄素在隋朝时当过小吏,在唐朝人眼中,小吏是十分卑微的人,张玄素也为之惭愧,一时答不出话来。孙伏伽立即提醒太宗说:“陛下,您好像在羞辱别人。”太宗顿时意会到张玄素出身低微,就当众向张玄素道歉,并于贞观十二年(638年),提拔孙伏伽担任大理寺正卿。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的话,只是一个理想,在中国历史上,君使臣以礼的,只有非常少的例子。贞观年间,太宗对臣子们,真是待之以礼;当时的臣,事君也确实以忠。孙伏伽能够一展所长,建功立业,离不开这个良好而又宽松的政治氖围。

  贞观二十年正月,太宗派遣自己倚重的大理卿孙伏伽、黄门侍郎褚遂良等2 2位大员出使全国,整顿吏治,肃清政风,一年内清除不合格官员1000多人。太宗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大力整顿,是在为高宗上台铺平道路。孙伏伽在此次行动中,成绩显著,再次受到嘉奖。

  孙伏伽的成功,让唐代众多考碗族看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不无夸张,却反映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现象,也激发了考生们的腾达梦想。

  永徽五年(654年),孙伏伽致仕。在贝州家中,孙伏伽曾教诲其孙:我生于寒门,有幸鱼跃龙门,才有现在这番模样。你要是也金榜题名:千万不可得意忘形,好高骛远。子日: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因此要安心于基层事务,历练才干,徐图进取。一要关注朝廷政治风向,修正进取目标,是为务实不失远见;二要勤勉好学,增广自身才干。子日: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万不可如器皿一般,仅单一功用而已。士人贵求多才,多才则就业之途才宽啊!

  孙儿叹服不已说:志士沉沦不遇,且如何应对?

  伏伽顿时无语,沉吟良久,喟然一叹:时也!运也!

  孙伏伽的孙子,后来也中了进士。然而几经奋斗,仍得不到武则天的青睐。勤勉、时运,在就业晋升之中孰轻孰重?这个问题困扰了他一生。

  而晚年的孙伏伽,则恬然归隐山中,优游自在。

  寂寥的松下小径深处,等待的岩门,被一双熟悉的手再次开启。

  从此,青山隐隐、绿水悠悠之中,又多了一位白发隐者自来自去的身影。那夜,是谁又在述说着月光的天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