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图上,一条河,自北而来,曲曲折折,一路向西南,奔向珠江。河旁的几条街,“勾肩搭背”,情意幽长,似有故事,正在流传。街口的两座庙,东西相和,矫矫不群,一座,与神有关,一座,与人有关。间以书室飘香,祠堂肃穆,满纸烟霞,竟是一块富贵祥和之地。
以前只知道深圳很“新”,有大剧院,有音乐厅,有莲花山,有红树林,却不知深圳其实很古老,很沧桑,在宝安,文物保护单位多达二十七处,很多区级、市级,甚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掩藏在市井村巷,默立于寻常路边。仅西乡老街,就有至今保存完整的明、清古迹五处。
在历史的云烟深处,西乡,那里曾是谁的故乡?西乡河边,那些赶庙会的女子,蛾儿雪柳,笑语盈盈,繁华喧嚣中蓦然回首,她们是否会躲在灯火阑珊处,双手合十,请求北帝赐以一段美好的姻缘?
踏着春日的阳光,我满怀虔诚,有些迫不急待,打车前往,四十分钟后抵达村口。
一
欲访其村,先问其庙。
我心怀敬畏,来到位于真理街24号的北帝古庙门前。在两棵高大的凤凰木守护下,一座低调精巧的庙宇,飞檐翘角,挤身于三面村楼之间,香烟缭绕中,透出一股强大的磁场。门牌上,“北帝古庙”四字厚重而古雅,门前几面彩旗尽忠职守,分列两边,上书“生意兴隆”“福寿延年”等字样,自在而安详。古庙左前方,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文化广场,印有“北帝庙”字样的铁椅在观众席上排成排,虚位以待,等有心人前来,继承中华民俗传统。我目测了一下,场内大概能坐四五十人,加上场外,热闹时估计可容上千人。舞台后面立着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粤韵风华———深港澳戏曲专场”,似在提醒路人,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了一场戏曲盛宴。
舞台两边,写着一副对联: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妙,戏其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人生如戏,越演越妙,戏如人生,越戏越真。小广场,大舞台,这里竟是每年三月三庙会大戏的举办地,那時节,木偶剧和粤剧轮番上场,方圆十里的群众呼朋引伴,蜂涌而来,挤得水泄不通。多少年过去了,八仙祝寿、六国封相等神话故事从未过时,依然深受群众喜爱。
戏瘾过足了,该到庙里上香了。这里供奉着北方真天精武玄天大帝,他是佑护一方风调雨顺的水神。据道教经典介绍,真武原是净乐国的一位太子,身材高大魁梧,天资聪慧,不仅读了很多书,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可谓文武双全,深受子民的称赞和敬重,都希望他能继位成为一个好国王。但真武心系苍生,无心王权,发誓要除尽天下妖魔。于是真武到太和山上修道,在玉清圣祖紫元君的点化下得道升天,并受到玉帝派遣,作为水族之神,镇守和统管北方。他还是北极星的化身,法力无边,引船只航行顺风顺水无灾无难。西乡靠海,在这个向海而生的村子里,原住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莫不以至诚感通之心供奉北帝,请求北帝赐福,赐寿,赐平安。
我从玉虚宫,三清观,八仙殿,再到供有北帝神像的正殿,一一拜过,只见殿内灯笼高悬,绣帘高挂,诸神法相庄严。据庙内残余墙碑考证,此庙建于1537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近500年,历经康熙道光九年(1829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1936年、1993年数次重修。庙内建筑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格外古雅精巧,颇具岭南特色。上为屋顶,中为柱子,下为基座,在柱子和屋檐之间的木质拱门层层叠叠,雕镂精致,承载着屋顶重量的同时,又起着装饰作用。庙宇四周的围墙顶端,用精湛的工艺塑着几组人们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人物造型逼真,活灵活现。
下午三点多,庙内人来人往,有很多香客去购平安包,抽北帝签,拜北帝神像。在正宫内,北帝神像正襟危坐。据说在建国后神像曾遭打砸,并被扔进西乡河中。人们无不扼腕痛惜,没想到当地一位虔诚的妇女,奋不顾身跳进湍急的河流,摸索了好多天才将神像找回,在1992年古庙重建时,她才放心将神像请至庙内。她的精神引乡民赞叹,村里人都尊称她为“老嬷嬷”。从此,庙里香火更加鼎盛,可喜的是,“北帝诞”“抢花炮”“北帝出巡”“千岁大盆菜宴”等传统的仪式被保留了下来,在每年的庙会时隆重举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乡北帝古庙三月三庙会”已相继被宝安区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西乡人民而言,九天的庙会,比春节更令人期待。
庙会从农历二月二十七(大月二十八)开始,这天是喜迎北帝爷“出位”之日,先由乡里长老设礼桌祭拜,礼毕之后,由身着礼服的善男信女抬着北帝爷到各村巡游,十多面彩旗开路,两条长龙打头,两条长凤紧随其后,身着汉服的“宫女”走在巡游车前面带路。北帝所到之处,乡民莫不顶礼膜拜,场面盛大,鞭炮齐鸣,抛绣球、扭秧歌、打腰鼓,民俗麒麟队和舞狮队腾起跳跃,后面的婚嫁队伍浩浩荡荡。其中的飘色队亮点纷呈,将庙会推向高潮。只见十个由巡游车组成的小舞台,分别展示“财神莅西乡”“送子观音”“双状元”“女巡按”“穆桂英招亲”等造型,这些凌空飘动的各种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汇集了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所有期待与祝福。接下来的几天,庙内香客如云,庙外戏曲不断,一直持续到三月初六,场面精彩热闹,引人驻足,不忍离去。
以前,如此精妙与殊胜的节日我只在电视上看过,引为神奇。禁不住睁眼提神,生怕遗漏了生机和光芒。日影西斜,阳光透过香炉里徐徐升起的清烟,一直照下去,照到旧时光里,那些幸福生活的源头,初心如股股清流,一尘不染。几个孩童在八仙殿门前,一会儿趴在石狮身上嬉戏玩耍,一会儿你追我赶,呼唤左边小水池内快乐游动的小金鱼,一会对右边“百龄龟池”上数十只悠闲的乌龟歪脑瞪眼,不管她们如何呼喝挑衅,乌龟们如如不动,安守流年。
这么可爱的娃娃,天真烂漫,想必八仙与北帝皆深切爱之。我不仅哑然失笑,徘徊四顾,问来往香客,此庙灵吗?答曰,当然,西乡可是能人辈出。不信,你可往前边再探再访,前方还有“四古建”,皆是地灵人杰的象征。
二
好奇心驱动,我挥手北帝,穿过真理街,来到遍布历史古迹的另一条街———巡抚街。此街是为了纪念广东巡抚王来任而命名,人们口中的“巡抚庙”亦建于此。门口有几辆拉客的摩的在此候客。长期在此耳濡目染,他们亦能对忠臣的故事津津乐道。其中一个老板面目和善,热情介绍道,王大中丞祠始建于清代早期,在深港两地,仅存此一处。为了对这位刚直不阿的官员表示敬佩,我顺时针绕祠堂转了一周后,方停下来,细细观之,只见正墙面宽11米左右,进深32米左右。大气简朴的砖木石结构格外厚重,外围的清水砖墙,裸露于风雨中,已是黑斑点点。祠堂坐北向南,透过的门前庭院的春花绿草,向内望去,只见三开间三进布局。建筑格局与工艺,都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
走进祠堂内,仔细浏览忠臣惊心动魄的一生,从“海上风云海盗倭夷屡侵扰”“反清复明陈文豹西乡举旗”“禁海迁界沿海人民遭祸殃”“展界复乡王来任死而后已”“饮水思源西乡人知恩图报”,再看到情景剧《抚民留善政》,往昔历历在耳在目,我试图努力通过衣物、兵器等展陈文物,加上五个篇章的介绍,去还原一位忠臣的英姿,西风猎猎,壮心仍在。
临走再次向忠臣致敬,深鞠一躬。带着忠臣的志气与浩气,走出祠堂,继续沿街往西走,来到紧邻西乡小学的绮云书室,早就听说这里是宝安地区最大的私家书室建筑,俗称“界木姚祠堂”,规模仅次于蛇口赤湾天后庙,由香港爱国侨胞郑姚修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几经沧桑变迁,后由西乡街道办出资收购为国有,并于2009年重修,尽力还原当年真迹。
郑姚一生堪称传奇,母亲早逝,幼年孤苦,所幸聪明,习得一手木工好手艺。在各种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他,学会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时机成熟后,就通过做粮食和木材生意很快富甲一方。在香港沦为殖民地后,郑姚果断将资本投入地产业,成为粤港一带赫赫有名的房地产商。创业容易守业难,郑姚深知,厚德载物,家族要有更长久的发展,必须要有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此,他在紧邻郑氏宗祠的祖屋屋下村东侧,修建了绮云书室,作为家族和乡邻子弟的学习之所。
在几年前,我曾探访过福田区下梅林,村里的本地居民皆姓郑,得知郑氏家族是深圳地区最早的移民之一,郑氏祖先在宋朝年间就在深圳大新村北片区和下梅林定居了,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建于明代的郑氏宗祠就在不远处,郑姚作为郑氏子孙,深受郑氏家风影响,早立下光宗耀祖之志,那古色古香、古韵犹存的宗祠在无形之中,激发了他生命的活力与潜力。
郑姚何曾料到,他的书院里孕育出了一颗传奇的种子。他的孙女郑毓秀,将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中华女杰。郑毓秀从小在“绮云书室”接受了早期启蒙教育,14岁东渡扶桑求学,15岁加入同盟会,后远赴巴黎求学,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女律师,国民政府时期第一位省级女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第一位非官方奉派法国的女性外交特使……。郑毓秀一生从事妇女解放运动,提倡妇女婚姻自主,抗战时在丈夫魏道明任驻美大使期间,奉献自己的才智,为抗战做了大量的工作。
原来北帝不仅赐予了此地女子美好的姻缘,更将数百年的宏愿与智慧,赐予了一位秉受天地精华的女子。
带着这些激荡人心的传奇人物故事,走进绮云书室,真正感受到了这个建筑群,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原建筑由前中后三堂、东书楼、西船厅、明楼、厨房、水井等组成,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现存建筑为三开间三进布局,由前中后三堂及两廊庑组成。由砖木结构建成,大门两侧有塾台,门额木匾刻“绮云书室”。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木雕梁首、柁墩、雀替。硬山顶,灰塑博古脊,红瓦面,蓝琉璃瓦当……整个建筑用料考究,建筑技艺高超,木雕、石雕工艺精湛,图案之精美,是像我这样一个不懂建筑为何物的女子无法消化和理解的,光是这些形容建筑风格的名词,就够好好咀嚼半天。
眼望郑毓秀的塑像,才女儒雅智慧,环顾绮云书室,如今名咖聚集。室内书香脉脉,国学意蕴浓厚,成了政府与民间传统文化研习的一块重地,与近旁的锦庭书室,西乡小学,相得益彰,泽被一方子民。
走出书室,身上仿佛沾满了旧时光,发梢都落满了惊叹和景仰。携着一身浩然古韵,再来到位于位于西乡小学东门右侧的锦庭书室,与同样古雅的一块书香净地,若不倾心对谈一番,难遣胸中一腔情愫。锦庭书室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香港爱国人士林钰斌的祖上所建,原为林家私塾。改革开放后,政府投入350万元收购,于是,私塾被改为“西乡小学”,成为西乡教育的策源地,丰富着教与育,文与德的内涵。
我像是一个寻宝之人,一路跋涉,最终满载而归。从北帝古庙到郑氏宗祠,五个古建筑,五百余年的穿越,从民俗文化到人文情怀,无一不是宝,无一不可贵。在这块民风纯朴的土地上,不管高楼大厦如何齐天,亦难掩此优雅而绵长的古韵。
三
只是,我需要到市井中透透气,感受一下人间的烟火。我相信,一座城池,只要有了古风雅韵,所有的繁华就都有了依靠。
来到步行街,此时,日已西斜,阳光从西边一路斜斜地射过来,霞光万道,刺人眼目,倾洒在街旁正在茁壮成长的香樟树上。好一座干净整洁的街道,除了大人推的婴儿车,偶尔一辆摩托车经过,没有了机动车辆来往的喧嚣,这条街就有了些慵懒的味道。清一色红木设置的花坛景观,均匀地分布在马路中间,几盆同样的菊花围在上面围成一个圆圈,呈怒放之态,而垃圾箱巧妙地镶嵌在侧面,看上去颇为雅致。路上行人不多,三三两两,不像是购物,倒像是闲庭信步。街上店面多以服装为主,只是无论店员怎么吆喝打折信息,皆门可罗雀,生意冷清。整条街上,除了两个卖冰糖葫芦的老大爷,没有随地摆卖的摊贩。此时人们要么正在室内享受宁静的周末,要么在网上享受购物的乐趣。
我一路朝前走,一个环卫工人的影子在我眼前晃了一下,我心中一动,或许她们才是这条街繁华起落的见证者。我赶紧过去和她攀谈起来。来自重庆的李阿姨说,我在这里十几年了,以前这条街上,素有“小东门”之称,是西乡最热闹的一条街,也是深圳西部主要的商业街区。走在街上,只见商铺林立,行人如织。尤其是夜幕降临,各种小吃小商品琳琅满目,沿地上一溜儿摆开。整条街灯光闪烁,人头攒动,跟赶集似的。摊主多是潮汕人和客家人,各式各样的攤位,让人眼花缭乱,有买凉粉和豆腐花的老伯,有卖玩具的小伙,有卖服装的和卖耳环的小妹,有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还有让人眼前一亮、打扮奇异的手工艺人等。摊面火了,却苦了商铺。这些地摊都是无照经营,售卖的东西层次低、价格便宜,抢走了商铺好多生意。几年前,为了改变步行街乱象,不定时会有城管巡查,地摊少了,购物的人也减少了许多,只有邻近夜晚摆摊的人出来了,街道才变得热闹起来。那时候啊,这一条街上,好多很大的树,我们每天扫不完的落叶和垃圾,工作量比现在大多啦,后来台风把树吹歪吹倒了,这些香樟树是近两年才种的。
李阿姨眉眼舒展着,似是怀念,又似如释重负,继续往下说着。
你若去问好多在西乡长大的孩子,他们都会告诉你,他们格外怀念这条街曾经的热闹和繁华,有些美食的味道,至今还留在唇齿之间,以铭心刻骨的记忆提醒你,勿忘当年:鸡翅尖、薯片,炸串串,麻辣烫,糖水,云吞……最惬意的就是晚上出去宵夜,叫上三五个朋友,去店门口一坐,来几盘炸串串,要么刷上蜜糖,要么刷上麻辣酱,就着玻璃瓶装的维他奶,大块朵颐,好安逸呀。而今,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实体店的衰落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李阿姨的叙述把我带回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里。人们对这条步行街的感叹,就是对当下这个时代的感叹,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进步势不可挡。在一条承载着乡愁和记忆的街消失之前,不妨再多看几眼吧。然后,再整装出发,迎接新的时代,新的挑战。
四
走出步行街,感觉有些累了,来到西乡河边,绿绿的河水,有宝石的质地,缠绕着村子,一路逶迤,向南而去,让原本古韵飘荡的天空,顿时灵动起来。我精神为之一振,笑问街边小卖铺里的老板,这条河里有鱼吗?“几年前这河水极臭,鱼都毒死了。”西乡河是西乡人的“母亲河”,作为宝安区最主要河流之一,自铁岗水库而来,且肩负水库排洪和城区防洪排涝的主要任务,带着使命在近18公里的河道上日夜流淌,穿越广深高速公路、前进路、107国道、宝安大道,最后进入珠江口,归依大海。
河水治理,是民生大计。我很诧异,曾经的“臭水河”,是如何在数年间,以“塞娜河”为目标走上蝶变之路的?
站在西乡公园和古庙入口处那个桥头,向北望去,河面上水波微兴,涟漪荡漾,浮于河水两侧的绿化带像两条绿色的丝绸,随意搭在河沿,有些羞涩,却平添妩媚。水中倒映的蓝天楼宇,随风起意,动静得体,安稳得如同现世里的一段时光。像我所停驻的小桥,据说西乡河上大大小小有20多座。每一天,孩子们过桥上学放学、大人们揣着生计奔走。行人在桥上往来,日头在水中起落。
西风微凉,黄昏将至,我看到几个老人在河边漫步,便迎了上去,和一个姓黄的老人聊起天来。
黄老说,他退休前是宝安某医院的医生,80年就来到了深圳。这里是西乡河的中游,80年代的时候,这里的河水很干净,可以游泳,可以洗衣,可以捕鱼,河水主要用于灌溉两旁的农田。特区成立后,农民洗脚上田,各种各样的工厂林立于两岸,生活排水和工厂废水,全部流到了河里,河水日日臭气熏天,生活在这里的人苦不堪言,成了更老一点的西乡人难以摆脱的一个噩梦。在5、60年代,河水很深,流量很大,清澈无比,很多乡民在其中苦练泳技,希望可以成功偷渡到香港,追求幸福生活。而到了90年代,工厂和生活区越建越多,河水水质每况愈下,臭得不行,直到前些年,还是一条黑油油的臭水河!这几年政府开始对河道进行清理和管制,现在越来越好了。河两边的风景也越来越好,就是这座小桥,很多西乡人小时候都曾在桥上拍过照做纪念呢。
不过,西乡河让人怀念的,还有美丽的传说。
传说在每年七月初七这天,从西乡河打一盆清水放在家门口,拿着镜子往水里照,可以看到七仙女在舞蹈,笑脸如花,眉目含情,凡看到此景的人,那一年定能遇上好姻缘。还有另外一个传说———说的是在西乡河岸上,住着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田仔,以捕鱼捉蟹为生。一天,他到河里打鱼。透过清澈的河水,他看到两米多深的河底有一只大龟,被蛇咬伤了,身上冒着红色的血水,河水都染红了。田仔顾不得脱衣服,潜入水底,把受伤的乌龟捧回家,用祖传的中药为龟疗伤。几日后,是端午节,乌龟的伤口痊愈。田仔捧着乌龟,游到河中心,趁着无人注意,把龟放生。他对乌龟说:“今天是个好日子,你的伤好了,放你回家了。”奇怪的是,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这只龟都定时爬上岸,来到田仔的家里,将头高高竖起,用明亮的眼睛望着田仔,无声地向田仔道谢。
说到那只感恩的乌龟,黄老的眼睛也明亮亮的,如孩童般,充满了善意。这时,走过一位中年男子,像是一位政府的工作人员。他说,从2005年开始,政府斥资2.5亿对西乡河全面展开治理,至今已有十几年时间。一系列“拆迁商户、清理河道垃圾废品、生态补水改善水质”等整治工作颇见成效,在上游有“流动的诗意”,中游有“老城的意蕴”,下游有“生活的格调”,“一河两岸”双景观。现在西乡河两岸,可喜的變化颇多。中游建起了亲水公园,两边有精致的护栏,地上也铺上石砖,成了市民们饭后散步的首选。政府打算以西乡河为纽带,以北帝庙为轴心,带动周边环境,形成一种休闲、饮食、文化商业新业态,串起“一河一园三街四巷五古建”,重塑西乡历史文脉,传承历史文化及民俗传统。以后的西乡河不仅是母亲河,更是“黄金河”“风景线”,会是一个让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一河,一园,三街,四巷,五古建”,好个西乡!
作者简介:甘利英,四川内江人,出版散文集《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报告文学集《我爱这土地》。作品散见《中国文化报》《华夏》《南方日报》《延安文学》《深圳晚报》《知音》《资阳报》等各级报刊。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