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新农村、城镇化运动正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建设新农村,实现城镇化,这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社会前进的必然,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人们或许不会想到,86年前在苏州穹窿山下曾经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试验(时称农村改进试验)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指挥者是民国时期德高望重的名贤张一麐,人们尊称为“张仲老”。
厌闻旧政治,创办改进会,公推为主席
张一麐(1867-1943),字仲仁,号公绂、民佣等,苏州人。幼有“神童”之称,12岁考取秀才,19岁考中举人,“文名溢吴下”。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后,张一麐等在苏州倡办“苏学会”。光绪二十九年(1903),参加经济特科,录为第二名,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辛亥革命江苏独立,应程德全之请,回苏担任民政局长。民国初年,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局,张一麐任政事堂机要局局长。1915年调任教育总长。翌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1921年,倡议召开和平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事,闲居苏州,热心家乡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他多方奔走,设法营救。“八一三”事变起,他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李根源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60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战,各地耆老闻风响应,轰动全国。苏州沦陷后,张一麐扮僧易服匿居穹窿山,安置伤兵,组织抗日。后局势恶化,被迫离开,经上海、香港辗转武汉,最终到达重庆。1943年10月,病逝重庆。
经历社会剧烈动荡的张一麐“已厌闻政治,不得不转求诸地方下层工作”(《〈善人桥的真面目〉引言》,下同),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1931年2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苏州召开第七届董事会议,有光福探梅之旅。途中,职教社的胡春藻提议在苏州设立农村改进试验区,得到大家的赞同。在商量地点时,张一麐提出设在穹窿山下的善人桥,理由有二点:“一因离城市较远,农民山居者风气较朴实,着手改进,或易成功;一因李印泉(根源)先生庐墓于小王山,习与乡民居,已有信用,可得其指导之力。”于是推举张一麐、李根源、江问渔、胡春藻、廖南才、黄蕴厚、吴广涵、姚惠泉、李锦章、殷惕生、丁光麟等为筹备员。不久,由11人组成的善人桥农村改进会委员会成立。3月17日第一次会议,公推张一麐为主席委员(后改为主任)。随即进行调查,聘请专家规划,筹措经费工作。
其实,张一麐此前已经对苏州西部农村状况作过社会调查,曾著文称:“自横塘以西天平、穹窿、邓尉、香山诸乡民妇女皆绣戏衣,灿烂夺目。余欲仿欧美新图案若靠枕、若桌布、若浴衣、若席垫,开一传习所,使专作出口货。又欲商合作社在新农村组织销费购买等。社以抵御乡间之高利贷。乡民不知合作社为何物,余以合会告之即了然。若一方面使乡民为社员,一方面用借本之意使金融流通,合作事业必大盛于善人桥。此余之理想也。”(见《心太平室集》卷六《苏台杂缀》,下同)他还调查得知,“乡人蚕忙时,借本一元须还一元一角余,或(借)一粒米还至粒半多、至两粒半,(利率)为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十。此种高利,割剥乡民太重,农民银行至多不过百分之一、百分之二,嘉惠农人实非浅鲜”。他对农民生活现状有着全面的了解。
设新区,罗人才,筹经费,订计划
当时,吴县共有19个区,善人桥属木渎第二区。为了有利于开展工作,特申请将善人桥从木渎二区划出,专门成立一个新区。同年12月经省核准,次年元旦吴县第20区正式成立,将原木渎第二区的焦山镇以及唐港、蒋巷等乡,原光福第三区的北山湾、观桥、篁村三乡划入,“东西约二十二里,南北约二十里,全面积约一百四十六方里”(《善人桥的真面目》,下同),计有善人桥、焦山二个镇和蒋巷、唐港、塘湾、三里、顾家、渡登、胜巷、楂(遮)山、篁村、观桥、北山湾等11个乡,共有204个自然村,共有3658户,人口14579人(其中女子7087人)。改进会依据自治区为范围,试验改进计划;实行联席会议制,民主管理,经费公开。改进会办事部办公地点初设在穹窿山藏书庙,后因“僻处一隅”,办事不便,迁至山下宝林寺。
筹备期间,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求才,二是筹款。在第一次会议上,张一麐提议延聘曾任南京燕子矶实验小学校长的丁超为主任干事,下设干事若干名。周儒修等四人分别担任四所学校的校长。干事马君担任医院主任。马君是北京协和医院五年制毕业生,曾任上海总司令部军医、栖霞山乡村师范校医,精于中西医术。干事刘烈生,原为黄埔军官学校教官,精于军学图画,担任保安股主任,兼任新村总教练。合作社事业则请农民银行朱庆曾,在善人桥分设合作社。
经费是最令人伤脑筋的事。成立之始,改进会拟先向省建设厅申请开办费一万元,结果只核准2000元,后经努力续拨2000元,而至1932年2月“结算亏累甚巨”,在再三恳请之下,省建设厅“准予在吴县建设经费项下,年拨五千元,经费始告稳定”(《善人桥的真面目》)。改进会成立后,张一麐制定了一份计划,主要工作共有14项,而且“在两月间须作成”:一、办成小学四所(分别设在善人桥、刘村、塘湾和藏书庙);二、开办民众学校四所;三、开办民众阅报处四所;四(缺);五、民众茶园四所;六、办成民众运动场二所(一在藏书庙,一在善人桥左近,全区共有九处);七、农事试验场二所(在藏书庙后宝林寺);八、小公园三所(在四所学校左右);九、设立民众演讲台一座(在藏书庙后,可容千余人);十、办民众娱乐社二所;十一、成立筑路委员会;十二、成立保卫训练委员会;十三、成立合作事业指导会;十四、购买并安置石凳二百张,设在小王山及穹窿山脚下,为沿山民众休息之用。工作具体由丁超指挥安排落实,并到各小学校示教。张一麐对新农村事业充满信心,“一年以后必有惊人成绩出现于新村,此可贺者也!”(《苏台杂缀》)
随着各项工作的展开,“经费亦逐渐膨胀”,张一麐为此奔走求援,幸好得到了吴县县长吴稼农的极力支持,建设局局长钱敬人、教育局局长吴广涵、财政局局长沈子敬等人“共同赞助”。同时“亦有地方开通时事、热心公益之友,以精神、物质两方面惠我无涯,此尤可预贺者也。尤难得李印泉君庐墓多年,与此乡父老子弟如家人父子,虽有小小阻力,立即解除!”(《苏台杂缀》)
开风气,办实事,惠及广大老百姓
善人桥地区交通闭塞,农民绝大多数是文盲,其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在这样的地区开展改进实验运动,可谓是一件开启社会风气的大事。而要想取得长期受传统农耕文明影响的广大农民的理解与支持,关键是要向农民宣传文明,实实在在为农民办实事。为此,改进会首先深入开展了农家摸底调查。
善人桥农村改进会委员会内部设立总务、农务、教育、保安、建设等五股,成立人事调解委员会;设立借贷所(特制定借贷简章六章二十六条,借款种类有戽水、养蚕、肥料、赎田、猪食、置房、购农机等16项);并在塘湾等地设六个分会。他们广泛发动民众,在各村组建保卫团;开办轿役、农具使用、蚕桑技术训练班,先后组织农友参观团参观苏州农校、江苏省立农具制造所;开办县立学校,派员视导私塾小学,改换教科书,改进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演讲会、运动会;开展民众教育,设立农民教育馆、民众夜校,还设立茶园谈话、民众壁报、书报处、代笔处、问讯处、娱乐室,举办循环演讲、元旦同乐会、纳凉会;开辟农场苗圃,试办稻麦特约田(试验田),成立蚕桑合作社;疏浚河浜,修桥筑路,绿化山岭,兴修水利;凿水井,造浴室,建马棚,戒鸦片,种牛痘,倡导文明生活。李根源在小王山阙茔村舍建造了一座日本式公共浴室,浴池水泥结构,一次能洗10余人,这是罕见的新鲜事物。
改进会还开展济贫帮困活动,1932年12月发起组织冬季临时济贫会,张一麐率先带“捐助四十三元八角,购米六石五斗”。为敦睦亲谊,1933年11月12日举行全区长寿会,组织全区106名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其中毗村顾王氏时年98岁,张一麐亲自到会主持,李根源等演说,“颇极一时之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1933年、1934年分别在穹窿山双堰及英雄冢植树5544株。1932年12月及1933年10月,两次举行农产品展览,组织参观人数达1404人。每年5月15日起至21日,会同区内各机关学校开展卫生运动。穹窿山东南各村有传统的“穹窿老会”(亦称“老菩萨会”),为该地区的“猛将总会”,出会时盛况空前,“为苏州城西南乡任何赛会所不及”,单是马匹数量就有200余匹之多,仪仗队伍绵延五六里。历时三天,“直接消耗须达两万金以上”,而间接花费“更难统计”。1934年,按惯例将举行穹窿老会。改进会得知消息后,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的愚昧行为,属于迷信活动,同仁们分头进村劝导,经过大量艰苦、耐心、细致的劝说,最后在地方名流、区公所、公安局的共同努力下,当年的赛会活动被取消。
改进会工作量之大,艰难程度之高,由此可见一斑。张一麐曾深有体会地说道:“服务农村者,须能耐劳,能走路,能与农民共甘苦。”年逾花甲的张一麐全心身地投入改进运动,每月必住穹窿山中旬日,每天步行一二十里山路是常有的事。然而,终究是岁月不饶人。“一·二八”淞沪战事后,张一麐赴省请愿受寒,患上了肺炎,差点送命,“嗣后颇觉衰颓”,体力精力大不如以前。于是他提出辞去委员会主任,但大家考虑到他的声望没有同意,而是将其弟张一鹏增补为委员,主要帮助解决水利工程及戒烟助药等经费的筹措。自1933年冬起,张一麐小便见血,医生诊断为肾病,“此疾最忌劳动”,须要长期休养。他为自己不能与此前一样经常下乡而深感内疚,感慨说道:“凡创办一事业,须有热心毅力,尤须健康之身体,与健康之精神。”尽管如此,他勉励自己“刻刻以农民福利悬于心目中,而尽吾力以赴之”(《〈善人桥的真面目〉引言》)。
农村、农民工作没有先例,善人桥农村改进会在“黑暗中摸索、追寻”,经历了“沉闷、快慰”,尝够了“甜的、辣的、苦的、酸的种种滋味”(《〈善人桥的真面目〉编者的话》)。令人可喜的是,经过三年孜孜矻矻、埋头苦干,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为总结成功得失,1934年10月善人桥农村改进会委员会编辑了一本会刊《善人桥的真面目》,张一麐亲自为之撰写“引言”。
(责任编辑:武学沪)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