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文先探讨何为现实主义,总结出其四大特点:现实主义精神、真实性、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典型塑造。然后结合鲁迅的作品,具体论述鲁迅小说中的现实主义。
关键词:鲁迅小说;现实主义
“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家就其哲学观来说,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但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面向生活、注视生活。”[1]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首要特征。任何文学都要选择一定的角度来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表现出一定的文学精神来。现实主义不同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超越现实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变形现实,它直面现实、关注现实、正视现实、忠于现实。
具体结合到鲁迅的创作,前期作品(1918.4—1922.10),收集于《呐喊》,集中体现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探讨和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农民问题成为了鲁迅注意的中心,关于农民问题的作品在鲁迅的小时中占据特殊显著的地位。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鲁迅对于农民问题所给予的特殊的注意和这个问题在近代中国所占的特殊重要的位置是正相适应的。所以有人誉称“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深刻地提出农民和其他被压迫群众的状况和他们的出路的问题的作家。”[2]
“五四”风潮过后,知识分子由狂热走向了彷徨,鲁迅的另一部小说集《彷徨》正是对“五四”后各色知识分子命运的探讨,《肥皂》中的四铭是在“五四”风潮中,有过觉醒,对当时社会状况有清醒认识和不满的迂夫子,而“五四”后失去了行动的勇气,离开了战场;吕纬甫彷徨而百无聊奈;清高而终走入胡适式的改良主义的方玄绰;孤独而以身复仇的魏连殳;还有失去自由爱情而继续前进的涓生……《呐喊》和《彷徨》所反映的正是辛亥革命前后到1925—1927年之前的中国社会。鲁迅杂文不用说,更是“直面惨淡的人生”。
描写生活本来面目,富于真实感、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又一特征。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主张文学真实反映生活本来面目,文学“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3]童庆炳先生在概括现实型文学的特征时就归纳为客观性和逼真性。
鲁迅谥称“民族魂”,其骨头是最硬的,敢说真话。他非常重视社会生活,要求艺术创作真实地描写生活,反映生活复杂的关系。鲁迅先生赞扬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他说《儒林外史》的刻画人物,“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红楼梦》的描写生活,“叙述皆存本身,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4]并且他一再揭露“瞒和骗的文学”的虚妄和恶劣影响,指出其典型表现是中国旧文学中的“团圆迷信”。在其具体的文学创作过程中,鲁迅也是始终贯彻这一原则:他将古代的和外国的经验移植到现代创作上,向艺术家提出:“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正如唐弢先生所说:“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核心是‘写真实”。[5]
注重写实白描的艺术手法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又一特征。现实主义文学既然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描写,既然讲求真实感和真实性,这就决定了它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必然按照生活本来的逻辑来组织框架,注重细节描写和写实白描。
鲁迅虽为反对旧文艺的一员闯将,然而其文学创作依然难脱古典文学的影响,在人物创造上他非常推崇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画眼睛”的方法——“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鲁迅小说精悍短小,最短的(《一件小事》),不过八百字,最长的(《阿Q正传》)也只有一个中篇,这就决定了鲁迅小说艺术手段的经济、简洁,推崇“画眼睛”的方法,进行传神的性格描写、肖像刻画和精练、简洁的细节描写。例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形象的三次重点的白描,《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的“肖像画”的对比,最能体现此特点的应属《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由“阿Q”到“老Q”的转变。
现实主义文学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典型的塑造,包括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正如卢卡契所言:“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范畴和标志是典型,这是将人物和环境两者中间的一般和特殊加以有机结合的一种特别的综合。”[6]鲁迅正是通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征,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等方法塑造了两种典型的人物——农民和知识分子——农民,如阿Q、闰土、杨二嫂、祥林嫂、华老栓;知识分子,如涓生、孔乙己、魏连殳、方玄绰、陈士成、狂人、夏瑜、吕纬甫等。至于典型环境,很多人都搬用西方文学创作的标准,对鲁迅小说颇有微词,认为其缺乏全面展开的整体画幅,缺乏巴尔扎克《人間喜剧》那样的“细节的描写,广大的生活面,精致的花边与纹路。”但是我们是否就能断定,鲁迅小说创作就没有表现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或生活的企图吗?当然不行,其实,鲁迅小说的典型塑造,有他自己的艺术方法和独创的艺术特征。在典型环境的描写上,鲁迅继承了民族传统的表现方法——“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7]鲁迅正是把典型环境的概括,也寓于精练和简洁的创作艺术之中。就以《阿Q正传》为例,整篇小说中没有巴尔扎克式的单独的环境描写,一切都溶入人物性格的刻画里,使人深刻地感受到环境和性格是血肉一体的.鲁迅正是通过这种方法——“对社会内在联系的本质特征的把握和发掘,整体地交融在叙事写人和情节发展之中——显示了现实主义典型创造的独创的艺术特色。”[8]
鲁迅小说正是通过以上四个方面体现了其现实主义风格,奠基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大师的不朽地位。
参考文献:
[1]钱中文,《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P18
[2]陈涌,《鲁迅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P39
[3]转引自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P398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及二十四篇
[5]唐弢,《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鲁迅研究》第6期
[6]转引自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80
[7][8]李希凡,《〈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P28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