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经》风雅精神总的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和关注现实的热情。它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创作和个人精神品格的形成。继承风雅精神这笔传统文化财富,需要接受于心,外化于行。也要加以创新,符合实际需求。
关键词:《诗经》;春秋;风雅精神;文化影响
《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创作奠定了中国抒情诗创作、现实主义和群众艺术的传统。其中风、雅一类的内容都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从中展现的更多是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关注现实的热情和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
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味着真诚纯稚的情感、轻松明亮的格调和健康热烈的青春。这些要素大多集中在《国风》中。人们对古代爱情的刻板印象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关雎》,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恋爱过程。
《诗经》开篇的《关雎》历来可博得爱情诗的头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男子由雎鸠的叫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联想到自己与那位淑女结伴。这是一位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之情。第三章抒发求而不得的忧思。“寤寐求之,辗转反侧”。虽然这位男子内心饱受思念的折磨,但从没有过越矩行为。如翻墙私会,暗送纸条等。后两章则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友”和“乐”两个字,写出了快活喜悦的样子,但又不轻浮淫靡。这就是古人们所批的“乐而不淫”。
农事诗《周南·芣苢》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写出了采摘过程。“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用“采采”表现出了生动活泼的气氛。“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这便是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所说的:“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一幅心旷神怡的农家生活图让人体会到了平淡却深远的生活意趣。
《礼记·礼运》 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但那肯定是不能达到的。但当现实社会离那个理想状态越偏越远时,拥有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的诗歌创作者,就会对统治者发起抨击。他们大多是朝廷官吏、公卿大夫、知识分子。他们针砭时弊,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若是政治清明、国家安定,他们就歌功頌德,记录统治者的功绩。若是朝政昏庸,他们便笔墨露锋芒,尽讽刺劝谏之能。大小雅中的篇目便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雅·北山》讨论的政治问题是“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也就是劳役不均。上层的腐朽,将所有的事务都压在了小部分人身上。虽同为王土的王臣,我是“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而别人则是“燕燕居息,湛乐饮酒”。后三章中通过六组对比,描写了大夫和士人这两个对立的形象。大夫成天在家里饮酒享乐睡大觉,什么事都不闻不问,还要对做事的人指手画脚。士人呢,则是像孺子牛一般任人驱使,什么事都得去干。还要怕出了问题,被上司怪罪。这两个相反的形象用比较的方式使好坏、善恶、美丑得到了展现,从而暴露不合理的阶级社会的不平等事实,起到让统治阶级反思的效果。
人民群众是生活的创造者,如果没有他们的生产活动,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从《诗经》中的某些篇目中,能看出创作者关注底层人民生活的热情。那些诗歌带着巨大的现实性和深切的关怀。体现了劳动人民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绵》写了“百堵皆作”的劳动场面,十分的紧张热闹。“陾陾”“薨薨”“登登”“冯冯”四组拟声词烘托了热烈的劳动场面。洪大的鼓声被淹没在填土、打夯、铲土和笑语声中。“百堵皆兴”,既写了劳动规模的大,也暗示了劳动人民的蓬勃生命力。那盛土、捣土、削土的声音,把鼓励劳动情绪的巨大鼓声都压下去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巨大热情。
《魏风·硕鼠》通过“比”的手法将奴隶主贵族们比作硕鼠,开头便发出警告,“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后面控诉的语气和内容也更为辛辣和大胆,甚至直抒胸臆,告诉统治者们“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一个“逝”字表现了奴隶们坚决的态度和决心。虽然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不受剥削、能让他们安居乐业的乐土是并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压迫中所产生的理想。对“硕鼠”的呵斥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从默默忍受到强烈控诉。
风雅精神支撑着历代文人关注现实,关注政治,发出慷慨激昂的正义之声。而不是一味地关注自我,沉溺在虚无缥缈的享乐里。这样的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和关注现实的热情。
积极的情感能够使人萌发美好的心志,进而使人变得健康、乐观。在面对世间种种不平和险境时,愤怒和沮丧是人的惯常心理反应,但从诗经看来,以积极心态来面对,方为真勇者和大丈夫。在当今的社会里,“丧”文化特别流行。很多人都觉得生活无望,自己找不到存在感。但那样的生活态度是不对的。人们应从诗经中汲取力量,学习古人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古人通过文字为自己创造一个梦想乡,从此不问时事。而今人逃进网络世界,打造属于自己的虚拟王国。幻想虽好,但总要落到现实里来。《诗经》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产生了许多名篇,如《硕鼠》、《伐檀》……从这些作品里,能清楚地看到劳动人民他们虽然生活有些悲惨,但身上仍有着美好的品质,勤劳、能干、乐观。反观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宴饮享乐,犹如华丽的泡沫,并没有实质的东西存在。所以当今的人们,要立足现实好好地生活。通过劳动为自己的生活创造实质的美好,而不是耽于玩乐。
风雅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还是一种精神气质。如今,大家或许写不出像骚客文人所写的锦绣文章,但也要从作品中汲取力量。把风雅精神内化于举手投足之间,将诗意引入日常,方使得生活平凡却不平淡。把风雅精神加以利用,使它符合社会和自己的需要,雅化日常生活,塑造风雅气度。
参考文献:
[1]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程俊英,诗经注析[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3]李伯敬,朱洪敏.汉乐府民歌的戏剧审美创造[J]. 江苏社会科学,1993(3):第111页
[4]吴大顺, 论汉乐府的劝世精神[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4):102页—105页
[5]赖彦刚,《诗经·芣苢》解读[J]. 文学教育(上半月) , 2008(5): 142页—143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