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视听意蕴解读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21190
摘要: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作为国庆献礼片,依托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所发生触目惊心的故事为背景,从真实事件改编、故事情节的再创作等角度,通过七个故事单元,向观众展示了祖国七十年来的点点滴滴,本文拟从视听角度入手,解读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视听意蕴。

  关键词:《我和我的祖国》;叙事;情节设计

  一、叙事:抒写时代的历史厚重感

  拉费曾说:“世界无始无终,相反,叙事是按照严密的决定论安排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根据严密的时间叙事轴线,将一个“曾经的存在”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存在”。电影以毛笔、钢笔、铅笔在纸张上的书写作为过渡,用镜头的方式书写祖国七十年的心路。在《前夜》开始之前,毛笔书写的特写镜头与纸张的叠化将观众带入到《前夜》的故使画面中,此部分的叙事视角以小人物试点出发,展现开国大典前夕人们紧张准备的故事。紧张的倒计时与一次次的尝试作为单元的显性时间线,《前夜》单元独特的叙事轴线,将开国大典前夕的倒计时准备、测试交叉进行,其间林智远与同事的矛盾,成为影片紧密叙事之余的轻松、愉悦,但这种轻松、愉悦的深层意义,即植根于大家心中“一个目标”的信念,保证国旗顺利升起。导演的一步步设计,达到了事件改编的主体交流透明化,主体交流的透明化不仅仅是高度的还原,还应具有情愫、内涵的深刻表达,真正使观众置身于其中,使观众形成更深的可信度,从而使创作主体和观看主体之间的交流形成了几乎无阻碍的通读,满足创作主体与内容主题的传达。

  二、情节设计:彰显七十年的点滴细节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概念界定,只是对于这一类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焦点性事件改编而来的影片统称。[1]“真实事件改编”往往应注意“事件”的美学价值、改编的意义、事件与影片故事的距离。《前夜》单元,导演在最后强调了此故事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管虎导演选择电动升旗设计师作为宏大叙事开国大典仪式的前奏,从侧面烘托出仪式的庄严,更多的是从平民化的视角展现祖国的成立、祖国的独立意味着中华儿女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其美学意义不仅从审美体验上,让观众重温开国大典的盛况,更在于其珍贵的史料价值,透过故事,让观众熟记这位伟大的、默默奉献的设计师——林智远。

  儿童视点下的元素意蕴。在《夺冠》单元中,徐峥导演以小男孩冬冬的故事作為影片叙事的视点,以儿童化的视点回溯女排夺冠时刻的精彩瞬间,期间在小男孩加固天线的情节中,导演加入“腊肉”与“小狗”的元素,将原本戏剧化的情节再一次的进行升华,小狗叼下固定天线的“腊肉”,电视失去信号,邻居的焦急再一次戏剧化的上演。儿童的天真烂漫,急切的内心在导演的镜头下表现的惟妙惟肖。

  三、银幕:历史影像与历史再现的比较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出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彩色修复的开国大典画面、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画面、女排夺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朱日和阅兵仪式等珍贵的影像资料均在电影中出现。电影是艺术情感表达的文本,它涵盖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色,是一定时期政治思潮、时代哲思的表现。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厚重感,教化人们牢记历史,而且向人们展示了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介于史实与空白间的缝隙,创作者通过合理的想象与理解并与事实结合,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动人的故事,通过恰当的理解与表达,让人们理解与感悟历史带来的使命与哲思。《前夜》单元,尾声部分的开国大典画面,导演运用先进的拍摄技术与手段,将黄渤饰演的林智远形象与当时的场景相交融,穿插剪辑开国大典珍贵的影像资料,是历史与再现历史部分完美交融。女排夺冠、香港回归、奥运开幕、神州着陆、阅兵仪式等珍贵的影像资料出现在《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的片段中,结合情节设计穿插剪辑,是故事表达完整、流畅,增添了故事的使命感与自豪感,增添了故事情节的真实性与哲理性。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尊重历史,结合相关史实资料,在创作过程中融入其中,体会到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与不易,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使观众观看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对历史史实的讲述与把握,有利于观众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家国情怀的观照也推动了每个人对于生命与信仰的积极探索,对国家、民族、文化产生新的思考与认识。

  四、结语

  Andrew Sarris在1973年曾说:“在所有欣赏的开始和结尾,都是眼睛的非概念化。”作为艺术的电影来所,视听风格的突出表现应居于中心位置。视听风格的表达可以彰显电影本体与创作者的所思所想。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单元式叙事改变了主旋律电影的表现风格,电影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出发,均通过小人物的视点,以短篇集的叙事形式,讲述着祖国七十年来历经的风雨沧桑。这七个单元从科技、体育、外交、军事等不同领域展现新中国七十年来的过往,将主旋律的故事题材以新的表达风格呈现在观众面前,唤起了人们在时代感召下的家国情怀。电影设计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关联,以“小家”串联“大家”,“人人都是新中国建设者”的故事内核展现出来,向观众讲述宏大的民族情和家国情。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运用青春化的叙事风格,将主旋律电影展现得栩栩如生,让观众感受到浓浓的家国情。影片中的情节设计、影像资料的交叉剪辑、音乐的组合使用,丰富了电影的情感表达,影片滚动字幕部分出现的各地快闪活动与抖音推出的“我和我的祖国”特效活动的展现,更加体现出中华儿女对于祖国70周年华诞的美好祝愿与情感表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不仅有温度,更具有深度。

  参考文献:

  [1]汪萌.“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研究[J].电影文学,2016(19):44-46.

  作者简介:

  霍冉,男,山西大同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民族影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与批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