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队的这支“预防针”还没有打完,就把大多数人都打懵了,大家把心里的嘀嘀咕咕写在脸上,互相望望,一片阴沉,个别人强装镇静地笑笑,也是苦笑。有位老先生嚷嚷着:“我能不能退掉机票不去啊?”不去?都安检过了,南京飞往暹粒的LQ961航班马上就要登机,就是阴曹地府也要走一遭了!
吴哥:沉睡了400多年的城堡
说起暹粒这个地方,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要提起吴哥,就有不少人会说:“噢———知道知道,那是世界有名的古迹!”
吴哥就在暹粒。暹粒是仅次于首都金边的柬埔寨第二大城市,因为吴哥的存在,成为世人到柬埔寨旅游不二的选择。
最初听说吴哥,我以为他是柬埔寨古代一个英雄的人名,是他建造了吴哥窟。其实不是。
吴哥窟,英文AngkorWat,既没有“吴哥”也没有“窟”。Angkor不管怎么发音都应该是“安哥”才对。Angkor梵语意为首都。其实“吴哥”是来自广东人的发音翻译成中文,于是变成了吴哥。那“窟”又是打哪来?“Wat”,指的是古庙。“窟”是汉语赋予它的一个神圣的称呼,按照我国的敦煌莫高窟去理解好了。
欣赏吴哥古迹,必须要了解它的历史,不然你到了这里后,在眼睛、脑海和相机里留下的就只是一块块堆积的石头。
让我们循着时光隧道上溯到公元9世纪。柬埔寨古称高棉,文化上曾深受印度的影响。吴哥古迹始建于公元802年迦耶跋摩二世,完成于1201年迦耶跋摩七世时期,前后竟历时400年之久,形成具有印度教和佛教建筑风格的庞大建筑群,美轮美奂,成为高棉人民的精神中心。吴哥王朝是柬埔寨王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代,不幸的是,公元1432年,暹罗人入侵高棉并洗劫了吴哥,加上瘟疫及宫斗等问题,高棉人东撤至金边建都,随着岁月的推移,吴哥也就被湮没在荒芜中。直至1861年,法国自然学家亨利·穆奥在丛林中采集植物标本时,才意外地发现了这沉睡了400多年的吴哥,从此,历史又慢慢揭开吴哥的面纱。如今,吴哥这个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筑群被誉为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尼的婆罗浮屠比肩的东方四大建筑奇迹之一。1992年,吴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人类文化遗产。说吴哥神圣,是因其蕴涵的佛教及印度教文化的深奥,而悠久千年的历史却因缺少文字记载鲜为人知,正为其平添了几分神秘。
说起吴哥古迹的发现,不得不提到我国的周达观和他的《真腊风土记》。元成宗元贞元年(1296年),浙江温州人周达观奉命随使团出使柬埔寨真腊王朝,取海路至吴哥国登岸,逗留约一年后回国,以游记形式创作了《真腊风土记》。《真腊风土记》全书约8500字,40个章节,详细叙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经济、文化习俗、语言,并记载了真腊的山川、物产等,是现存与真腊同时代者对该国的唯一记录。书中的“城廓”一节描绘了真拉国都吴哥城的建筑和雕刻艺术。
1819年法国J.P.A.雷慕沙首先将周达观所著的《真腊风土记》译成法文。此后个别葡萄牙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到过这个地方,还写过报告,但被世人视为天外奇谈,一笑置之。直到1861年,法国的亨利·穆奥在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大肆宣扬,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
吴哥古迹由吴哥窟、吴哥通城、女王宫以及众多寺院构成,分布在45平方公里的丛林之中。在暹粒周围共发现了1200多座神庙遗迹,规模之巨,实属罕见。大家习惯把吴哥窟叫小吴哥,吴哥通城叫大吴哥。
吴哥窟坐东朝西,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整体布局是由明亮的护城河环绕的寺庙围墙,里面是一个长方形的满是郁郁葱葱树木的绿洲,绿洲正中乃是吴哥窟的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刚坛。远眺吴哥窟,映入眼帘的便是座座佛塔,伫立在小吴哥高台上的佛塔尺度巨大,塔身向上收分直至塔顶,轮廓略呈曲线,浑然一体。一眼望去,金字塔形的寺庙最高层矗立着五座锥形宝塔,这个经典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被铭刻在柬埔寨的国旗上。
穿过铺设在护城河上的塑胶浮桥,漫过沧桑的绿洲,置身于800多年前的古文明里,思绪便随时光穿越。该寺占地约2平方公里,全部用砂岩重叠砌成,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黏合剂,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神庙围有依次增高的3层回廊,各回廊的四角配有高塔,以高出地面65米的中心塔为顶点,形成高度依层次递减的高塔群,呈现出均衡美。须弥山金刚坛的台阶陡峭,爬上去需要手脚并用,建造这些石塔,难以想象古人是怎样把这些巨石垒上去的。据导游介绍,许多石块重达8吨,在那个年代,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大工程。
高塔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形成“环环相套”的建筑格局。内廊间分布着四个大水池,过去被用作僧人或者来此朝拜的信众沐浴净身之处。回廊墙壁上布滿了繁复精细的浮雕。
吴哥建筑艺术的光辉也集中体现在石雕的成就上,小吴哥的回廊满布浮雕,是世界上最长的浮雕墙,美不胜收,是一座“雕刻出来的王城”。浮雕刻于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浮雕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取自印度教神话和高棉王朝的历史,包括宗教传说故事、国王征战场面以及世俗生活等。这里是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的取景地。
离藏经阁不远,有个莲花池,那是专门给信徒们进吴哥窟朝拜之前沐浴净身的地方。睡莲吐芳,满池荷叶,水珠透亮,还可看到吴哥窟那五座宝塔映在水中的倒影。
面对废墟,不由得想起我国的圆明园,都是战争惹的祸,文明兴于和平而毁于战乱,铭记历史,牢记教训。
在大吴哥古城,大大小小的宝塔组成一座巨型宝塔,这就是矗立于王城中心的巴戎寺。四面巨石佛群组成的景象震撼又洗涤人心,每座佛塔顶部的四面,雕刻着巨大的微笑着的人脸,其“模特”竟然就是国王迦耶跋摩七世的面容,而人行走在塔的下面,他的眼睛仿佛永远在“窥视”着你并面露微笑,此即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著名的高棉的微笑位于巴戎寺的顶层,这里总共有54座宝塔,每座宝塔四个面,每面都有不同的微笑,一共216个神态各异的微笑。四面佛的四面分别代表慈、悲、喜、舍,这些谜样的佛脸鼻宽唇厚,微笑各异,安详中带有几分神秘和悲戚。
塔普隆寺是迦耶跋摩七世为纪念其母于公元12世纪末所建,借助于热带雨林气候的自然条件,年复一年,热带森林慢慢吞噬着塔普隆,高大树木的巨根或将建筑物缠绕,或直接插入建筑之中,呈现出神殿与树木相互盘绕合一的奇特景象。整座寺庙里里外外都被巨大的树木包围,密密麻麻的树根如巨蟒,如触角,紧紧缠住它们依附的一切,与庙墙、与古佛纠缠千年,直到融为一体。在这里与其说是看古寺,其实是在看古树。专家称,为了保护古迹,就须保持现状。美国电影《古墓丽影》曾在此取景,塔普隆寺也因此增添了几分名气。
吴哥的壮观很难用文字描述,也不能够用几副照片来概括,我曾对同游的旅友说,要想了解吴哥,只能站在这片土地上去感受。我觉得亨利·穆奥当年说的那段话很实在:“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
吴哥古迹用它满身的沧桑记述了一篇篇或辛酸或悲壮的史诗卷帙,昔日雄霸东南亚的盛世王朝,如今惟剩遗迹沧桑,盛世辉煌隐现,战火硝烟依稀,眼前一片默然的石柱、古佛、断壁、雕梁,即便褪去盛装,一切依然绚烂夺目!当大唐遗风化为李杜诗篇弥香岁月时,吴哥盛世的尘封记忆却仍淹没在藤蔓疯长的热带丛林。神佛无言,伟大的文明在历史的屏风上永远耀眼,哪怕尘封百年千年,这就是历史。
吴哥古迹距离暹粒市区不到10公里,20分钟的车程。门票是37美元,购票时照相,头像印在门票上。景区对柬埔寨人是免票的。
崩密列:令人震撼的破碎美
大概残缺的事物总是令人有无限遐想,相比大小吴哥的恢宏壮丽,我更喜欢崩密列的神秘幽深。崩密列不属于常规的吴哥景区范围内,所以旅游团行程中很少会包括这个景点,因为确实有些太荒僻了。正因为它的荒凉,我选择了这个自费的景点。
崩密列的历史无人知晓,由于损坏,留给后人的信息也十分缺乏,只能从建筑特色和风格猜测是12世纪时的建筑物。虽然它是一座印度教寺庙,可是它有一些雕塑反映的是佛教的主题。它是一座破败、隐秘、未经修缮的寺庙,曾经辉煌的殿堂是吴哥王朝最后一个尚未被现代人为痕迹影响过的古代遗迹,在热带雨林的深处沉睡了数百个春秋。
崩密列距离吴哥古迹群以东40公里,我们的旅游车从暹粒市区出发,开了一个半小时。
崩密列名字的柬语意思是“荷花池”,护城河里的荷花犹在,只是稀疏了不少。进入崩密列的道路两旁有很多蛇神娜迦的雕像,有五头的也有七头的。在高棉人眼里,娜迦控制雨,并决定着帝国的繁荣,常见于通道、门口和屋顶。出现在许多寺庙中的七头蛇代表彩虹,是连接天堂和人间的桥梁。看着它,冥冥之中就觉得有一股无穷大的神力在凝望,似乎覺得,称它为神兽是有一定的道理。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红色高棉惨绝人寰暴行的传说,红色高棉曾在柬埔寨实行政治清洗和种族灭绝的大屠杀,数年时间,柬埔寨全国人口锐减了近一半,有300万人死于饥饿、疾病、酷刑与屠戮,崩密列在70年代曾经是红色高棉进行武装割据和负隅顽抗的丛林据点,培训士兵用枪、埋雷和杀人的基地,我们行走的这条路上就曾经布满了地雷,直到2007年,地雷才被清理干净。
孤寂的崩密列是不欢迎游人的,当我们沿着长长的甬道来到它的近前时,只见大门已经完全坍塌,前方没有了路,只有一堆堆荒草丛生的石头,景象一片狼藉。从坍塌的大门向两边看,乱石堆里,还有部分围墙耸立着,有的上面爬满了藤蔓植物,有的上面长着参天大树,说不出的荒凉。在这里可以看到吴哥窟未被发现前在丛林中沉睡的模样:寺庙坍塌,被树木掩映,无路可走。它和吴哥窟几乎一样大的规模,但依然被丛林严密包裹。
绕过崩密列的大门,我们从旁边堆砌的乱石旁进入。丛林的神秘气氛在断裂的柱石、坍塌的墙壁间弥漫。崩密列的主殿也已倒塌,四处的断壁残垣引人遐想,给人一种想要探索的冲动。巨大的树木在这里肆意生长,和残留的建筑纠缠不清,似乎要融为一体。仔细观察,依然可以看到石门、墙壁上不完整却不失精美的雕刻。
有一条木栈道能够深入景区,导游小陈讲,木栈道是2004年法国人拍摄电影《虎兄虎弟》时搭建的,《古墓丽影》也在这里拍摄过场景。由此可见,吴哥古迹中的很多景点都是深受电影导演们厚爱的,因为这里所透露出的神秘感绝对是世界罕有的。沿着木栈道走,再顺着一条楼梯可以登上最高的石塔旁,从高处能够一窥主殿大致的格局。
丛林中的崩密列,杂草丛生,寺庙坍塌,体现出了一片荒凉的气息,充满了神秘、幽静、凄美的破碎美,断裂的石柱、坍塌的墙壁、树根缠绕的建筑,让人遗憾却有震撼的美丽。古迹沉睡千年的样子也许只能从崩密列才能看到,到处散落的大石块,横七竖八地躺在土路上,它们没有被修复过,曾经倒下来是什么模样,如今呈现的就是什么模样。当你进入这里,眼前的,除了震撼,真的想不到第二个词了。站在这里驻足停留好一会儿,我在想,当年坍塌前它会是什么样子呢?当“轰隆”一声后,巨大的石块翻滚而下,砸断先倒下的石块,层层叠叠地碾压,尘土飞扬,但很快,一切又归于平静,不知沉睡多少年后,才被人类所发现!
行走在崩密列的秘境里,随处可见巨大的树根无限蔓延,在这里,处处演绎着树根与寺庙的爱恨纠缠。与吴哥窟相比,崩密列的树要相对小一些,以至于树根在缠绕古城时,更显得有些柔情如水。如果说塔普隆寺的树有霸气,仿佛要把古城吞噬的感觉;那么,在崩密列,树与古城更多的是一种相濡以沫的感觉。遥想曾经,这里的每一棵树,一定也是从小树苗与崩密列一同生长在这里。然而,古迹倒下,大树年迈,看到这树石缠绵的画面,我想,在这里,最无声的浪漫莫过于此,那就是一起慢慢变老,成为彼此的依靠。他与她,不是在相互争斗吞噬,而是紧紧拥抱,彼此不再分离。
如果说残缺也是一种美,那一定说的是崩密列。乱石林立、杂树丛生、树石交缠、破败荒凉、人去楼空的景象,这支离破碎的一堆废墟,供后人揣测与叹息。宏大的规模,依稀可见它昔日的辉煌,现在墙上、墙下、屋内,树根深深嵌入墙石的缝隙中,到底谁才是这儿真正的主宰?不得不感概,自然力量的神奇而伟大,一颗微不足道的种子,轻而易举的摧毁了人类多少世纪孜孜以求的永恒。这些在废墟里生长起来的植物,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映入眼帘的没有任何人类生存的痕迹,只有残垣断壁,千年落石,横生杂木,青苔荒草。在一种说不清的荒凉里,只能依稀辨认出曾经的层层院落,座座高台,条条通道,加工精致的石头窗棂,叠加平整的石头墙壁,雕工精美的石头门楣。有的坍塌,有的半立半倒。你看那里,墙缝里长出了一棵参天大树,你看这里,整面墙壁上盘旋着裸露的树根。你再看那里,窗户上爬满了放肆的藤蔓,你再看这里,高台上一大堆散乱的巨石……眼前的一切,让人仿佛回到了洪荒之前。可是,那宽宽的护城河,那高高的围墙,那精美的浮雕,又彰示着人类创造过的辉煌。
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谁从哪里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些大石运过来的?他们又是用怎样的工具用多久的时间把这些大石加工得这么整齐?他们修这些建筑是用来纪念谁、推崇谁或者是供谁来居住的?是什么原因使得这座古寺人迹尽失的?望过去,那些毫无章法堆砌的长满青苔的石头无语;望向四周,四周是高入云天的雨林,风吹过,仿佛想说些什么,仔细听去,却听不懂,只是飒飒的树叶响。
崩密列,神秘,梦幻,是一个适合坐下来慢慢思索点什么的地方。
建造这座寺庙使用的材料是砂岩,所以很多建筑都已经损毁,而且很难再被复原。崩密列是个已经崩溃的废墟,也是个让人崩溃的地方。也许崩密列昔日从未曾经过任何繁华与辉煌,历史也没有留下有关这座古迹的任何文献与记载,只有岁月、风雨、苦难和战争所造成的伤痕,埋在它苍老的记忆里。如果你想体验吴哥窟刚被世人发现时的那种震撼和惋惜,那就来崩密列吧,整个吴哥窟群中,最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就数崩密列了。它坦诚、原始、安静地躺在那片热带雨林的深处,等你!
洞里萨湖:这里是天堂,这里是地狱
我这次出行柬埔寨的目的就是去看看吴哥窟。然而,回来后印象最深的却不是吴哥窟,而是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的洞里萨湖水上人家,一个礼拜过去了,还是梦牵魂绕,牵肠挂肚。
其实游玩洞里萨湖原本也不是在我们的行程内,去参观吴哥窟的路上,导游小陈跟我们提到这个湖,说傍晚时分的日落特别美,还跟我们透露湖中生活着一群很特殊的越南人,问我们有谁想去。我当然要去了,既然来了,谁不想去这个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看日落呢。
洞里萨湖位于柬埔寨境内北部,它像一块长条形的巨大碧绿翡翠,镶嵌在柬埔寨的心脏地带,湖滨平原平坦、广阔,长500公里、宽110多公里,从西北到东南,横穿柬埔寨,在金边市与贯穿柬埔寨的湄公河交汇。是柬埔寨人民的“生命之湖”和母亲湖。
洞里萨湖通过洞里萨河同湄公河相连,是湄公河的天然调节蓄水池。每年枯水季节,湖水经洞里萨河流入湄公河,补充了湄公河水量的不足,这时湖水面积3000平方公里左右,平均水深仅1米。每当雨季来临,湄公河暴涨之时,河水又经洞里萨河倒灌入湖中,从而减轻了湄公河下游的泛滥。此时洞里萨湖面积会扩大到1万平方公里以上,平均水深达10米以上。湖中丰富的鱼类成为水上人家的生存之本。
洞里萨湖旱季时露出的湖底淤泥成为农民播种早稻的肥沃良田,雨季时,藏匿无数昆虫及微生物的杂草沉入湖底,成为滋养鱼类的天然饲料,于是,水上人家也开始利用丰富的渔业资源饲养起凶猛的鳄鱼。鳄鱼除了皮可以制作皮具售卖给游客,一些幼鳄还被制成标本。此外,鳄鱼的肉也会被作为食材提供给游客品尝。
下午三点,我们乘坐大巴开往暹粒市区西南方向的洞里萨湖,大约半个小时,到达了洞里萨湖码头。码头船来舢往,热闹非凡,发展势头迅猛的旅游业给这片偏僻落后的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气。我们10多人上了一条机动游船,各式各样的游船轰鸣着马达驶离码头,沿着宽阔的河道向湖区进发。
随我们上船的有两个孩子。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地区之一,这是当地政府为了照顾这里的居民生计而特许的童工,每条游船配备两名儿童为游客按摩表演赚取一些小费贴补家用。到我们船上的两个孩子,一个14岁,一个5岁,他们和柬埔寨大多的孩子一样,半天上学,半天打工。两个孩子一起给每个游客象征性地按摩几下,每人收取2000瑞尔(合人民币4元)的小费。半天能够得到几十元的收入,相当的不错了,所以,“工作”之余,他们就打闹、游玩、与游客合影、帮游客照相,相当的开心,还搀扶游客上下船,显得非常的殷勤懂事。
浩瀚水波中,时而有小船和我们快速擦肩而过,随着船队的推进,河道两旁的红树林开始出现零零星星的的水上木屋,传说中的水上人家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因为雨季和旱季水涨水落的原因,周边的房子都必须建成高脚楼。我们的船只靠近湖水中央后,看到当地人在水上筑起高脚屋。他们逐水而居,每一艘小船就是一个生活场所,他们在水上养鸡养鸭,养狗养羊还养猪,有的是杂货店,有的是理发店,还有学校、寺庙、邮局、警察局,甚至足球场,形成一个设备齐全、交通顺畅的水上市镇。无论雨季还是旱季,这里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在洞里萨河与洞里萨湖的交汇处,一些有生意头脑的水上人家建起了购物中心和水上观光平台,供游客餐饮、购买纪念品以及观赏日落。
夕阳西沉,蓝天罩上一层金辉,水天相接。漫无边际的水面上云朵如莲花般翻涌,洞里萨湖日落真的很美,游客大都为此前来。数着散落在湖面上大大小小的水上船只,如同置身另外一个世界,浓浓的异域风情令人流连忘返。金黄的晚霞,湛蓝的天空,一切都显得非常梦幻。我不禁想起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又冒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致。
洞里萨湖美景让人叹为观止,犹如天堂,然而,洞里萨湖也是贫穷、饥饿、地狱的代表,给人们一种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震撼,它的水天相接和日落的美景如同天堂般的美好,而洞里萨湖浮村里居民艰苦困难的生活也如同地狱般的恶劣。
居住在洞里萨湖里的水上人家,他们大都不是柬埔寨人,而是越南人,而且是被越南驱赶、柬埔寨不承认的一群没有国籍的“黑人”,这和柬埔寨红色高棉历史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一段很悲催的历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南出兵10万入侵柬埔寨,并一度想称霸东南亚。战后这批越南士兵和家属就滞留在柬埔寨境内。输了老本的越南把这部分士兵视为难民而不准其回国,这些被祖国抛弃的越南船民只能窝居在洞里萨湖上。柬埔寨政府也没办法再将其驱逐出境,但规定他们不准许上岸生活,只能上岸购物医疗等短暂停留。他们犹如浮萍在洞里萨湖上搭建水上浮屋过着漂泊的生活。至今,这些人发展到了近千户,人口达到了两万多。柬埔寨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而这群人是这个贫穷国家里最贫穷的一群人。他们依靠联合国红十字会、游客捐赠等方式来维持日常生活,另外他们生活的收入来源大多是靠打鱼捞虾,拿到岸上卖掉,来解决部分生活开销。有些家庭,他们连小破屋也没有,只有一艘船,生活在船里,一艘小船就是一户人家,是名符其实的水上人家。
大多船屋都很简陋,一眼望去,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俱。他们吃喝拉撒都在湖里,没有通讯工具,船,是他们唯一与外界沟通的交通工具。
我们在一处“农家乐”式的大船观景台上停留,船的周围便过来了许多越南妇女和孩子,他们有的划着小船而来,有的划着塑料箱、泡沫箱或木盆而来,有只船上的妇女用一只小船带了5个孩子。湖上夜晚没有电,没有电他们都早早睡觉了,睡觉就会生很多小孩,一家有八九十多个孩子都很正常。恶劣的环境使这里的儿童死亡率非常高,平均每6个儿童在6岁前都会死亡一个。他们很守“规矩”,不到大船上来,只是坐在自己的船上,瞪着期盼的眼睛,伸手向游客讨要小费,有的为了吸引人,会在脖子上盘一个大大的蟒蛇。
以前面对孩子乞讨这样的不劳而获,心里只是觉得讨厌,不想滋长他们不劳而获的心理。但在这里,更多是涌出的同情和怜悯之情。他们除了从游客身上索取,似乎真的没有其它办法去改善他们的生活。即便是这样索取,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依然恶劣。甚至他们连他们身处这么恶劣的环境都意识不到,因为他们无法改变,只能承受。
一只小船上,有个女孩要喝水,那母亲就舀了一舀子被船只的螺旋桨搅得浑浊的湖水递给了她,女孩接过就喝了起来,让人不忍目睹。我把包里的一瓶矿泉水递了过去,那妇女双手合十放在胸前表示感谢。我后悔兑换的瑞尔和零碎人民币带得少了,更后悔没有把家里堆放的糖果带过来。
返程的游船在落日余晖下乘风破浪,游船经过时,调皮的孩子划着木盆蕩漾在金色的洞里萨湖中,可惜这样的大美掩盖不了这人间的凄楚和无奈!他们向我们的游船追逐着,蹦跳着,打着手势,欢乐的笑脸绽放在晴朗的阴郁下,陆地是他们遥不可及的梦。
他们笑着,我的心却在痛着!
关于柬埔寨:还有些话要说
柬埔寨之旅,我前面写了吴哥、崩密列和洞里萨湖,但还有好多耳闻目睹、道听途说、感同身受的东西没有写,拉拉杂杂的不知从何说起,那就从柬埔寨的导游小陈说起吧。
小陈名叫陈惠贤,男性,出生于1980年的3月8日,只因沾了“三八节”的光,就有了这个温存的名字。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小陈确实是个不错的导游,坦诚、厚道、勤奋、敬业,幽默而不圆滑,他供职的暹粒兴旺明旅游公司也非常正规,服务周到。我在这里所说的有关柬埔寨的事情大都是从小陈嘴里听到的。
小陈祖籍广东揭阳,是他爷爷那辈移居到柬埔寨的,他母亲是柬埔寨籍,他说他是中柬混血儿。他父母都不识字,他也只上过小学,像他这个年龄的人,能读完小学就不错了。他后来在一家教堂里学习了几年的中文,所以他的中国话说的还不错,他回过几次中国的老家,对中国的风土人情也了解个大概。
柬埔寨遭受外侵内战几十年,尤其是越南的霸占和红色高棉的蹂躏,战争刚刚结束不到20年,非常的贫穷,政府就想借鉴泰国的发展模式,利用吴哥这张世界名片来打造旅游业。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团费当然不能高,就按照惯例安排了购物和自费项目的环节,崩密列、洞里萨湖、吴哥微笑秀表演及按摩都是自费的,不然,交给旅行社的一千多元团费连机票都不够,还有几天的吃住行和门票呢。我们19人的团,竟然有6人没有报名参加自费项目,这让小陈很无奈。这要是在其他的地方,导游可能就要说难听的话了,可小陈没有,甚至没有给客人一点脸色,依然用“贵宾”来称呼,讲解依然卖力、详细,服务依然一丝不苟。进购物店也是一样,没有诱导,没有强迫,遇上如此好素质的导游,整个游程非常的舒心。
柬埔寨虽然贫穷,但没有像领队在机场邪乎的那么严重,我们住的酒店卫生条件还是挺好的,洗漱用品齐全,热水正常供应,通讯信号基本正常,也没有见到蚊子苍蝇和蟑螂,饮食比想象的要好上许多,我感觉过去参加的“豪华团”也不过如此吧。柬埔寨没有发电厂,用的电都是从泰国买的,价格贵,每度0.5美元,有时还不能保证供应,幸运的是,几天里,我们没有遇到停电的情况。据说,我国正在帮助柬埔寨在金边建发电厂,要不了多久就可以缓解用电紧缺的困境。
柬埔寨是个农业国,工业落后,不会造汽车,汽车、摩托、空调、冰箱等都要靠进口,大多是日本、韩国、泰国淘汰的二手货,在这里,汽车没有规定使用年限,直至开到散架为止。
在柬埔寨,什么货币都可以使用,瑞尔、美元、人民币、泰铢、台币、港币……只要商家认识就行。柬埔寨人的收入不高,平均在800人民币的水平,像警察、教师等公职人员的月工资就25美元,还不到200元人民币,他们必须靠业余打工赚些“外块”养家糊口。还好,这里的学校只上半天课,教师有的是时间。在街上难得见到个警察,如果遇上事情报了警,警察受理后会对你说:“我会给你处理的,不过我的车没有油了……”这时你就要掏钱给他加油,虽然加了油,案子能不能破还是个未知数,毕竟警察的收入太少了,他不“贪腐”一下就无法生存,是不是很滑稽?这也是小陈讲的,很现实的,不由你不信。小陈的收入还算不错的,每月4000元人民币,算高工资了。
需要提醒的是,旅行社安排的购物店———乳胶店、珠宝店、丝绸店、柬药店、锅具店,里面的讲解师都是中国人,个个舌巧如簧,不由得有人动心。好的是,店里环境都不错,有水喝,购物也不强迫,抱住不买的信念平静地刷微信就是了。
柬埔寨没有地铁,只有首都金边有通往西港的蒸汽火车,更没有高铁,除了金边外,其他的地方都没有公交车,暹粒的出租车都是“蹦蹦车”或敞篷车,摩托车是当地人主要的交通工具。我们驱车在一条宽阔的公路上,小陈说,这是六号公路,通往首都金边,全长400公里。这条柬埔寨唯一的一条高等级公路是由中国出资援建的。因为车少,也没有堵车的情况,整个暹粒市就8处红绿灯,小陈幽默地说,红绿灯也是暹粒的一景!在暹粒没有看到任何的高层建筑,据说是政府不允许新建的建筑比吴哥窟高。
在上世纪70年代,柬埔寨内乱,红色高棉肆意杀人,700万人口在几年间锐减一半,战争结束后,政府鼓励生育,一个女性生育十二三个孩子的也不惊奇,目前全国人口增加到了1300万。暹粒市儿童医院是政府办的,妇女可以在这里免费生孩子,12岁以下的儿童可以免费看病。在街上很少看到老年人,这是因为柬埔寨的医疗条件差,长寿的少,居民的平均寿命不到60岁。
在皇家公园,在吴哥,在塔普隆寺,在洞里萨湖,在大榕树民俗村,都会遇见做生意的儿童,他们大多10岁左右,卖一些雕刻、首饰、纸扇之类的工艺品或香蕉、芒果之类的水果。柬埔寨实行的是9年义务教育,很多孩子上完小学就不上了。学校每天只上半天课,有半天可以打工做生意。他们做生意也是划分“地盘”的,因为还要上交给政府每天3美元的“税”,得知这种情况,我们就尽量照顾他们的生意,需不需要都买点带上。
也有乞讨的儿童。有天中午我们在一家饭店就餐,结束上车的时候,在车门前站着一个小男孩,双手合掌放在胸前给客人问候。小陈和他交流,知道他5岁,还没有上学,他妈妈给他的“任务”是每天讨到8元人民币。我们车上的人给了他零钱和糖果,他非常开心,我们的车开出了好远,他还站在那里挥手。
柬埔寨属于亚热带地区,没有出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分雨季和旱季,雨季在5到10月份,旱季是11月到次年的4月。最热的时候气温能够达到40多度,最冷的时候是春节前后,气温低至14度上下,乡下的农民就要烤火了。柬埔寨与我国有慢一小时的时差。
棕糖树是柬埔寨的国树,笔直挺拔,样子很像我国的棕榈树。棕糖树有雌树和雄树之分,雌树结的棕糖果可以熬糖,叶子可以编帽子,而树枝則坚硬如钢板,可以杀人。红色高棉时期,棕糖树的树枝就做了刽子手的屠刀,杀害了无数的百姓。
现在柬埔寨的国王是西哈努克与其第六任妻子莫尼克公主所生的儿子西哈莫尼,在稍大点的酒店大堂里,都挂有他们三人的照片。西哈莫尼不管理国事,由总理洪森负责。国王66岁了还没有结婚,因为他笃信佛教,正在出家。
柬埔寨的华人占30%,目前来柬埔寨旅游的客人,中国占第一位,许多地方可以见到熟悉的中文,中国在柬埔寨的影响力可以说无处不在。
柬埔寨技艺学校是由联合国科技文教组织负责开发和管理的,到此可充分了解古高棉的特有珍惜宝物———黄金蚕宝宝,培育这项“宝物”的过程很艰辛,从养殖、采撷、取丝、纺纱,到成品制作处处延续着最原始的特有工艺,不少柬埔寨女子被招募到这里学习古代高棉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在这里,你会看到几百年前的古法织锦,将一缕缕漂染色彩后的蚕丝织成艳丽的礼服和各种工艺品,各种漂亮的花纹和图腾,制作的精细程度令人大开眼界。
来到大榕树民宿文化村,进入村民家里近距离地了解柬埔寨人的民俗民情,这里有“女娶男嫁”的婚俗,重女轻男思想严重,男孩子长大了就要嫁出去,并且还要赔上不少的嫁妆,家里生了男孩就关上门不动声色;如果谁家生了个女孩,就会敲锣打鼓地庆贺,从村头吆喝道村尾。
我们乘坐的是柬埔寨澜湄航空公司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至暹粒吴哥国际机场的往返航班,返程时遇上两件奇葩的事:一是过境签证,工作人员撮着手指索要小费,二是安检的时候,可以携带一只打火机登机。
责任编辑柳江子
作者简介:杜长明,医生职业,爱好写作,著有文集多部。现又爱上旅游、徒步,用文字记录足迹。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