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与邓刚老师聊天

时间:2023/11/9 作者: 陕西文学 热度: 16385
9月7日中午,李印功老师突然通知邓刚老师下午就到,问我是否熟悉邓老师。我如实答道,“很遗憾,和邓老师互不认识,但我读过《迷人的海》”。“读过就好,”李老师兴奋了,“下午六点,省委党校。”

  邓老师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3年,《阵痛》获全国短篇小说奖,1984年,《迷人的海》获全国中篇小说奖,还掀起了“邓刚年”的热潮。回想着邓老师获奖文章的内容,就到了指定位置,李老师告诉我,半年前,《陕西文学》的张铖主编就和邓老师商量来陕的交流事宜,说话间,电梯门突地滑开,张老师陪同一位面含微笑的高大汉子走了出来,他应该就是邓老师。我的第一反应是魁梧,应该说伟岸才对应得上他的体格和在文学事业上做出的卓著成就。

  身材高大壮实的邓老师,态度温和,笑口不断。聊过一会儿,感到邓老师细腻的内心世界像他高大的身材一样引人注目。或许邓老师知道我想聊什么,他把话题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小说创作方面来。

  今晚参与聊天的还有省委党校的冯光教授,在座的每个人都是与文学纠缠了半生的倔强者,各有不同的创作经历,客观来说,也积累了不同的创作经验。大家对文学的认识和感悟常存毫末之别,创作实践却有千里之差。有时大家也研讨心得,可并不一定相互认可。当然,每个人都清楚,文学创作是个性化极强的独立活动,没有可行方式复制经典,也没有捷径重复成功之路,一个人一种模式,成功各有特色,失败大多雷同。这种现象往往令人迷茫,感到创作规律不定,难以琢磨,文学前途飘摇,不可把持。

  邓老师说,“生活素养决定写什么,文学素养决定怎么写。”是啊,一直以来潜意识都在遵循着这条创作规律,可是从来没人这么明确的向我表达过。邓老师这句格言式的创作实践总结,是我预料之外的惊喜收获。

  9月9日晚7时至9时,邓老师在陕西师大校园内的启夏苑举行了2个多小时的创作交流活动。邓老师言谈诙谐,听众不时开怀。我在认真听他讲自己的成长故事,他说年轻时因出身原因找女朋友难比登天,几经打击、几经磨难、几经挫折,终于盯上一个大眼姑娘,因自己故事讲得好,大眼姑娘终被俘获,后经与姑娘家人多个回合的交涉,才议定了梦寐以求的结婚日子。上世纪70年代初,经济迟缓物资稀缺,年青人结婚请不起客是普遍现象,就算凑点儿钱摆两桌,也不一定能买到想吃的菜。邓老师虽是二级工有固定月收入,可供大家庭开支后所剩亦无多,他的主意是下海捞海鲜。那时普遍没有冰箱,要在结婚当日的宴席上端出新鲜的海鲜,唯一行得通的办法就是提前一日下海,当年的邓老师正是这么干的。他讲,海水带刺般扎得浑身疼痛,从此对奇冷无比有了新的理解。如何憋气下潜、如何冻得僵硬、如何失去知觉、如何点火取暖,讲得非常生动。也许当晚听讲的众多90后以为邓老师在编故事,其实,主人公就是他本人,《迷人的海》写的也是他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我当时就领悟了“生活素养决定写什么”的全部內涵,生活与创作结合的成功范例,就是至今仍旧迷人的《迷人的海》。

  邓老师谈的“文学素养”方面的观点我也很认同,大意是读书的重要性甚至大于创作本身,但不能盲目读书,要选择性读,反复阅读与自己认知方式、创作方法等取向大体一致的经典作品。对适合自己的好作品,邓老师的做法是“背过。”赞同这个观点的原因,是因为我就是这么做的。我虽不反对博览群书,但却不支持阅读所有文学大师,你不可能适合每个人,与个别人投缘就很幸运了。因此,读名家中自己钟情的那几个人就够了,没必要普阅经典,遍览古今,你没有精读全部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囫囵吞枣只能是浪费生命,作一般性了解则另当别论。

  和邓老师聊天不用担心无话可说,他妙语不断,趣谈连珠,但要捕捉对写作有启发的句子,得你自己用心。“不在于生活复杂,而在于对生活的感悟。”这句话一出口,感觉是专门对我说的,是为了让我理解,作品用的材料是感悟到的生活本质而不是生活现象。过去读了一些照片式小说,其中不乏名家之作,把生活中日复一日的大小场景简单取舍后记录在作品里,对我形成了严重误导。

  每个作者都生活在类似而区别明显的环境中,类似的是社会生活环境,区别的是身边人群。因交往方式、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多数人生都缺乏传奇色彩,过的均是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甚至总围着几张熟面孔转圈,生活资源枯竭给人日甚一日的创作紧迫感,成了不出好作品的普遍托词。邓老师聊到的“生活感悟”,实在是治疗此种情绪的对症良药。没有思考的感悟和没有感悟的思考,逐渐将自己变成了生活的旁观者,自然就会缺乏写作素材。总抱怨生活简单,没有创作需要的鲜活原型,这是思考深度不够的短视症患者。在善于思考者面前,简单其实是另外一种复杂,能表现简单环境中的复杂,才是一个作家创作能力的最好体现。

  邓老师是辽宁人,与陕西地隔山川,天隔云海,可与陕西结缘不浅。7月18日,“渭南小说界”在例行文学研讨活动中,推荐研讨了邓老师2001年发表的小说《桑拿》,并形成了数篇心得。聊天中,邓老师特别提到了“渭南小说界”的研讨活动,并与负责研讨活动的关中牛老师互致问候。邓老师肯定研讨活动很有必要,可以给圈子里的人提神打气,交流方法、分享经验、增长见识、相互鼓励,最终通过下苦功写出优秀作品。

  “渭南小说界”对邓老师的推崇令他很受感动,得知我也是渭南人时,就让我代为传达他的感激之情。聊天期间,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什么性格的人适合创作?”我们都没有答案,邓老师的认识是,这个问题虽然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作家都有一定幽默感,幽默感就是文学细胞的组成部分。我认为有道理的原因是,有人说幽默是语言竞赛,也有人说文学就是语言学,从这个角度讲,幽默的确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一个人是否幽默,在于能否用智慧方式表达交流的内容,讲出的话要对环境事态、人物状态有不循常规的巧妙表达,从而收到幽默效果。产生幽默的思考方式与小说构思或许存在异曲同工之处。因此,邓老师说幽默是创作者的性格特点,是十分有见地的。“渭南文学界”的朋友们,可以用这条测一测自己或身边的人,看看是否具备了这样的性格特点。

  9月10日清早,邓老师离开西安一路东去。雨绵绵,思绪绵绵,站在窗前,我还在思考他说过的没能理解透彻的创作实践经验,书房清静,这里原是我认为适合创作的空间,现在才认识到创作空间决定于思考的广度与深度,与房子是否清静没有关系。融入日子静心思考生活,即是淅沥秋雨,丝丝也有魂魄。

  感谢邓老师教诲。

  2019年9月14日于东书房

  作者简介:林喜乐,男,文学作品见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大家》《滇池》《草原》《华文月刊》《蓝色高原》《小说月刊》《延河》《陕西文学》《散文》等杂志。出版有散文集《品读昨天》,短篇小说集《顺阳故事》,长篇小说《解冻》《客居长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