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江上有个芒果树

时间:2023/11/9 作者: 陕西文学 热度: 16967
西木

  一开始,总是困难的

  云龙村委会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永定镇,永仁县毗邻四川省攀枝花市,是出滇入川要塞,是云南省北向开放重要门户,俗称“云南北大门”。

  从楚雄州府所在地楚雄市鹿城镇来到永仁县。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走元双公路,从楚雄市鹿城镇出发,经过牟定县、元谋县,在元谋县上永武高速公路,到永仁县后再走乡村公路,大约两百公里。另一条走南永公路,从楚雄市鹿城镇出发,需要经过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到永仁县后再走乡村公路,比第一条路多出二十公里的路程。不管走哪条路,可谓山重水复,一路奔波。

  我从来没有从事过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工作,在家里收拾行李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对未知工作的担忧和陌生生活环境的想象。都说农村的管理和城里单位上的管理完全不同,单位上用制度和纪律管人,农村可没有办法完全那样实行。

  报道第一天,永仁县委、政府和永仁县扶贫办、“挂包帮”“转走访”联席办召开了全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培训会议。一整天的培训中,讲了扶贫政策,队员工作和生活的注意事项。宣读了对上一轮扶贫队员的表彰决定和对新一轮扶贫队员的任命决定。我听到自己被任命为云龙村委会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心里一点谱都没有,不太清楚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是干什么的。

  老队员告诉我:“云龙村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基层工作有它的多样性、复杂性。村民世代生存在这里,谁不想过上富裕的好日子,他们也一直在为之努力和奋斗着。以后你在工作中遇到事情,凡事三思。”

  第一次走访

  老付,全名付强,他家户口本上写的户主是他儿子的名字付芸凯。付强是四川省会理县人,到云龙村上门,2015年底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后,成为我的扶贫帮扶联系户。

  我第一次打电话给他的时候,老付的声音里充满了警觉和不合作。

  我问他你家户口本上的户主叫什么名字?

  他时而回答我叫“付倾凯”,时而回答我叫“付芸凯”。再问他家里有几口人?家庭年收入多少的时候,他把电话挂断了。

  半个月以后,我第一次到他家进行入户走访。

  老付家大门紧闭,我趴在门缝上往院子里看,发现大门是用一根有手臂粗的木杠从里面顶上的,说明有人在家。

  我站在门口大声叫他的名字。老付走到门前,听我作完自我介绍以后,老付为我打开大门。大门的房檐下趴着一只黑白毛色相间的大狗,看到有陌生人进门,狗警惕地竖直了耳朵,冲着我“汪汪”嘶叫。

  我下意识地用右手拿着背包挡在身体前面,左手抓着那沓入户调查表,试图把狗吓跑。

  老付不帮我吆喝狗。我想,他似乎对当前国家的扶贫政策还不太了解,内心甚至有些不欢迎的情绪。

  我给他讲了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了解他家的致贫原因,听取他对开展扶贫工作的想法。

  “有的村民听说扶贫专项资金有几百万元,说应该把这些钱拿来平分,这样村里就不贫困了。”

  我听了这番话以后,哭笑不得,只好继续耐心地向他宣传扶贫政策。

  云龙村在哪里

  云龙村在哪里?有什么产业?存在哪些困难?我能干什么?

  这是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面临的诸多问题。从来没有干过三农工作的我,心里七上八下,充满了疑问和不安。

  2016年2月25日,永仁县“挂包帮”定点扶贫暨驻村扶贫工作队培训会议召开以后,我深入云龙村委会,对云龙村委会芒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与永定镇、云龙村委会和当地群众进行座谈,听取镇、村、组有关负责人和村民介绍云龙村委会芒果产业发展现状,了解情况,进一步作好云龙村委会芒果产业发展工作,撰写调研报告。

  云龙村委会距永仁县城十八公里,东临元谋芝麻村委会云峰村,西与麦拉村委会相邻,南接元谋县芝麻村委会,北邻太平地村委会方山。

  2012年,永仁县委政府决定引进云南哲林实业有限公司在云龙村委会麦拉务村民小组发展芒果产业,按照“一园三地”的发展规划,把基本生活用地、坟地、宅居地和一片户均二十亩的芒果种植园,群众自愿将土地转让给哲林公司种植芒果。随着芒果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将有更多的农户参与到芒果产业的发展当中,通过在各村成立芒果专业合作社,带动广大农户参与种植,采用统一的种植标准和管理标准,为群众提供种植技术和营销渠道,有效带动农户增收。该公司将在云龙村委会建成亚洲最大的晚熟芒果连片种植基地,建成芒果种植、加工、产品研发、休闲观光和金沙江大峡谷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实体。

  为了保证芒果产业的稳步发展,2012年永仁县制定了一个详细全面的芒果产业发展规划,掀起了群众性的种芒果高潮。云龙村发展芒果产业,政策好,环境也好。芒果属于热带水果,对温度、光照、水分等气候条件要求非常挑剔。得天独厚的光热、土地资源使永仁芒果品质独特,糖分、果酸、维生素含量比其他地方产的芒果高,味甜、肉质细腻,营养丰富,品质较优。永仁县种植芒果为世界最北缘区域之一,芒果成熟期较国内外偏晚,而且永仁县是出滇入川的要塞,从消费需求看,芒果产业市场空间大、竞争力强。

  云龙村委会可种植芒果的土地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云龙村也存在现实困难。目前,云龙村委会没有开通公交车,出行只能用自驾车、骑摩托车、步行等方式自行解决,村民出行、进城交流很不方便,公共交通设施需要改善。目前普通劳动力到云龙村委会芒果基地务工一天酬劳为八十元,芒果基地建成投产后,云南哲林实业有限公司将在永仁县内建成高端浓缩原浆芒果汁生产线,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同时投资兴建芒果包装箱厂、套袋厂,逐步完成芒果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那时将会急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作为一项蓬勃发展中的产业,永仁县芒果产业的市场开拓力和市场竞争力弱,品牌宣传不够,社会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亟需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我写下三条工作建议。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小型水窖、山坪塘等小型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公共交通设施,进一步提升芒果产业发展速度,持续改善来往人群的出行条件。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每年投入充足经费进行科研推广和技术培训,健全和稳定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速科技宣传教育普及。随着芒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云龙村委会的青壮年劳动力就可以实現在家门口打工、全家团圆的梦想。三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平面媒体、组织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芒果产业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开发模式、实用技术、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芒果产业发展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舆论氛围,扩大市场影响力,打造名优品牌。

  文字功底好,宣传能力强是我的强项,可是要实现前面两条,单靠云龙村、永定镇的能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脱贫攻坚工作,要强化领导责任、资金投入、部门协同、东西协作、社会合力、基层活力、任务落实,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才能如期实现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解决资金,宣传政策,农户的支持配合,芒果基地的发展,如期实现脱贫任务,长期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切,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出去和归来

  走出去,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归来,也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身体条件好、家庭情况适合的云龙村民外出打工,作为帮扶干部和驻村队员,我们完全支持他们。

  云龙村民大多都会去哲林芒果基地的海南公司打工。公司知道你是哪儿的,你的家庭情况怎么样。村民了解哲林芒果公司是做什么的,对云龙村去的打工者待遇如何。彼此知根知底,少了猜测,多了信任。

  为了解村民外出打工的情况,2019年1月23日,我特意来到云龙村李荣琼家,与李荣琼的儿子王志雄一家吃了一顿午饭。

  我问小王:“今年你家产业怎样计划,谁出去打工?”

  小王说:“不去了,一个都不去了。”

  小王媳妇盛饭给我,要给我倒酒,我连忙拒绝,小王媳妇给我倒了一杯饮料。小王家的饭桌摆在大门内侧厨房门外的院子里,小王家的两个孩子在饭桌旁边骑车。

  我问小王:“你父母一个月工钱有多少?”

  小王说:“九千元。”

  我问小王:“你家今年是否栽烤烟?”

  小王说:“我妈他们回来以后,准备种番茄。今年家里一个人都不出去打工了。”

  我问他们:“哲林芒果公司今年要开始收芒果了吗?原来不是说2018年开始收,听说芒果基地不招本地村民做长工?”

  大爹说:“招的,招去海南的芒果公司工作。”

  亲家说:“好像说以后成功了,要给我们地方的人打零工。平时招长工干活,万一要找零工,一下子找不着。”

  小王说:“哲林芒果公司的深加工还没有开始,估计是后续工程,现在还没有开始收芒果。”

  我问小王:“计划修一个机场,有没有占到你们的土地?”

  小王说:“我们没有占着。小布租村民小组那边有的村民占着土地。”

  我问小王:“这段时间有没有人来金沙江大峡谷旅游?”

  小王说:“这段时间没有人来。”

  我问小王:“从村里到金沙江边走多久?”

  小王说:“开车去,要一个多小时。”

  我问:“不是说要在金沙江大峡谷上建一条索道?有没有听说要开始建了。只要建设好,有人来玩,就可以大力开发旅游。”

  小王说:“专门有人搞着这个旅游项目。现在随时有人来,从昆明来,旅游公司用大班车拉来。游客从云龙村这里直接走路去金沙江边,从金沙江坐渡船过去。游客从村里走路出发,旅游公司的车子也从公路上出发,到金沙江边接他们。等游客乘坐的游船到乘车点,车子也到了。再把游客拉到元谋县去。听说是一张价值八十多万块钱的大班车,专门拉游客来金沙江边旅游的。”

  大爹高兴起来,说:“今早有两个游客。我用牛车拉粪上去,他们刚好遇到我,要在我的牛车上照相。我说你们不能在牛车上站着,不安全。他们说没关系,还是站着照相。后来,他们说没有看过水牛拉车,又下车去和牛车照相。一共照了十多张。”

  我说:“云龙村离永仁县城不远,是一个开发旅游业的好地方。这是一条红色旅游线路。元谋江边乡龙街村的龙街渡口,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在龙街渡口诱敌,佯渡金沙江,掩护中央红军主力从禄劝皎平渡巧渡金沙江,留下了千古绝唱,是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龙街渡口有大片金光灿灿的沙滩,可以在上面尽情玩耍嬉戏,还有成堆五彩斑斓、姿态各异的金沙石,可以挑选做旅游纪念。大爹,以后你这个水牛车就成为一个旅游项目了。”

  大爹说:“城里人,没有见过赶一条老水牛拉车的,看着好玩新鲜,坚持要站在牛车上照相。”

  小王媳妇站在正房走廊下插话:“以后人家来旅游,你就赶着牛车去,拉他们一段路,让他们感受一下。”

  大爹认真想了想,说:“那个怕不行,因为去江边全是下坡路。”

  我和小王又去门口,认真看了上墙的三卡。

  我问:“志红给回来过年?”王志红是小王的妹妹。

  小王说:“她嫁在永仁县城边,初二回来。”这是云龙村的风俗。

  我问小王:“你家的能繁母牛养在哪里?”

  小王说:“我妈她们帮放着。”他解释说,是岳母。

  我说:“如果上级来考核的时候,人家要看这些帮扶项目,要说得明白、指得出来。”

  我和他们告辞:“你们要去做客,我也走了。反正我经常来。”

  离开前,我特意看了看小王家大门口,已经清扫得干干净净,一派过年前欢乐祥和的景象。

  “听说来了一个大公司”

  “刚开始,你们是怎样看哲林芒果公司的?”我问云龙村民。

  “听说来了一个大公司。”

  “能具体说说吗?”

  “说不上来,大家都在观望。对上面说的话,有的相信,有的怀疑。”

  “现在你们怎样看这家大公司?”

  “相当搞得成。我们去芒果基地打工,公司从来不拖欠工钱。我们自己家里栽种芒果,公司还派技术员来指导。我们把荒山租给公司,时间一到,土地流转金就打到我们账户上。以前,我们守着缺水的荒山发愁,现在,荒山变成了绿油油的芒果林,我们对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企业需要群众的鼎力支持才能立得住、在得稳、能发展。针对企业发展需要大量人力的实际,公司精准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一户的脱贫需求,面向永仁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招收工人,使贫困群众变为“产业工人”,实现收入稳定。公司现有员工四百八十七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七十八戶一百五十六人,占公司总员工的33%。公司现招收了二百二十五对常年夫妻工,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每对夫妻每月固定工资为七千五百元,每年按五百元递增,最终实现一万元以上,另有数额不等的绩效奖。当前,公司日用临工不少于三百人,忙时临时工人数超过七百人,也主要以当地贫困群众为主。

  公司还出资五十万元,调供优质种苗三万株,帮助云龙村委会麦拉务村民小组打造永仁县第一个芒果产业示范村,免费平整开垦土地,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集中连片开发种植芒果三百九十余亩,实现户均有芒果约二十亩。

  在带动群众发展芒果的同时,为使群众掌握好、使用好芒果种植技术,增强脱贫本领,企业不断加大智力扶持力度。对芒果种植技术加大投入,采取多种形式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努力推进当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公司从海南请来技术人员对群众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在公司基地设立培训机构,开办芒果种植培训班,请专业技术人员授课指导,提供相关资料、解答疑难、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为种植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民种植技术缺乏的问题。

  基地还会根据一定的比例,为农户种植芒果树,收益归农户。这些芒果和带动种植的芒果,达到基地质量要求的,基地也会收购并统一销售。

  自2016年10月17日与云龙村结对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以来,企业立足云龙,覆盖永仁,各项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云龙村委会距离永仁县城十多公里远,过去,因为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加之水源條件落后,村里的山地有一半以上都是闲置的。2012年,永仁县经过整体规划,引进了云南哲林实业有限公司在这里开发建设芒果基地,公司规划建设的一期一万亩芒果基地中,有五千亩土地是从云龙村委会的村民手中流转过来的,村民们不仅每年可以获得一定的租地收入,还能长年到基地打工增加收入,夫妻两人每月一共能在基地上领到六千元工资,一年7.2万,原本闲置的荒山得到了重新利用,一棵棵拔地而起的芒果树既美化了昔日的荒山,也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树。

  “产业园所在的位置,以前曾经是一片遭遇干旱的荒山,现在种上了芒果,也披上了绿衣。”湖南小伙方伟是第一批来到这里的老员工。他说,刚来的时候,条件很艰苦,基地还是一片荒坡。公司租用农户的土地,在2013年就种下了两千亩芒果。之后,又陆续通过低效林改造、退耕还林等方式建起了四万亩种植基地。方伟介绍说:“公司的种植技术十分成熟,可以通过控花来让芒果分段成熟。”这样,芒果能“卡”到最好的市场时机,身价倍增。

  产业引领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办法。芒果公司笃信,除了自身经营,必须帮助当地农民建立起长远的“绿色银行”。正如方伟所说,利用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云南哲林实业有限公司毅然担起了永仁芒果产业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的“担子”,主动担当起提升永仁芒果种植户组织化程度的责任。

  目前基地所在的位置,曾经是一片遭遇大火和干旱的荒山。现在芒果树的绿色逐渐驱散了大火的痕迹,基地里也用上了滴灌技术,节约水资源。在哲林公司的辐射带动下,周边群众结合各自实际,改变只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芒果种植,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聆听老党员讲党史

  在担任云龙村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期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每年“七一”建党节之际,到云龙村委会慰问老党员和困难党员,聆听前辈们讲党史。

  2016年6月16日,我代表单位,购买了人均五百元的生活日用品,到云龙村委会慰问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云龙村副主任杨富华开着云龙村党总支书记李学富的微型车,拉我们进村入户。

  我们来到三家村民小组看望八十岁的老党员起应春。老人家已经有五十九年党龄,如今瘫痪卧床。他家栽种着十亩芒果,再过两年就挂果了。

  李国智家就在起应春家旁边。老人今年七十五岁,属鸡。患有高血压,眼睛看不清楚东西。老人反复和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先苦后甜,日子越来越好。”

  罗支明也是三家村民小组的老党员,今年八十三岁。1958年入党,到今年刚好有五十八年党龄。老人家记性很好,对当年一起入党的四个人,从入党的情况,到后来各自的情况,都说得清清楚楚。

  离开三家村民小组,我们又开着车来到小布租村民小组。

  小布租村民小组八十三岁的老党员张绍宗,身体健朗,听说可以打通宵扑克。女儿在外地打工,小儿子在楚雄市东兴中学教书。老人听力好,说起村子和故乡,有说不完的话题。他说这里水多,以前有风水先生来看过,说村子处在凹处中间地带,出不了人才。这次要整体搬迁,搬去外面高坡上。对产业扶贫,老人有独到看法,说养羊和羊猪成本差不多,养猪见效更快。

  张绍宗老人在村里做客,是杨富华副主任把他请回来的。我们告别以后,他又去村里做客了。

  我们又到云龙村民小组看望了八十九岁的老党员李长林。李爷爷左眼盲,家里四世同堂,是村委会计生员李自英嬢嬢的父亲。

  2017年6月30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我再次来到云龙村,慰问了四名困难老党员。

  让我难过的是,三家村民小组的老党员起应春已经不在世了。

  我先到云龙村民小组九十岁的老党员李长林家中,李爷爷记性好,一下子就想起我来。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说:“我是在村里入的党。去年这个时候,也是你来看我的。”

  我本来要到其他村组去看望另外三位老党员。云龙村的村书记曹富文告诉我,因为今天下午云龙村党总支的七十多位党员都要来村委会参加七一建党节活动,另外三位老党员已经来到村委会了。

  我听了,小跑着回到村委会,分别和他们进行了交谈。

  三家村民小组的罗支明老爷爷告诉我:“自己今年八十四岁了,1958年在村里入的党,1960年转正的。”他告诉我他的两只小腿有些肿,我用右手手指轻轻按压,确实有些水肿,我把五百元慰问金拿给他,叮嘱他一定要赶快去找医生看看。

  见到李国智老爷爷、张绍宗老爷爷精神不错,我感到很欣慰。我向他们了解家庭情况,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感谢他们为党的事业作出的贡献。我反复和村委会曹书记说,请村上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生活上多关心,发展生产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

  当天下午,云龙村委会开展了“党课进基层”、表彰优秀共产党员等活动。我头天就写好了讲课提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了题为《严格要求、模范带头做新时期农村合格党员》的专题党课。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引导广大党员缅怀光荣历史、学会知足感恩。结合云龙村委会生产生活实际,重点从基层党员如何坚持理想信念,如何发挥自身带头作用,促进精准脱贫,做合格党员几方面与党员讲授党课,引导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争做合格共产党员。

  几位老党员提前来到会场,认真地坐在第一排。

  说心里话,面对着这些党龄比我年龄还大的前辈,我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资格给他们讲党课。与其说是讲党课,不如说是一次向他们学习的过程。

  每次聆听他们讲话,我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社会是一所大学,每一位老党员都是一面旗帜。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2019年7月1日,建党节这天,我再次来到云龙村委会,慰问村里的老党员和困难党员。

  时间这只大手,总是制造着无限的惊喜,也残酷地带走很多物事。三家村民小组的老党员罗支明老爷爷不在世了。

  当天,除了慰问三家村民小组的老党员李国智、云龙村民小组的老党员李长林、小布租村民小组的老党员张绍宗,还增加了三家村民小组的困难党员李文山。

  小布租村民小组的老党员张绍宗家里正在建盖新房。爷爷说:今年二月份就开始盖新房,已经盖了四个月,还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盖好。娃娃出去打工,只留下媳妇一个人在家里。”爷爷说,房子是承包给施工队建盖。

  我们把五百元慰问金拿给老爷爷,老爷爷说:“感谢你们的关心。你们来我们家里,因为盖房子,水都吃不上一口,真是对不起人。”

  因为涉及报账,请老爷爷签了一个名字。老爷爷说自己手抖得很,字写得难看。其实老爷爷的签名规规整整的,字写得挺好。

  驻村队员说:“现在党的政策好,每年还有老年慰问金等补助,日子越来越好过,你们要保养好身体。”

  我们要走的时候,老爷爷给我们拿了几个自家地里栽种的西瓜。西瓜是纯天然生长的,吃起来又沙又甜。

  我们来到三家村民小组,看到村里建盖了很多新房,有的设计成圆顶,有的设计成欧式,都挺好看。

  杨富华副主任说:“村里已经有一半人家盖了新房。”

  三家村民小组的困难党员李文山说:“自己今年六十三岁。身体其他地方倒是好的,就是自从患了痛风,啤酒、动物内脏、海鲜、豆制品、豆类都不能吃。就连最常见的洋芋这种食物也不能吃,吃了就不舒服。天气一变化,痛风疼起来,要杵着拐棍才能行动。”

  我们同去的医生给他讲了不少痛风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我们临走的时候,李文山说想跟我们搭车去云龙村委会参加下午的建党节活动。车子坐得下,我们热情地邀请他一起出发。

  我们在村口等他了一会儿。正在纳闷他为何还不出来,就看见他的身影。

  只见他换了一身干净的衣裳。跟我们解释说:“因为去找党员徽章,所以耽搁了一下,抱歉让我们等他了。”

  他说,今天是纪念建党九十八周年,一定要认真对待。

  听完他的话,心里顿时充满了敬意。

  每一位老党员的先进性和奉献精神,永远都是年轻党员学习的榜样。

  产业扶贫怎么办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我们都知道: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

  云龙村因地制宜,以土地租赁流转方式同哲林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晚熟芒果种植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引来了“活水”。经过几年探索发展,不仅为周边贫困户带来了土地租赁收入,还依托产业发展让群众获得了稳定的打工收入和芒果种植收入,激发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群众、村集体、企业三赢的发展道路。

  2013年之前,云龙村委会没有像样的产业,农民仅靠种植水稻、包谷等传统农作物或外出打工维持生计。一方面,村里的六十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没有支点,另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处于“空壳”状态。通过反复调查论证,村两委干部认为,云龙村委会距县城十八公里,距离108国道线近,有着天然的交通区位优势,需要引进龙头企业培植产业。当时正赶上永仁县委、县政府决定引进云南哲林实业有限公司,计划在云龙及周边片区种植四万亩晚熟芒果的机遇。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云龙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决定按照“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以土地租赁流转的方式,与云南哲林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发展晚熟芒果种植产业,从此打开了产业富民的大门。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流转四万亩土地,农民的质疑和担心显然不少。怎么办?镇、村、组干部经过多次党员会议、群众会议,认真分析情况后,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与此同时,从转变思想认识入手,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县、镇和村委干部积极走访、宣传土地流转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和促进群众增收的重要性,普及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思想上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土地流转的深远意义,并耐心疏导部分不愿意流转土地的村民。

  哲林公司落户云龙村委会,不仅为农户带来了土地流转的资金收入,还引来了致富的产业,让附近农民化身产业工人。村民可以就近务工获得工资,还能通过种植芒果获得收益。云龍村委会麦拉务村民小组是第一个完成流转土地任务的小组,为增强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党委、政府提出了发展规划:将麦拉务流转规划外的三百九十余亩土地,以户均二十亩的芒果种植园基地分配到各户种植。按照每亩芒果收益一万元的测算,每年每户将收入二十万元,加上租赁的耕地租金,有效促进了当地村民经济收入。

  2016年5月,永仁县芒果专业合作社成立,更为贫困户带来福音。三年内公司每年向每户分红三千元,使贫困户获得一个无风险、收益好的增收渠道。土地租赁流转改变了村、组集体经济空壳状态,全村共流转集体林地五千三百余亩,每年可以为流转租赁土地的村民小组带来八十六万元的村集体收益,同时村委会协调土地1.85万亩,每年为村委会带来三十七万元的集体收益。村里有钱办事,村民腰包鼓起来,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望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得到了提升。现在,村干部说话大家信、办事大家跟,也进一步服务了产业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扶贫课题

  完成一个重点课题,对我来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州社科联领导第一次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忐忑。我不缺扶贫素材,缺的恰恰是怎样选择素材过多的慧眼。

  “你是楚雄州的社科专家,这个课题,要请你当联络员。”我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份困难重重的工作任务。

  内心,并没有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

  2017年5月31日,州社科联、州扶贫办重点研究课题项目组全体成员,在州政务中心八楼州社科联会议室召开首次会议,正式启动《楚雄州脱贫攻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重点课题研究工作。

  全体成员就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课题成果定期交流、课题任务衔接、课题资源共享汇交等相关事宜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达成了重要共识。

  分组以后,我们组的四位课题组成员,又聚在一起开了一个短会,对各自的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分工。

  我想,这是一个社会科学专家的初实践,一定要认真调研,踏实工作,拿出一份沉甸甸的成果。

  如今,该课题已经圆满完成,为彝州的扶贫工作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拔“穷根”,奔小康

  祖祖辈辈都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相似的气候、土壤条件,除去遇上生病或者天灾人祸的意外事件,为什么相邻的两户人家,贫富差距很大。

  去同一个地方打工,差不多年龄的壮劳力,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攒下工钱寄回老家来盖房子、买家具,有的人不仅没有结余,反而还要家里寄去路费返乡。

  总结下来,跟一家人是否勤劳节俭、会过日子、有想法有算计、不好吃懒做,这些千百年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

  外出打工,有一分钱要花出两分钱,领了工钱就大吃大喝,乱花销,就不可能存到钱。

  精准扶贫这个国家好政策,要求贫困人口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即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在扶贫的同时,还要扶“智”和扶“志”,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活动。村民世代生活在这里,日子要怎样才更好过,他们不是没有想过,也不是没有努力过。万事开头难,只要顺顺当当走上致富路,一定会越过越好。

  怀着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爱,怀着对人民最浓的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每一天,在基层、在深山、在农村、在贫困地区、在贫困户身上,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修通了公路,住上了新房,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点滴变化,凝聚着党委政府、扶贫同志、帮扶干部、各界爱心人士,以及贫困户“同奔致富路”的信心和决心。

  人生而平等,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受穷。每次看到贫困户脸上露出的笑容,倾听他们对眼前的好日子的喜悦之情,内心,充满欢愉。

  2016年11月2日,我在楚雄市大过口乡磨刀箐村委会走访农户的时候,贫困户李万春激动地说:“所有的扶贫政策都相当实惠。对老百姓来说,修了这五条路是最大的实惠,最大的变化,要不然,老百姓发展还要推后十年。”村书记对此感慨良深:“一年半以来,农户最有发言权。他们都认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提前了十至十五年。老百姓感谢党的好政策,他们都有如期脱贫的决心。”

  2017年7月中旬,果实缀满枝头,庄稼蓬勃生长。连日的雨水,让大地一片葱绿。行走在武定县发窝乡的乡间小路上。远山青黛,村庄新居矗立,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此行,是到发窝乡的十一个村委会进行脱贫攻坚工作调研。

  中村村委会中村组的贫困户李红光,他是一个面孔黝黑,身材高大的中年汉子。他说话的音调不高,话语里却充满自信。村书记说,自从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他身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是变了一个人。

  从扶贫,到扶志,再到扶智。李红光是一个代表。他搓着双手,说:“今年,我家种烤烟能够收入一万元。药材公司派人来,教我试种了一亩药材,这药材活的二十元一公斤,干的一百元一公斤,由药材公司统一收购。今年,我们村里有三家人在试种这种药材,药材公司说,如果试种成功,就要全村推广种植。我们这里水草肥沃,适合养羊,我家现在养着两头牛,十多只羊,下一步,我想多盖圈,发展养殖。”

  从发窝乡政府到十一个村委会的通村公路已经全部修好。多数路段已经铺成水泥路面,或者弹石路面。因为近期下雨停工,只有少数路段还是土路。这,只是彝州扶贫成就的一个缩影。

  发窝乡分多村委会安乐四组贫困户杜思华说:“如果没有脱贫攻坚的政策,再过二十年我都不敢想象能盖洋房。”

  发窝乡中村村委会羊房子组贫困户刘学清说:“政府扶持我家栽种的青花椒,长势非常好。”

  发窝乡乍基村委会乍基组贫困户丘怀远说:“路修好了,國家给的豌豆籽效益很好,政府扶持我家养的能繁母猪下崽了,挂包帮工作也做得好,我们赶上好时代了。”乍基村委会坝塘组贫困户艾田德接过话头,高兴地说:“扶贫干部扶持我家养的能繁母猪,也要下小猪了!”乍基村委会下糯米咋组贫困户和志红拿出装在上衣口袋里的手机,说:“移动公司挂包我们这里,给我们全村人发了手机。”

  信息时代,这是企业帮扶的一种形式。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即使相距千里、山水相隔,人们却因一个共同目标心手相连,改变着共同的命运。听说该村村民用手机跟外界联系,全村的核桃卖了一个好价钱。

  天色渐晚,我们告别贫困户。踏上返回发窝乡政府的路途。早出晚归的奔走,让人感到有些疲惫。闭上眼睛,想起走村入户,坐在贫困户家里,和他们促膝谈心的时候,那一句句憨厚朴实的话语,那一抹抹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笑意,那份明显感受得到的对过上好日子的期盼和劲头,让人欣慰和鼓舞。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没有什么力量比上下同欲更为气势磅礴。期盼着,这里山更青,水更绿,人民更加幸福富裕。这是美好的愿望,是脱贫的信心,更是一份庄严的承诺。

  “你们在哪里?我来到你家大门口,门锁着。”

  “这段时间,我们一家三口都在哲林芒果基地打工,白天家里都没有人。”

  “一天多少工钱?”

  “每人每天八十元工钱,当日结清。”

  这是2017年8月31日,我站在老付家门口,与他通电话时的一段对话。这天,血站全体干部职工走访云龙村委会的全部结对贫困户,并填写和再次核算了永仁县精准扶贫明白卡。

  离开老付家以后,我来到另一户结对贫困户李荣琼家进行走访。我进门的时候,他们一家人正在院子里整理黄灿灿的烤烟。每次去她家,看到她家窗明几净,客厅墙壁上张贴着喜气洋洋的“家和万事兴”、“迎客松”等彩色图画,心里充满欣慰。

  我们坐在客厅沙发上,聊孩子们去浙江打工的事情,聊芒果基地土地流转的资金,聊今年苞谷、烤烟等农作物的收成。我拿出她家那张精准扶贫明白卡,看到她家去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两万多元,我们都非常高兴。

  李荣琼热情地拿出一袋橘子,说是她特意去永定镇上买回来的。“这个橘子,新鲜得很,就是有点酸!”她说。我拿起一个橘子,剥开,分给她一半后,我咬开另一半,“呀!这真是我近年来吃过的最酸的橘子!”我们俩都被酸得咧着嘴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了。

  编辑手记

  每次尝试,都是一次全新的开始。

  随着驻村扶贫工作的深入,对全州驻村扶贫队员的熟悉,扶贫下乡次数的增多,在2017年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到来之际,我提出编辑一本《彝州驻村扶贫日记》的工作建议,这是对全州扶贫队员工作的一次总结,也是一份致敬。

  当时,喜忧交集。喜的是选题很快通过。忧的是编辑出版一本驻村扶贫日记,这件事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没有先例。我们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学习,内容、形式全靠自己组织和策划。

  所幸从发出通知、征集稿件、整理筛选、校对稿件,到新书发布,全州的扶贫干部和挂包干部、州扶贫办和州联席办的领导和同事们齐心协力,共同作出努力和奉献,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整理好初稿以后,我写下了该书的序言,起名为这段历史的印记。

  驻村扶贫工作,这是一件宏大的参与,这是一份历史的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是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央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宣誓。

  彝州驻村扶贫工作队伍,优秀、扎实、可靠。大家服从安排,扎根農村,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脱皮”换来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有的甚至付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完成了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

  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全州来自各行各业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穿行在千里彝山的田间地头,村庄农户,为贫困群众早日摆脱贫困帽子,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夙夜为公、不辞辛劳地撸起袖子加油干!

  驻村扶贫日记,是他们付出的见证,是他们汗水的结晶,是他们辛勤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广大群众在同奔致富路上的一份历史见证!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贫困地区条件艰苦,广大队员工作艰辛。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是当代“最可爱的人”,是新长征路上的“冲锋队”,是贫困群众心目中的“好儿女”。

  记录,不是惧怕遗忘,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为了接下来的每一步,更加踏实、稳健!

  该书的编撰印发,是对彝州前期驻村扶贫工作的一次总结回顾,是对下步全州驻村扶贫工作的一种探索指导,也是全州驻村扶贫队员以实际行动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新书印刷之前,我再次写下了该书的后记,标题叫记录时代的强音。

  编辑此书的心路历程,最想说的就是两个字:感动!

  这本日记,均来自彝州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对生活的观察,内容涉及记事、写人、状物、写景、记述工作等多方面。这一篇篇日记,在字里行间说出工作队员们的心里话,让社会各界听到来自扶贫一线的最真实的声音!

  在日记里,无论是纤弱女子,还是七尺男儿,我们看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对贫困户、对亲人、对工作、对社会、对生活的践行。

  将来有一天,老百姓可能会忘记日记作者们的名字,但是老百姓一定记得,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这是他们的共同身份,他们为此无限荣光!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杆就是老百姓!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们的辛勤付出,大山无言,大山见证!时间流淌,时间记录!人心称量,人心铭记!

  在编辑该书的时候,我曾经三次落泪。

  彝州山高坡陡,扶贫工作更加艰难。阅读这一篇篇饱含情感的驻村扶贫日记,读到是一颗颗不管是魁梧汉子,还是纤弱女性,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份份大爱和赤子之心。他们的默默付出,他们的无私奉献,他们的苦干实干精神,他们留下的汗水、泪水,甚至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无不让人动容。

  为了编辑该书,我多次一个人晚上还在办公室加班。

  泪下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和陪伴着我的灯光。

  幸好,只有我一个人。

  彝绣之乡

  说到永仁县,彝绣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永仁县的崇山峻岭深处,有一个偏僻的彝族小山村直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当地村民都会自发组织盛大的“彝族赛装节”。“千年过一节,一节过千年”,这一习俗传承至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

  不仅在直苴,在永仁县,甚至彝州各地的妇女,大多都会一些彝绣工艺,只是手艺高低的区别。

  彝族刺绣是灿若星河的彝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工艺独特、构图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刻。

  在这里,每位女性都是绣娘。

  云龙村民小组的村子里有个池塘,池塘上方有一口水井,每天都有村民来到井边,挑水、洗衣服、闲聊。池塘下方靠右边有一棵古树。经常有村民围坐在阴凉的大树底下,男的打扑克、陪小孩子玩耍,女的纳鞋底、绣花。

  我喜欢到池塘边,一边和她们学习彝绣,一边和村民聊天。用我们楚雄方言讲,叫“侃张”。我觉得这是和村民拉近距离最好的方式。闲聊中,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得到很多信息。

  2019年1月23日,我来到池塘边,和几位大妈闲聊。

  一位大妈正在池塘的水井旁边洗衣服,她说自己姓李。

  我问:“池塘里的水是从水井里流下去的吗?这个地方别处不出水吧?”

  李大妈:“别处不出,没有其他水源。你看到的池塘里的水是从街上抽来的。”

  池塘边有四个男人正在往外面抽水和劳作。“那些人是不是来给池塘清除淤泥?那棵大树下随时都坐着几个人。”我指给李大妈看。

  “早上和下午都没有人来,只有中午的时候才有人来休闲。现在坐着的,打牌的、聊天的、领娃娃的都有,过一会儿就都回家煮饭吃去了。”大妈说。

  “快过年了,外出打工的村民都陆续回来了吧?村里在外地读书的娃娃都放假回来了吗?”

  李大妈说:“有些没放,有些放了,大部分都放假了。”

  池塘边的栏杆上,晒着一些半干的绿色植物。我问大妈这些植物晒着做什么?看起来像蓖麻树,还有点像做扫把扫地那种植物。

  李大妈说她也叫不来这种植物的名字,只晓得是一种制造藿香正气水的药物。不是做扫把那种植物,那种植物会结果。

  我拿起两片干叶子,放在鼻子旁边闻了闻,“是臭铃铛,一种清热解毒的凉药。”多年的学医经验,总算派上用场。

  李大妈说:“这段时间没有人收,厂里堆满了。永仁县城有一个厂。云龙村的山上臭铃铛长得多,村民采割以后,用拖拉机拉回来的。这种植物,新鲜的时候会粘手。”

  池塘边有一排烤烟房,我问:“烤烟房的门是统一规格盖的?”

  几位大妈开始争论烤烟房的门,说门有两尺长。大妈们说,烤烟私人烤,各家烤各家的。自家烤不完才拿去统一烤,各家烤得完就不拿去烤。池塘边这些白色的棚子房都是烤烟房,烤烟的时候就会哗哗地响。

  我说:“村子里盖了好多新式烤烟房,我还以为全部都要拿去那边集中烤。”

  李大妈说:“家门口烤更方便。”

  我问:“这种烤烟房一次能烤多少?”

  王大妈说:“能烤一炉。”

  李大妈解释:“烤烟房分大小,最大的有三格。”她指着池塘边的那个,说这个就有三格。烤烟还是要分区,分烟、捡烟、绑烟都要分区。云龙村下雨才开始栽烟,烤烟没有其他地方的好。”

  王大媽再次邀请我去她家坐坐。我再次仔细欣赏了王大妈那双绣花鞋。高手在民间,人民总是充满智慧。

  忆苦思甜

  我在云龙村和一位大妈聊天的时候,大妈跟我回忆起2011年大旱的情景,她说:“那年真是苦啊!天干旱,地里没有收成,兜里缺钱,那日子啊!”

  回忆过去艰苦的日子,想到眼前云龙村已经接通自来水的幸福生活,感慨颇深。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云龙村土地广,但是缺水。这块云龙村的老百姓世代居住之地,怎样才能精准脱贫?怎样才能发展?怎样才能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怎样把守着的荒山变成金山银山?怎样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胀起来?怎样才能让山乡披上绿装?

  老百姓在思考?村委会在思考?驻村扶贫队员在思考?当地党委政府也在思考?

  虽然不易,但是大家都始终充满干劲和信心。

  滴灌技术

  上工前,就和芒果基地的包工头说好,我将和工人们一起干活,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刚开始,包工头不同意。他觉得我的身份比较特殊:“你是云龙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是州上来的干部,还是一位作家,怕不好整。”

  不好整是当地方言,就是不方便、不合适的意思。

  为了得到这次打工机会,我前后给他做了两次思想工作。我说你就把我当成一位普通民工,和你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他说他不识多少字,小学没读完就辍学,虽然自学了不少东西,四十多岁的人,也学不进去多少新知识。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你放心吧。不过你也得为我保密,我这两天就认真跟大家做学徒了。”

  “明天早上得给芒果树浇水。”他说。

  “需要准备什么工具吗?水管?水桶?水瓢?”

  “一听就知道你没有干过农活。”他嘿嘿地笑了:“现在栽种果树,都使用滴灌技术。”

  “啥是滴灌技术?”

  “讲理论,我说不上来。你自己查查网络吧。”

  我脸红了。隔行如隔山,真不假。

  “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十毫米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水的利用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五。滴灌较喷灌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同时可以结合施肥,提高肥效一倍以上。”

  我想起七、八年前,到一位搞兔子养殖的朋友家吃杀猪饭的时候,见到过相似的技术。这位同学在兔笼里设置了这样一套输水系统。通过一根总水管,引流出数根分水管到每一只兔笼里。兔子喝水既方便卫生,又节约水资源。

  我打电话给一位学农业科技的同学:“滴灌技术这样精准,可是有百益而无一害?”

  “凡事有利有弊。滴灌系统微量灌溉水分缓慢均匀地渗入土壤,对土壤结构能起到保持作用,水肥渗漏较少,可以节省化肥施用量。通过阀门人工或自动控制,节省劳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不足之处是滴头易结垢和堵塞,因此应对水源进行严格的过滤处理。”

  滴灌控制系统分为手动控制、半自动控制和全自动控制三类。我心存疑惑,这样说来,给芒果树浇水,好像一个人拧开控制开关就行,不需要更多工人参与。科技改变和融入生活,不断革新的科技产品,已经无声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发展产业。

  社会是一所大学,看来需要学习的东西真的太多了。

  扶贫宣传

  查了一下字典,宣传的解释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

  扶贫工作涉及三农工作,事关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扶贫宣传的内容宽泛,内涵丰富,面也广。挂包干部和从事扶贫工作的同志,随着工作量的增多和工作压力的增大,时间一长,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倦怠思想,有的想歇一歇,有的觉得工作干到这种程度差不多了。再加上有的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还没有扭转“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思想,既要广泛开展扶贫政策宣传,同时也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既扶贫,又“扶智”和“扶志”,扶贫工作的难度也在日益增加。

  要把扶贫宣传工作作出特色亮点,取得实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楚雄州的扶贫工作,做得很实、很细,按说应该能够推出不少典型经验。通过2016年的观察,发现楚雄州有很多值得大力总结推广的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培训一支既热爱宣传工作,也懂得宣传工作的扶贫宣传队伍,解决人才问题,是首要问题。

  做好扶贫宣传信息工作,需要所有帮扶部门、挂包干部、扶贫同志、驻村队员、贫困群众以及全体社会力量同频共振,发出扶贫工作的时代强音。通过一年多的接触,我发现楚雄州扶贫干部中,有不少文字高手亟待挖掘和培养。2017年7月,我提出召开楚雄州扶贫宣传信息总结暨培训工作会议,希望从县市一级做好沟通合作,共同研究探索集结扶贫宣传力量的方式方法,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全州扶贫宣传信息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挖掘楚雄扶贫战线的特色亮点,打造扶贫的“楚雄经验”。

  确定会议时间、议题,到下发通知和开展培训,时间非常紧张。为了搞好这次培训,打了不少电话,请来了新闻实践、摄影技巧、信息写作方面的老师,请他们从专业角度,让学员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学习收获。

  培训过后,我们欣喜地发现,楚雄州的扶贫宣传信息工作,有了很大进步。省级、国家级媒体陆续刊发了一些楚雄州扶贫工作的报道文章。

  我们也加大了对宣传平台的打造,2017年我们共做了七个专题报道。做一个个扶贫专题,凝聚着自己的探索和全州扶贫工作的结晶。

  每次写编者按,感觉都要抓掉一把头发。自己从事业余创作二十多年,投稿和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和信息宣传稿件。等到自己真正从事编辑工作,要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要有特色有代表性地统筹组稿,要写卷首和推荐语,都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才知道编辑工作非常不容易。

  几十年的文字工作告诉我,从事文字工作是一件烧脑的事情,突然由衷地敬佩和感恩我的所有编辑老师。是他们,一直扶持和帮助着我,让我在热爱文字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稳健,越来越久远。

  云龙村的活力

  怎样脱贫?如何富起来?怎样巩固脱贫成果?

  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干部和群众在思考和实践的着力点。

  2018年7月3日至7日,由永仁县人社局和永定镇政府牵头主办,云南春城人力资源职业培训学校承办的云龙村家电维修技能培训班开班,全村共有五十三名贫困劳动力参加学习。

  培训班针对贫困劳动力人员特点,采取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培训了“农村家用电器安全使用知识、电视机、电磁炉、电饭煲、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一般故障维修技术。云龙村委会作出承诺,参加培训的学员,只要家中有损坏的电磁炉电饭锅等家电,都可以带来由授课老师帮忙维修,所需材料的支出费用由云龙村委会承担,极大方便了参训学员。

  通过五天的培训,贫困群眾掌握了一定的家电维护、使用安全常识,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2018年,云龙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有村民身边的典型人物事迹宣讲,有村民自编自演的文娱节目。

  村民们载歌载舞,分别用舞蹈、歌曲、三句半等形式共同歌颂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

  这些文体活动的开展,展现了云龙村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和美风尚,以及村民健康向上、乐观进取的风采,表达了村民对生活的热爱,营造了隆重、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

  云龙村委会还开展了文明素质建设活动。云龙村委会组成扶贫普法宣讲团,开展“法治进乡村,培育新农民”普法宣讲大行动。

  宣讲团深入云龙村、三家村、麦拉务、小布租、小务拉五个村民小组,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在村民活动中心集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共谋帮扶发展举措。宣讲团送去法律知识宣传单、农民简明普法读本等法治宣传资料,悉心指导“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就抓好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宣讲团成员还深入群众家中,通过面对面交谈,了解生产生活状况,以及村民参与村级“四民主两公开”的情况,现场解答村民的法律和政策咨询。普法活动的开展,为精准扶贫项目实施,为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常有村民问:“啥是精准扶贫?”

  那时,我们的回答也照本宣科:“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谁贫困扶持谁。”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时候,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并提出十八洞模式要“可复制、可推广”六字原则和“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的十三字要求。

  这一轮扶贫,总书记讲不能落下一户一人,第一要义就是精准,达到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如何精准识别贫困户?成为摆在镇、村干部和扶贫队员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为了达到精准,实现以户、以人为单位的扶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镇村干部、扶贫队员、挂包干部一遍一遍地入户走访。

  看住房,看教育,看医疗,看产业,每到一户,都仔细查看,从衣食住行到收入核算,了解和核实所有农户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住房情况及满意度等,确保扶贫对象精准。按照政策规定,经过本人申请,村民小组评议,信息对比,村民代表大会,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等程序,要求材料真实,不得弄虚作假,程序规范,接受群众监督,最终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

  认定了贫困户,还要制定针对每一户致贫原因的脱贫规划。因病致贫的,制定一个防病和治病的方案。因学致贫的,制定一个孩子上学的扶贫方案。因缺技术致贫的,制定一个技能培训的全家脱贫方案。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随着扶贫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村民也渐渐明白精准扶贫的意思。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2018年7月底,我到楚雄州委党校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楚雄州党务干部抓党建促脫贫攻坚专题培训班。8月3日上午,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党总支副书记陈刚为大家作了“塘约经验”的交流。

  对“塘约经验”,非常熟悉。《人民文学》是长期订阅的一本纯文学杂志。《人民文学》2017年第1期“2017:中国报告”栏目,刊发了王宏甲的《塘约道路》。编者在卷首中这样评价:“报告文学《塘约道路》,用明晰的思路、确凿的事例和真切的故事,将地方与国家、人与时代、发展与守护、创新与前景熔于一炉,我们从中也真切地体会到了文脉与国脉、文运与国运的深刻联系。”

  作为一名业余创作,目前又从事扶贫工作的驻村队员,收到杂志以后,我第一时间就把作品仔细读了两遍。塘约是贵州省安顺市的一个村庄,一个之前很偏很穷的村庄。故事是从村支部书记左二牛,村委会主任彭远科,时任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写起的,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洪水使三位不约而同、不期而遇地集中在一个画面里,在大灾大难面前,他们成为了主心骨、顶梁柱。也许是一贫如洗后“穷得不能再穷”的艰难处境,也许是市委书记“穷则思变”的引导激励,后来,他们成立了“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全体村民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合作社里搞“七权同确”,让承包下去的零散地块重新集中起来,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发展;而合作社里农业生产队、建筑队、运输队等专业队的成立运行,真正把全村人重新组织了起来,靠集体力量抱团发展,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塘约村实现了从“二类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奇迹般蜕变。

  读完作品以后,深深感到这个村子,村支书强,抓扶贫工作有思路,实实在在地干事情,是一个值得学习推广的典型经验。

  2017年3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说:“我是在《人民文学》杂志上看到《塘约道路》的,后来《人民日报》也发表了一篇。塘约做到这样,关键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新时期的大寨。我看了那篇文章,留下深刻的印象。”

  塘约村党总支副书记陈刚讲到,塘约道路,是在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适应形势变化,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模式,努力实现邓小平所预见的“第二次飞跃”的典型。在塘约道路中,有变革,也有传承和坚守。变革的是具体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利用新技术新条件发展经济,不变的是共产党对于中国基层组织的领导权与治理能力、是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党的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意识形态搞通了,一切就通了。

  陈刚副书记的讲课,深入浅出。他说,对塘约的经验,有很多解读,有官方的,有理论的,有专业的,有民间的。塘约经验关键在于找准了发展的路子。塘约实行的是用村民来监督村民,用村民来管理村民,用村民来教育村民。

  陈刚副书记常用的一句转折语是,说着说着就发生了。他说,做事要有公心,一碗水端平,长期坚持,公理就在了。他结合塘约经验举了不少例子。他说,我们是在跟时间赛跑,我们跑得快,时间就慢了,我们跑慢了,时间就快了,不能等。

  因为课题内容很多,陈刚副书记把课件字体做得很小,我视力不好,不大看得清楚大屏幕上的字。但是笔记记得很完整。陈刚副书记反复强调,塘约不生产富翁,而是要消灭贫穷。他笑着说,中国人有个习惯,只要有一个新东西,官方、民间都会去。来学习的团队,都说来学学门道。一个人你要活出精神来,一个村庄也要活出精神来,一个国家才有希望!

  陈刚副书记点开图片,让大家看塘约村建的“村史馆”,让村民忆苦思甜,不忘初心。他说,农村,不光搞“一产”,也要向“二产”“三产”发展。做出了一定事情以后,村两委说话有人听,办事也有人跟。塘约当前的重点工作,是打造一支“爱农村、懂农村、能吃苦、甘奉献”的新时代农村工作力量。他说,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人,是要没有穷人。塘约村的五十一名党员,都成了塘约村的五十一面旗帜。

  听完陈刚副书记的授课,我思考了很多。云龙村委会,产业方面已经引进了哲林芒果基地,云龙村委会的五个村民小组,离县城的路程不远,除了缺水的限制,整体条件占有优势。机场已经在规划中,村民的致富劲头也都很强劲。按照永定镇编制的云龙村委会整村脱贫规划,将来有一天,云龙村委会是否能够创造出塘约村这样的先进典型经验。

  未来是美好的,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需要每一位农户和全体干部继续苦干实干。

  听课结束以后,我做了下面这段总结。

  我的理解,精准扶贫,一是精神上给人一个鼓舞,心里热,眼睛亮。二是扶持一把给劲儿,腰杆子硬,腿脚有力。三是有奔头了,方向明,目标清。扶贫政策切合实际,找准贫困的原因,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城里来的亲家

  云龙村委会每位帮扶干部第一次进村入户的时候,都有一些感慨。有的同志说,他家大门口跑着一条大黑狗,主人都不主动帮我吆喝着那条狗,差点咬到人。有的同志说,我给他家讲精准扶贫的政策,他却要我帮他解决与另一户村民的民事纠纷。有的同志说,他家大门紧闭,我打驻村队员给我那个手机号码也没有人接听,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联系上。

  我问过几位村民,村民各有各的想法。有的村民说,扶贫这事,国家扶了这么些年,穷的村民仍然穷得响叮当,越懒的越穷,越穷的越懒。有的村民说,干部来我家说了,开展扶贫工作,政府要投入大量的钱,给我们盖房子、修公路,是不是真的。有的村民说,家里一下子来了城里的干部,我们一家子有些不习惯,我们又不会说普通话,讲方言又怕干部听不懂。

  看来,帮扶干部和贫困户的相处,有一个相互了解、熟悉的过程,需要一个磨合期和过渡阶段。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我发现,基层扶贫,一名干部就是一块“广告牌”。老百姓的判断标准很简单:如果你也关心我所关心的,那你就是一个好干部。

  2018年12月2日,我们大面积走访了云龙村的贫困户。村子里,有的男人不会写字,有的女人不会写字,还好大家都会说汉话,也听得懂汉话,交流没有问题。

  贫困村里,新居和祥,鸡犬相闻。

  我們去了一户贫困户家里。他家三层的新房已经盖好,去年我来过两次,那时正在建盖新房,家中显得很凌乱。现在,家中收拾得井井有条。正房对面是一个遮着简陋石棉瓦的敞开房屋,晒着苞谷。左侧,一堆苞谷还没有剥完。石棉瓦房檐下,栽着一排鲜花,有菊花、月季等,正在盛开。

  大院外是一个简陋的小院落,围着细密的篱笆,养着“跑步鸡”,就是能够在院子里自由地走来走去的土鸡。一条狗栓在对着正大门的鸡院外。看到我,一直咬,我大声呵斥它,狗像是听懂了,变成不断摇尾巴。

  大门外的空地上,两块新辟出来的菜地里,长着绿油油的青菜。这里原来是一片干寡的土地,是盖房子堆下来的黄土,一点肥度都没有,现在已经被这户勤劳的人家栽种成了肥沃的菜园。女主人只读过小学五年级,一直说自己没文化,要让孩子好好读书。大儿子十八岁,在学校读书。小儿子长着一双欧洲人的凹眼框,帅极了。进门的时候,见他一个人在,问他爸爸哪里去了?说在洗澡。我们请他去告诉他爸爸一声,说血站挂包的干部来了,他很快跑出去找人。

  不一会儿,他爸爸就跟他一起出现了。

  那天,挂包干部给孩子们买了一大袋零食。还拿出一沓表格,请他们签字盖章。

  得到他们的允许后,我们到他家厨房里看了看。看见他家到处都收拾得干净整洁,一看就是过日子有盼头的人家。

  又去了另外一户种哈蜜爪的贫困户家。女主人在家,是个能说会道的妇女。问起栽种哈密瓜的情况,她说:“2018年,我家租地十亩,哈密瓜卖三块钱一斤。不好的瓜先摘回来,第一年栽没有经验。还要买水浇,水是从店子秧鱼河抽来的生产用水,一块钱一方。我们云龙这里,土地攒劲得很,土地好盘,就是缺水。生产用水至今未通,生活用水已通。”

  攒劲是方言,就是特别棒的意思。

  她家的挂包干部说:“搞生产种植就是这样,只要遇上好年成,一年就大赚了。”

  后来,一位村民告诉我:“他家只是把地租给老板,帮老板管理,不管收成如何总是赚钱的。”

  另一位干部挂包的一户贫困户家,种了八亩鲜花。他说因为要买水浇,不知道最后能不能赚钱。

  有一位村民告诉我:“村民去年种番茄都亏本了,今年种番茄的又都赚钱了。”我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单位同事下来入户,村民叫挂包干部免费去地里采摘番茄带回去吃,说请人摘下来去卖,售价还付不起工钱,干脆直接让番茄烂在地里。当时看着,真是心疼极了。回城后去菜市场帮村民找过销路,效果并不理想。

  小务拉村民小组有几户贫困户栽种了桑叶。

  前久,我在扶贫群里看到一则通知:蚕桑产业是永仁县可长远又能当年见效的产业扶贫好产业。请大家在安排当前扶贫工作和干部进村入户开展扶贫工作中,积极宣传和引导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尽可能多栽桑,确保群众持续增收,为脱贫摘帽奠定坚实基础。

  看来,为了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不仅干部在拼命想办法,老百姓也在想尽办法苦干实干。

  我来到老付家,和老付算了算他家近年的收入。

  老付说:“2013年至2018年,苞谷每年种三至六亩。2018年10月12日,惠农卡打来一万三千四百六十元,标注是‘其他收入,就是那笔土地流转金。儿子现在浙江做服装生意。出去打工,要苦来才能算。今年去做药品代购,我们一直交待孩子两点:一是注意安全,二是不沾‘黄赌毒。”

  我夸赞老付在过日子和教育孩子上是一个明白人。我还和老付开玩笑,说:“我这段时间,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帮挂包的农户一笔一笔的算收入。自家的账都从来没有这样仔细地算过。为了让你们过上好日子,我们辛苦一点也高兴。”

  当天,我帮老付家销售了一些红薯和花生。同事们购买的红薯按实际称斤来算。我也买了一些土特产,老付要找补零钱给我,我不让他找补。告诉他下次再找。老付反复说:“这样子,不好意思哦。”

  同事分别和其他贫困户买了花生,红薯。有一个同事和挂包户买了一只火腿,她说:我要不来什么项目,给不了他多少钱,只能帮他销售一点土特产,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另一位同事从帮扶户家里买了一只老鹅。后来,她说:“这只老鹅贫困户家养了五年多。我带回家之后,当天晚上它和家里养的狗一直在那里争吵,好可爱。第二天中午,就下了一只大鹅蛋。”

  同事买鹅的时候,我开玩笑说:“难说这只鹅很快就会为你下一只蛋。”谁知道这么快就应验,真是意外惊喜。

  我来到李荣琼家,李荣琼夫妇到海南打工去了,只有她儿子王志强在家。

  我和小王算了算他家近年的收入。每次走访,在不涉及隐私的情况下,我都会照几张照片发在朋友圈里。

  在李荣琼家客厅里,我照了一张和小王的合影。发在朋友圈里,一位企业家朋友回复:你的贫困户家,条件真好。另外一位在单位上班的朋友留言:看照片,你的贫困户家一定比我好过。

  我想了想,李荣琼家的房子是新盖的,常用的家用电器也齐全。院子干净敞亮,院墙边栽种着绿油油的芒果树,已经挂果。空气清新,家里总是收拾得整洁有序。蓝天白云,环境清幽……如果把大自然赐予的美好条件全部算上,那肯定已经比城里打拼的人们幸福。

  我回复:贫困户发自内心的微笑,这不正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愿意看到的情景。

  通过这几年的结对帮扶,干部与群众用心交朋友,驻村队员和帮扶干部跟贫困群众打成一片。帮扶干部得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支持,同样体现了一个扶贫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云龙村,已经成了单位挂包干部心里时刻牵挂的另一个家。

  现在,云龙村的群众总是说:“驻村队员和帮扶干部,这些城里来的亲家,他们很真诚、平和,经验多,都是好人。”

  一个挂包单位的扶贫之路

  每个驻村扶贫队员,都有派出单位这个“娘家”。扶贫队员在驻村期间工作成效如何,跟“娘家”有很大的关系。

  楚雄州中心血站就是这样一个关爱队员的“娘家”。不管是要钱、要人,还是要帮扶,只要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始终不打折扣地支持扶贫队员的工作,支持挂包帮扶的云龙村发展。

  自2012年以来,血站按照上级部门安排,挂钩帮扶联系永仁县永定镇云龙村委会。血站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把帮扶云龙村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崇高使命,通过精准扶贫来培养和锻炼干部,加深与基层群众的感情,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除了自己的小家,永仁县永定镇云龙村委会,成了挂包干部牵挂的另一个家。

  精准扶贫,要扶到点上、根上。在准确掌握贫困户致贫原因的基础上,我们多次深入贫困户家中,帮助结对户制定帮扶计划,细化因户施策的貧困户帮扶方案,如种植芒果经济林果、劳务输出、土地流转、危房改造等措施,力争做到每户贫困户都有自己的“造血”式扶贫产业。

  云龙村池塘存在安全隐患;缺水问题制约云龙村委会芒果种植产业的发展;云龙村委会贫困党员要在七一建党节走访慰问;村民李自英的胃病需要帮忙联系州上的医生进行诊疗……村里的每一件事情,都让人挂心。

  该记录的认真记录,该调查的仔细填表,该汇报的积极汇报。我们深知,扶贫工作无小事。

  2018年底,云龙村委会已经如期实现整村脱贫。血站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云龙村和帮扶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力所能及地帮他们解决存在的困难,更好地巩固扶贫成果。

  日子好过了

  2019年春节前,我到老付家开展春节前的走访慰问活动。

  按照永定镇“六净四有一规范”的要求,“四有”是指要有家具、家电、厨具、衣被。我们提前对挂包户家庭情况进行核实以后,我和同事们一起购买了衣柜、餐桌、橱柜等生活用品,准备给挂包户送去。家具等物件东西占空间,不好搬运。购买的时候,我们就和商家说好,请他们集中配送到方便挂包户来领的地方。

  在去老付家的头天下午,我就把领餐桌和凳子的地方和时间告诉老付,老付说他知道那个地方,会准时去领。

  第二天,我从楚雄出发,去到永仁县城领桌椅的地方时,老付还没有赶到。我和云龙村另一位开农用车来拉桌椅的农户商量,请他帮忙把老付家的桌椅一起拉回村子里。农户爽快地答应了。把老付家的桌椅搬上农用车以后,我打电话给老付,让他不要来了,我已经托人帮他家的桌椅拉回去了,他直接去云龙村口搬就可以了。老付说:“我骑摩托车来,已经来到半路了。”

  我本来计划和老付骑摩托车回到云龙村的。老付说:“除了拉桌椅,我还准备去镇上的菜市场买点菜。”我们商量以后,决定我先和同事们坐车到云龙村,老付继续去永定镇的菜市场买菜。

  老付从镇上买菜回来的时候,我也刚好走到他家大门口。老付在大门外圈了一块场地养牛,那两头能繁母牛正悠闲地站在场地上嚼晒干的包谷杆。

  和往常一样,我们搬来几个小木凳,坐在阳台上,围绕身体状况、就业收入、医疗保障、防寒御寒、生活情况、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扶贫政策和健康扶贫政策等内容,打开了话匣子。

  老付有头脑,有想法,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喜欢和他聊天。用老付的四川话说,就是“摆龙门阵”,有时候,他也说“冲壳子”。

  告别的时候,我嘱咐老付一家,要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决心。要保重身体,克服困难,争取明年生活更加富裕。

  转身离开的时候,我想起少年的时候,每次开学收假,父母亲都会把我送别到车站,说很多送嘱托的话语。

  扶贫日记

  扶贫工作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扶贫队员的驻村日记,从资料档案方面反映出脱贫成效一步一步走来的路程。

  这其中,涉及到农户、挂包干部、扶贫队员、村干部,以及所有为这片土地付出过的人们的足迹。

  记录下来的时候,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回望,其中包含着无数的汗水,甚至是泪水,当然,也充满收获,以及幸福的喜悦。

  一个静谧的午后,我在村子里闲逛。

  天气很热,走到离云龙村委会不远的一个小卖铺那儿,买了一瓶雪碧。我看到小卖铺门口摆着一个长的布沙发,沙发旁边摆着一张木桌,有四个老爷爷正坐在桌边打扑克。

  我在沙发上坐下休息,一边喝饮料,一边看他们打扑克,听他们聊天。

  卖货的大妈走出来,问其中一位男人:“某某某他们今天去做客吗?回来吗?”

  男人没有回头,回答:“不知道。”

  我不会打扑克,听一个男人告诉对家:“斗地主,我出這一手牌,你如果有一对鬼,他们就没有办法。”

  他的对家摇摇头,表示自己帮不上忙。

  我旁边的沙发上坐着一位老爷爷。后来,四个老人走了一个,说要做客去了。

  老爷爷从沙发上起身,坐到牌桌上,剩下的四个人继续打牌。

  老爷爷起身以后,我才发现这个沙发已经坏了,无法保持平衡,一个人根本没有办法坐稳。我自嘲地笑笑,生活中处处充满人生哲理。这是一个双赢的时代,很多时候,有人想尽办法把竞争对手挤兑下去了,才发现自己一个人根本没办法继续向前。

  电话响了,是同事打来的,说有事叫我回去村委会。

  挂断电话,我依依不舍地从这个摇摇晃晃的沙发上站起身来。爱极了这个充满生活意境的小卖铺,爱极了这群有说有笑的村民,爱极了这个宁静、悠闲、享受的午后时光,如果可以,我愿意就这样喝着饮料,坐在摇晃的沙发里,啥也不想,就听村民们闲聊,渡过一个惬意的下午时光。

  健康和富裕

  我经常对村民说:“健康是一,其他是一加。”后来,我觉得这样说不接地气,又改成“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样说,大家都听得懂。

  每当听到哪个村的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都觉得心里挺难受。我经常点击和浏览社会扶贫网这个手机APP,见到读书困难和治病困难的家庭,总会或多或少捐出一份爱心。

  云龙村委会2007年修建了标准化的卫生室,面积六十平米,分类规整,有四张医疗床,配备有两名乡村医生,均持有由永仁县卫健局颁发的云南省乡村医生资格证书。

  云龙村委会开展健康扶贫疾病宣传暨义诊活动。

  在活动现场,两位义诊专家和血站职工为当地群众看病送药,为村民提供免费义诊服务,为大家免费测血压、定血型等,并向他们讲解保健知识,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参加义诊的专家仔细询问村民的病情,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治疗意见。

  村民李荣琼领着孙女来看完腹痛以后,高兴地说:“我正想着今天要领孙子去县医院瞧病,没想到你们专家就来到村子里为我们免费瞧病了!党的政策真是好啊,谢谢你们!”

  李荣琼是我帮扶的贫困户,我送她到村委会大门口,和她聊了聊近期家里的情况。李荣琼邀请我去家里吃饭,我感谢她的热情好意,说工作还没有结束,改天再去。

  2019年1月,云龙村已经完成家庭医生的签约工作,相关政策都做了详细的宣传。签约医生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人的随访,所有建档人口都参加了新农合,享受了健康扶贫的相关政策。

  他们说

  芒果公司在大规模投入自身建设的同时,还为企业周边每户农民留下了十亩至二十亩地块,免费平整开垦,提供芒果树苗,进行技术指导,所有收益全部归农户。除此之外,公司还通过建立一百万元的高原芒果循环发展资金扶持示范基地和示范点,长期帮助贫困村、贫困群众共同发展芒果产业,最终带动永仁县发展芒果产业十万余亩,实现了每个贫困村都有了自己的致富产业。

  “我们通过招商引资,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投资四亿元,打造四万亩连片晚熟芒果,投产后有望实现芒果生产产值十亿元以上。将打造成云龙芒果产业和航空精品旅游片区。”永仁县委书记杨仕坤说,目前核心产业园已种植芒果四万亩,同时带动群众自发种植四万亩,力争使全县种植高原晚熟芒果达八万亩。

  杨仕坤表示,永仁县土地林地资源广阔,有可开发利用的林地土地面积七十万亩,人均七亩,具有发展芒果产业的先决要素。永仁县水系自成一体,空气、土壤纯洁度高,紫外线强,病虫害少,生产的芒果品质较高、口感较好。

  “以前,由于水源条件跟不上,我们村里的山地有一半以上都是闲置的,村民很多都外出打工了。”云龙村民说,现在县里引进有实力的公司来发展芒果产业,原本闲置的荒山得到了重新利用,一棵棵拔地而起的芒果树既美化了昔日的荒山,也增加了村民收入,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

  晚熟芒果综合产业园建设,有效盘活了村集体土地资源,荒山变绿山,资源变资金,有效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云龙、乍石、麦拉村集体经济均达到五十万元。

  随着芒果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将辐射带动永仁当地更多的农户参与到芒果产业的发展当中,同时通过芒果产业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永仁县生态产业得到进一步拓展,真正做到绿了荒山富了民。

  云龙村委会参加土地流转以后,村民们不仅每年可以获得一定的租地收入,还能到基地打工增加收入,原本闲置的荒山得到了重新利用,村子被一片片青山包围着。

  公司董事长张一林说,随着芒果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将辐射带动永仁当地更多的农户参与到芒果产业的发展当中,通过在各村各寨成立芒果专业合作社,带动广大农户参与种植,采用统一的种植标准和管理标准,为群众提供种植技术和营销渠道,有效带动农户增收。同时,通过芒果产业的发展,更好地促进永仁县生态产业得到进一步拓展,真正做到绿了荒山富了民。

  “我们计划打造总投资达八十亿元、面积近四十平方公里的晚熟芒果综合产业园,将集农产品种植加工、高端农业生态休闲旅游、通用机场开发等体系建设为一身。”在海南种了二十多年芒果的张一林对在永仁县发展芒果产业充满信心。

  他说,公司将晚熟芒果种植、精深加工、生态农业品牌观光旅游“三产融合”在永仁县打造晚熟芒果品牌。截至2018年4月,公司完成“一产”晚熟芒果种植3.8万亩,投资总额三亿元。2020年将实现全面投产。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芒果公司在毗邻的永仁火车站永攀综合物流产业园投资建设了芒果深加工厂、套袋厂、包装箱厂三个配套工厂,引进国际先进生产线,对芒果进行个性化芒果汁加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五亿元,同时对增加周边地区就业岗位、促农增收脱贫起到积极作用。

  永仁县地处昆明、楚雄、成都黄金大三角的交汇点上,G5高速、永金高速、成昆铁路穿境而过,是东连中原及沿海城市,外接南亚东南亚的交通节点,区位优势明显。随着丽攀高速、大攀高速的建成,永仁将处于昆明、西昌、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游黄金“大三角”的交汇点,对探索旅游新兴模式、整体提升旅游品味、提供未来高端旅游产品,推动自然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转变,为滇川区域经济开放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哲林公司计划投资十三亿元在云龙村建设永仁通用机场,联合国内知名航空公司,开发金沙江大峡谷精品航空旅游观光项目。同时建设五星级酒店、打造养生度假旅游地产项目,开发芒果采摘体验、自行车观光、越野训练营、蹦极、马拉松赛事等旅游产品。

  目前,哲林企业总部于2017年3月30日开始动工,8月底开始试运行,永仁哲林通用机场场址论证报告于2018年1月8日已通过专家组的评审。未来,一产种植基地、带动二产精深加工企业、促推三产以生态农业高端养生休闲旅游观光服务业的模式将逐渐形成,在不断增加社会劳动就业岗位,繁荣地域商贸物流,促农增收脱贫致富的基礎上,推动永仁林业产业绿色发展。

  在哲林公司,一位负责人指着出一堆刚刚采摘来的芒果,向我们一一作介绍。

  芒果味道甜美,肉质细腻,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富含维生素,是世界五大果王之一,享有热带果王的美称,在水果中占有重要地位。

  哲林芒果基地有多种芒果品种。她拿起一个紫红色的芒果,说这是美国红芒,品种是圆的,闻起来特别香,吃起来特别甜,但是有一点,就是果实比较小一点,最多就是八两到一斤。

  她拿起另一种芒果,说这是凯特,果形是椭圆形的,果肉特别细腻,特别甜,它的特点是高产,每一个果实平均两斤到五斤。一棵五年的成年芒果树可以结两百公斤芒果。

  她说,芒果是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我们还要投资新建套袋厂、包装厂、果汁果肉加工厂,产品主要用于出口,逐步形成完整的芒果生产、加工、销售链。这些只是产业链的一部分。一产芒果基地打基础,二产芒果深加工提质增效,三产以世界级农庄晚熟芒果为契机,在芒果基地的边上,会打造一个四千多亩的观光森林,在那里发展旅游地产和休闲养生的别墅群,开展高端养生,生态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产业,拉动地域经济,促发展的经济模式。

  她又拿起一个黄色的大芒果,说这是金黄,它的果形是长形的,甜味特别甜,产量也特别高,单个产量在两斤到四斤左右,这个是晚熟芒果,七月份到十二月份都可以采,所以公司七月份到十二月份都有芒果卖。

  “你们见过芒果公司的老板张一林吗?”我问云龙村民。

  “我们没有见过他本人,但是他真是一个大好人。”村民说。

  在带动永仁群众发展芒果产业的过程中,哲林公司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来促进永仁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不断加大对芒果种植技术的投入力度,采取多种形式为芒果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努力推进当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2017年,公司还积极响应永仁县委、政府“弘扬光彩精神,助力脱贫攻坚”的倡议,捐资十万元用于资助考取大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使他们能顺利入学。说起楚雄州政协委员、永仁县哲林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一林,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会翘起大拇指交口称赞,公司开发的四万亩芒果产业基地,让当地的很多贫困户依托芒果产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春节刚过,云龙村委会建档立卡贫困户起绍金夫妻就开始在芒果基地忙碌了起来。夫妻俩都在张一林的芒果基地打工,每个月除去生活开支外,净收入还有八千元。起绍金的大儿子就读于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专业,小儿子上初中,两年多时间里,起绍金夫妻往返海南和永仁,为张一林公司打工,收入三十多万元,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家里也盖起了新房,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起绍金说:“哲林公司对我们帮扶很大,扶贫攻坚针对我们来说,以后奔小康是有希望的。”

  原来在永仁县机电公司工作的大学生陶勇桦辞职后加入到了哲林实业有限公司当上了果树管护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芒果基地区长,他带领的四十人团队护理着一千亩的芒果,像他这样高学历的区长,在永仁县哲林实业有限公司有三十九名。

  陶勇桦说:“我觉得当代大学生来哲林公司是来对了,在这个公司能实现我们的理想和抱负。”

  担任了楚雄州政协委员的永仁县哲林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一林显得低调、沉稳,他说:“今年我们还在扩产,还在重点招收贫困户。从我们一产四万亩用工在八百人至九百人,我们更多地把岗位提供给贫困户,以后他们来到这里工作,就可以实现小康的生活。我们始终认为,一个企业要发展,把产业发展起来,对当地的扶贫就是一个最大的贡献。”

  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宝说:“哲林公司帮扶得好。哲林公司帮我们苗种,还帮扶我们技术。今后我要好好发展,一年收入五六万元。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

  永仁县哲林实业有限公司芒果基地副场长冯通补充说:“张总作为一个企业家,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担当社会责任,带动周边百姓共同发展、繁荣乡邻。我觉得跟着这么一个对周边产业带动有想法、有干劲的人,很荣幸。希望跟着他把这个园区建设得更好。”

  云龙村委会的村官们

  2019年1月23日,统计了一张云龙村委会工作人员名单:李学富,云龙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富华,村委会副主任。李兴,文书。起发明,村监委主任。李荣贵,护林员。文光喜,护路员。李自英,计生员。徐红芬,后勤人员。

  一共八位同事,班子齐全,分工明确。事实上,他们确实既有分工,又密切合作。比如厨房里做饭这件事情,只要大家忙完各自手上的活计,不需要谁来叫,都会主动到厨房帮忙,会杀鸡的杀鸡,会捡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