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职的丰县首任县长陈经删
一般认为,连云港人王公玙是丰县首位县长,实则不然。1927年4月,国民革命军北伐首次攻克徐州,王公玙出任丰县党务特派委员。他就任县长,是在二次北伐告成之后,已是1928年底1929年初了。王公玙任县长,是受到江苏省政府委员刘汉川的推荐。刘汉川是萧县人,同盟会元老,柳亚子所创近代著名革命文学社团“南社”社员。南社被认为是同盟会的宣传机关,向有“武有黄埔,文有南社”之誉。2014年9月,拙编《徐州与南社》出版,该书对晚清、民国时期加入近代著名革命文化社团南社中的徐州籍人一一进行梳理,可惜当时对宿迁籍南社社员陈崟了解不多,仅得只言片语。记得当时我还做了一些外延,把新中国成立后因区划调整划入睢宁县双沟镇的两位安徽省灵璧县双沟镇南社人陆福庭、谢幼支也一并收录进来,总计得社友17人。
丰县虽然没有人加入南社,但是北伐时期的丰县首任县长陈经删,确是一位南社社员。当时一起任命的,还有丰县董汉槎任邳县县长,铜山县顾子扬任砀山县县长。只是可惜的是,这几位县长因种种原因实际上并未履职,以是1994版《丰县县志》未有陈经删任职县长的记载。
陈经删(1885—1964),谱名家彩,字培元,号经删,学名陈崟,字金山,后以号行,宿迁县埠子集陈夹河村人,今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桥庄村人。陈家是书香世家,曾祖父是举人,祖父曾受赐清室顶戴花翎,父亲陈尓藻曾任私塾先生。陈经删1910年春考取江苏最高学府两江师范学堂,在农学博物科丙班就读,辛亥革命爆发后到安徽滁州任教。1917年春,经两江师范学堂校友、铜山人徐世阶介绍加入南社,入社书名陈崟,字金山,号心冷,33岁,居住地是宿迁县埠子集,入社号816,当时留下的通讯地址和徐世阶一样,都是安徽滁县定远古楼王寓。通过陈经删与南社社友徐世阶、谢幼支、陆福庭的交游,毕业于两江师范学堂,曾在安徽滁县任教经历,且经删与金山字音相近等情况,不难推断出陈经删就是南社社员陈崟。
陈经删是否为同盟会会员,因为缺少资料,不可妄自推断,但是上述几位任命为县长的顾子扬、董汉槎都是老同盟会会员,而且,两江师范学堂、两江法政学堂等在宁高校确系清末民初江苏省学生同盟会会员“大本营”。不过陈经删是中国国民党人,这一点没有丝毫疑义。在其任职训令发布的前两年,他任职东海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教务主任期间,曾与刘平江、曹寅甫等人一起创设“乙丑学社”,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并成立区党部。国民革命军北伐,学校停课,东海县成立中国国民党县党部迎接北伐军的到来,陈经删等人均为活跃人物。之所以未能到任丰县县长,是因为宁汉分裂,北伐军撤出徐州,丰县再落到孙传芳、张宗昌、褚玉璞等军阀手中。训令中董汉槎、顾子扬实际上也均未到职。陈经删尽管未能到任,但毕竟是经过省府正式任命的一县行政长官,县志可补此缺漏。
陈经删有过任县长的经历。1947年2月,应滁县参议会敦请,陈经删曾出任滁县县长,半年后即主动辞职。任职期间,他只身住“公堂”屏后,拒绝家乡亲友请托。有次因宴请上级经费超支,让家人卖地30亩进行补偿。对这位正直廉洁的父母官,滁县人民呼之曰“怪县长”。
半生事业在教育
在滁县卖地偿款,对陈经删来说并非第一次。
在《一个乡村小学创设的经过》这本书里,陈经删说:“我以前办教育,大半时期是在安徽省滁县。”
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毕业后,陈经删到滁县任教,先是在教会办的基督中学附小、基督女校做教员,后在关帝庙小学任教,妻女当时也一起到滁县生活,长女宁一曾就读于关帝庙小学。1922春,陈经删担任滁县基督中学校长。中国儿童文学先驱之一、安徽全椒人米星如作为陈经删的老同事,在《一个乡村小学创设的经过》序言里,说陈氏是一个“大布衣冠留着长髯”的怪人,耿直而方正,使得许多人见了害怕。其印象中的陈经删“尤其爱用刻苦所得的钱,帮助贫苦的学生”。陈经删一生转任多职,但是捐资助学的传统不变。抗战期间,虽然生活艰苦,还是省吃俭用,除少部分留作家用之外,主要收入分寄宿迁、滁县、重庆等地,用于幫助贫困学子。曾任中国驻外领事馆副领事、贵州大学教授的陈造福,曾就读于西北联大的陈耀洲都是受惠者。上世纪90年代,还有外籍华人寄钱到夹河小学,请求建立陈经删纪念堂。
陈经删回忆起滁县办学经历说,当时不仅“将我全部的薪水完全充入,一年半下来,却又另贴一千三百元”,这笔钱,还是陈氏借了二分月利的高利贷。1923年夏,办学负债累累的陈经删辞职回到故乡,深明大义的陈尓藻认为儿子因办学而欠债非常光荣,于是卖田代子还债。因为负担较重,经好友刘平江、陆福庭介绍,陈经删先后到南京暨南学校、东海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广州电报局任职。1925年3月8日陈尓藻病逝,为了纪念父亲,更为了让村里以及附近的儿童有书可读有学可上,陈经删与兄长商量,“甘心愿做不孝之子”,把省下来的殡葬费用来办学。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陈经删剃须从戎,在交通处任职。北伐军途经山东临清时,陈经删偶然参观武训学校,深受感动并代为捐款100余元,他在学校赠送的武训照片上写道:“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得先生像片以为纪念,并以坚利人之志。”陈经删一生以武训为楷模,在《寻觅着一生从不知利己的一个人》一文中,极度推崇武训“艰苦卓绝的忍耐性”和“大公无我的利人精神”。
1928年8月,陈经删与蒋介石、宋美龄、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朱培德、张自忠、谭延闿、王正廷、薛笃弼、蔡元培、梁启超、何香凝、傅斯年、肖一山等人一起列名,发布《临清武训学校募捐启》,呼吁社会各界勇于捐助,建设武训中学。但是在实际的劝捐过程中,考虑到种种困难,在创办私立鉴坪初级小学的时候,陈经删仿照储蓄会办法,采用“请会”的方式吸纳办学基金,首期收集办学经费约1500元。徐州周边好友陆福庭、谢幼支、滕仰支、曹寅甫、刘平江、陈俊三、孙树人、汪启人、纪信山、韩镜溪,滁州友人米星如、杭立武等纷纷入会襄助,陈经删把出资百元以上的陆福庭、谢幼支等九人列为终身名誉校董。用这笔启动经费,陈经删不仅新建校舍,还为学校置办学田近60亩,并呈请省教育厅立案。鉴坪初级小学于1928年开春正式招生,1933年12月,陈经删编著出版《一个乡村小学创设的经过》,讲述了创办宿迁县私立鉴坪小学的来龙去脉。
在滁县办学的经过,因为独有米星如“知道最清楚”,陈经删于是函请米氏为该书写序。米氏离开滁县基督中学后,历任浙江江山县、广东廉江县县长等,给陈经删著作写序时,任上海市社会事业局秘书长。米氏又与李公朴一起,代邀陶行知、黄炎培、陈彬和等人题词、写序。陶行知题祝贺词:鲁有武训,苏有鉴坪,师而学之,虽愚必明。需要指出的是,黄炎培写序时,在日记中误把陈经删籍贯记为安徽。《滁州县志》也是如此,把陈经删籍贯记作安徽滁县。
不辞辛劳奔波抗战
北伐成功后,陈经删任南京下关船舶管理所所长。其间,他省吃俭用,把薪水带回故乡用于办学,校舍由草房改建为青砖瓦房,并添置图书室、风琴等,前后总计置办学田80亩。
抗战爆发后,他把家眷送回老家宿迁,只身奔赴两广,主动申请从事军事运输工作,任军政后勤部西南运输处少将处长。因白天日军轰炸,运输多在夜间进行,陈经删经常随车押运。1939年后,陈经删负责昆明到仰光的军事运输工作,后擢交通司司长,晋中将衔。此间他到仰光视察,搭乘汽油卡车前行,途中不慎被翻倒的油桶打伤脚掌骨。有人问他为何不乘坐小汽车,陈经删说:“一滴汽油,一滴血。前方缺油,我哪能不节约!”他还拒收回扣,用回扣增购400桶汽油全部运送抗战前线。后任越南总理的范文同当时任翻译,看到陈经删高风亮节,品格高尚,称赞陈经删是“岳飞在世”,堪称“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的表率。浴血抗战期间,国民党中有人认为陈经删负责的国际路线军运油水很大,多次索贿不成,遂四处造谣,主管部门于1943年竟以其“不忠于职守”而就地免职。
耕读传家代有才人
抗战胜利后,陈经删在中英文化委员会从事杂志分发工作,后应滁縣参议会敦请,赴滁县任职。1948年,陈经删辞去滁县职务,在上海郊区租种菜地自食其力。上海解放后,回南京参加军政大学学习,1952年被分配到山东益都中学任教,后因老迈去职。1961年回故里陈夹河村生活,1964年病逝于北京长子家中,享年80岁。
陈经删夫妻共生育子女四人,在陈经删的身教言传之下,四名子女全部大学毕业,均为中共党员。长女宁一1934年毕业于北京弘达学院,次女伫一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长子定一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工作,夫妻俩均为研究员;次子宝一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工系,上世纪60年代担任广西西南橡胶总厂副总工程师。据宿迁西楚研究会会长刘成君介绍,陈经删孙辈散居国内外,北京、桂林、美国均有陈家后人定居,孙辈中多人拥有博士学位。
(责任编辑:吕文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