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舞蹈;身体;审美极致;永恒
一、认识身体
手,身体最常用的部位,且常常出现在眼前。但是我们很少去关注它。只有关注才会有创造。比如杨丽萍在手上的灵活动作中,让你仿佛真的看到了孔雀的羽毛在抖动。这就出现了作品《雀之灵》。另外一个作品,我们还可以发现,手其实可以做很多事,帮助很多人。那么很多很多双手,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从这个轨迹上发展的思考,有了后来的意象为观音的作品。
脚,唯重心而已。就连人的年龄也随着重心的不同,反应出年龄的不同。从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一开始重心在膝盖和两手,只会爬行。到后来青年时的健硕,重心只在两只脚下。最后到晚年时的步履瞒珊,两脚之外多了一个拐棍,重心在最牢固的三角之间。重心的不同就能区别出不同的舞种。重心在哪就有哪种风情。芭蕾的重心在足尖,重心是一种轮回,当重心微妙转换的时候,舞蹈就出现了。重心和重心之间的连接,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舞蹈动作。
躯干,除去四肢以外的身体部位。它像盒子一样,可以向前或是向后不断地打开不断地合上。呼吸是这个盒子的钥匙,不同的呼吸造就了不同的打开方式。舞蹈的呼吸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以胸部运动为主的胸式呼吸;以及另一个以横膈膜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他们始发肌肉群不同,因此肌肉联动的顺序也不同,从而使躯干展现出不同的动作形态。而呼吸的形式也有长气,短气,吐气,吸气,顿气,憋气等多种不同,不同的呼吸会以不同的形式牵动舞者的躯干肌肉,展现出不同的固造型,或者不一样的动作延伸。在现代舞里比较常见,就是利用呼吸的顿气,来完成一个瞬间停滞的动作,从给人一种脆的感觉,它可能是一个舞蹈句子的转换连接关键处,也可能是一个故事情节的关键转折处。躯干的呼吸能为舞蹈创作提供很美丽的色彩。
二、审美极致
西方审美:芭蕾,三长一短。西方芭蕾产生于欧洲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的统治下,芭蕾舞是西方高度的理性主义和对人体强烈的控制欲望的深刻反映,是一种反自然“超越人性”的美学追求。西方基督教崇敬上帝,渴望对上帝的无限接近,创造了芭蕾“足尖鞋”这一产物,芭蕾更为注重形式主义,多种造型舞姿多是向横向或纵向的直线延伸都体现出基督教中的“十字架”形态,例如芭蕾舞中七个基本手位,以及芭蕾舞中的另一个典型造型 Arabesque,都可以看出基督教“十字架”的原型,足以见得基督教对芭蕾舞的影响深入灵魂、不可磨灭[1]。西方的价值观使得芭蕾艺术从身体的要求,到践行的足尖鞋,最后到芭蕾舞都将极致这一次发挥的淋漓尽致。因为这样的舞蹈理念。芭蕾成了一門和天生条件有极大关系的艺术,后人常说不是你选择了芭蕾而是芭蕾选择你。芭蕾不是一个接近生活反应人类情感的艺术创作。但是正应为它对上帝的极致追求,才使它得以被创造出来。
中国审美:中国古典舞,圆周流转,内省气韵。中国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其“中庸”、“仁礼”等精神核心都追求“和谐”,达到“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就是天道与人道的圆融归一。而舞蹈形态中体现出的“圆”也是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体现。例如古典舞手位的名称,例如:“山膀”、“云手”等,都是根据自然的事物加以命名的,中国人们对待自然的初衷就是自然与人是和谐相处的态度[2]。这是我们价值观最极致的体现。从美学的角度,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其圆的体现。武术,京剧,古典舞都是以腰为轴,以圆为美为所有动作出发点来创作的。
三、美的稍纵即逝
希腊信仰“酷拉斯”18-21岁年轻人的石雕。永不消逝,一直青春。舞蹈的三种美德同时也是好舞蹈的三个条件:
首先是悲伤。悲伤是一种好的舞蹈创作动机,舞蹈语汇动机,舞蹈表演动机。可以从结构上来创作一个悲伤的故事,所有的情节由此出发。也可以从舞蹈动作上来表现,一个悲伤的动作,它可以是节奏缓慢的,可以是重心拖沓,四肢颓废的,它能让观众从动作里感受到悲伤。
然后是敏感,敏感是一种好的身体感受力,情绪感受力。从舞蹈创作方面来说,敏感的感官能力也是非常有助于舞蹈创作的。每个人的感受力不同,敏感的 人更容易捕捉大部分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从而进行创作,进而出现新的舞蹈作品。所以说敏感是一个好舞者应该具备的舞蹈美德。
最后是性感。这里的性感指的是健康的,有活力的,充满生机的身体。生机勃勃本来就是一种诱人的存在,因为人们都恐怕美好的一切稍纵即逝。所以创编作品的时候,更注重创造让舞者能展现出来充盈健康,生机勃勃的肢体和肌肉的动作,这是好的舞蹈作品的必要条件。
四、美的永恒
首先舞蹈是可以留下影像资料的,这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其次,舞蹈和人是共同存在的。只要舞蹈存在,人便存在。没有其他条件。只要你活着,有生命,你就可以舞蹈。在生命中,哪怕语言和文字失去生命力,舞蹈依然可以替代他们维持人类的交流和传递任务。
最后,舞蹈之美是永恒,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舞蹈,二十岁有二十岁的舞蹈,六十岁有六十岁的舞蹈,年龄和时间没有限制,就像人六十岁的时候做不了二十岁能做的事,那便做六十岁该做的事便好。不同时期是舞蹈创作,一定连接的是不同时期的灵魂,使用着不同时期的身体载体,所以它虽然会不一样,但是却随着人类一直可以存在。只要你感受你的身体与灵魂的连接,通过自身的载体,就能展现不同的舞蹈。
参考文献:
[1]张海龙,张泉君.中外舞蹈史教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刘博娟(1993—),女(汉族),湖南省株洲市人,湖南工业大学舞蹈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