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水彩画;中国画;融合
水彩画作为一个舶来品,在中国越来越受人欢迎和重视,其中原因或是因为水彩画独特的绘画语言与中国传统绘画有某些相似之处。也正是这些相似导致不少人将一些国画误认为是水彩画,甚至将其错误观点印书出版。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中作者将通过二者的绘画技法,思想文化,材料选择和绘画程序上分析二者异同之处并分析两个画种可否有融合之处。
水彩画在中国,常会被人与国画混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并没有搞清楚水彩画的真正意义,只知道水彩画的特点是颜色和水的互动,恰巧这一点是和中国画的水墨语言不谋而合。为区分好水彩画和国画的关系,应当先从二者的定义入手。水彩画通常在专业教材中被定义为“以水为媒介,调和透明颜料,作于纸上的绘画。”而中国的丹青绘画中,是“以水为稀释媒介,调和以墨或矿物质颜料,作于纸上的绘画。”如此一来不难发现,二者定义十分相近,确实是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这也不难怪为什么有很多人将水彩画与国画弄混了。因此,水彩画家陈孝荣在《陈孝荣水彩画艺术》一书中写道作为舶来品的水彩画的定义应做如下调整:“水彩画,特指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陆,成熟于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在承袭欧洲传统绘画理念、技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水调和胶质的水溶性透明颜料(包括以树脂调和的不透明颜料)作画与纸上。”通过对原有水彩画定义的不断完善,我们便可从根本上区分开这两种画种了。
艺术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同作这个大门类下的两个小分支,水彩画和国画在这一点上是不经相同的,二者所体现出的意识活动都是以审美活动为主,即以美学思想为主。关于这一点,水彩画与中国画的主要差异就在于中西双方对于美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传统绘画主要受希腊艺术影响,而“模仿自然”几乎成为希腊哲学家、艺术家的共同艺术理论,所以注重再现性艺术可以说是西方传统绘画的主要理论。由此演变出严谨的光影,解剖等等。另外还强调对色彩的运用,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注重描述,如杨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等。中国画所表现的艺术特征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深受儒释道的影响。中国画重在“逸气”,追求“气韵生动”,注重“天人合一”等等,从而达到自然与个人的融合。
虽然在艺术形式的追求上,“模仿自然”和“天人合一”都是崇尚自然的,但苏格拉底所提倡的是:模仿自然应该注重于对美的形象和性格的模仿。也就是说,“模仿自然”最终的思想文化是以人为本。而中国画所推崇得到“天人合一”则是早期道家思想家庄子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体系: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相互和谐。也就是说中国画的审美在于人与自然共生。
水彩画讲究水和色的晕染,突出其独特的画种语言。其绘画工具为水彩笔、水彩纸和水彩颜料,用水来调和颜料,已达成颜色的鲜亮和随机的变换。与另一种西方传统绘画油画有所不同的是,水彩画试图营造出透明的、呼吸的感觉,虽清透,但任然能展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光影感。随着对画面的质感得到提升,水彩画渐渐演变出新的画法,如:干画法、干湿画法、撒盐法等特殊画法。总得来说水彩画从未脱离西方绘画的大环境:注重画面效果的真实性和叙事性,即“模仿自然”。
中国画虽然与水彩画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但从材料的选择上来说也存在许多的不同。首先是绘画所使用的工具来说,国画所使用的主要是毛笔、国画颜料、墨汁,纸张则是熟宣、生宣、半生熟宣或绢。中国画创作时注重笔法的使用:书法用笔,以书入画。颜色多为水、墨、国画颜料的比例调和而成,绘画创作并不受物象的限制,创作者常常喜欢自由自在的通过画面来抒发情感。注重结合点、线、面,搭配不同粗细、不同长短、不同形状来实现气韵生动,借画抒情,并不过分注意写实性。
也就是说,虽然东西方的水彩画和国画,其主要绘画工具都是水性颜料和纸张,画面都以颜色的晕染为主要表现语言,但二者追求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水彩画是通过控制水分的多少,颜料的浓淡,颜色的明暗,塑造出客观物象,追求美的再现。而国画则是通过主观的思想感情,运用水分的多少和颜色的碰撞所产生的随机变化,塑造物象,追求写神、抒情和画面的表现性。
水彩画的创作过程一般是构思、构图、起稿、上色、深入这五个步骤。但由于受西方传统绘画的影响,创作者通常大部分的会选择忠实于客观物象。而国画在创作过重中,前期创作者应仔细观察客观物象,即“眼中之竹”。同时结合自身审美和感受,想象此幅作品想要表达得到意趣,然后在头脑中加工和调整,即“胸有成竹”。作画时一气呵成,即:“手中之竹”。从而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画面效果。
传统西方水彩艺术与中国画的融合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融合的时代,在自媒体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来源的途径是全方位的,信息融合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水彩画也不应脱离这个大环境。水彩画作为一个百年前便由西方传入的舶来品,这种新颖的画种和视觉方式在那时的中国使国人非常感兴趣应该是正常的。而水彩画自身的作画工具及绘画语言又与中国传统绘画大致相同,又为水彩画曾加了一层亲和力。这也使得一些中国的水彩画家自然地想到运用国画思维去创作水彩画。这种倾向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就有人在倡导,经过漫长的实践求真,在水彩画界也有不少成果。
近年来西方的艺术思维向中国传统哲学靠拢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中国的水彩作品更加注重留白的重要性。老子崇尚“无”,在《道德经》中多次通过“无”和“有”二者相互比较,得出“无”的重要性。国画中特别讲究布白,画面有了这些未画满的地方,物象才得以有“气”、有“势”。随着中国水彩艺术思维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不断融合,也开始试用起了留白来处理画面关系。使中国的水彩画与前人相比,能够传递出更加深远的意境,给予观者无限的想象。
作为一个中国的水彩画学习者应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我们应当在今后的水彩创作中,运用我们中国人的哲学和智慧,建立其属于我们的水彩画的根基,创作带有“中国风”的水彩画,中学西用,将民族文化体现在水彩画中。在借鉴和研究西方艺术的同时,更应当把眼光转向国内,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进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
作者简介:
黄莉茹(1996.01.16—),女,汉族。籍贯:江苏南通。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漓江画派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研究方向:花鸟画研究。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