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慈禧的另一个世界

时间:2023/11/9 作者: 幸福·悦读 热度: 16792
李宗陶

  1644年立朝的大清帝国总共延续268年,从1861年至1908年,它的实际统治者是慈禧太后。

  47年间,慈禧发动过两次政变,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原因何在?除去她的个性、能力,梁启超在《论正统》中有分析:千百年来,历代最高统治者自诩受命于天,独掌专权,是为正统。专制制度到清代已高度成熟,皇权正统思想也深入人心--吴可读以服毒自尽为同治争嗣子,戊戌变法之后慈禧欲废光绪,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那句“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都是实证。慈禧精于弄权,但她的手段也并非高深莫测,在历次维护皇权的争斗中,助其屹立不倒的,是那面正统的旗帜。

  几位见过晚年太后的西方人将她描述为身板挺直、面目秀丽、长着一双鹰眼、有着明显的鞑靼人容貌特征的女性。

  “她的面容与其说美丽,不如说是活跃动人。她的肤色稍带橄榄色,照亮她脸膛的是掩在睫毛后面的漆黑双眸,其中含着恩宠时的笑意和暴怒时的闪电。”

  1904年8月5日,美国女画家卡尔进宫为慈禧画像。她后来记道:“太后全体各部极为相称。面貌之佳,适与其柔荑之手、苗条之身、黑漆之发,相得而益彰。盖太后广额丰颐(史书载,武则天方额广颐),明眸隆佳,眉目如画,樱口又适其鼻,下额极广阔,而并不带有一毫顽强态度。耳官平整,齿洁白如编贝。嫣然一笑,姿态横生,令人自然欣悦……如以明珰满身,珠翠盈头,其一副纤丽庄严之姿态,真有非笔墨所能形容者。”慈禧当年69岁,卡尔瞧着仿佛40出头。

  参照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慈禧大幅染色照片,在众多扮演过慈禧的现代人当中,日本女演员田中裕子在2010年的慈禧扮相似乎最为接近。

  关于慈禧的身世,有满汉两个版本,分别在正史和野史间行走,从中或可窥见书写者的心态。史学界采用满人说:父亲惠征,祖上三代都是清朝中级官员,母亲富察氏。那拉氏家谱中记载着她出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据说出生后,有男差8人、妇差8人负责她的生活起居。也有太监回忆,太后晚年常说昔日家中困难,她曾为人代做袜底,贴补家用。

  皇室满文宗谱玉牒中记载着她在咸丰朝的晋升:由进宫时的兰贵人而懿嫔,而懿妃,进而懿贵妃。21岁那年,她为咸丰诞下了第一位皇子,母凭子贵。

  这是一位“少而慧黠”“心思灵敏、突过于人”的女性。她曾对德龄说起青春往事:“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

  慈禧爱美,她曾对德龄说:“一个女人没心肠打扮自己,还活什么意思呢?寻常妇女,把装饰当成专给别人瞧的玩意儿……这真是太看轻自己了。即使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宫里,我对于装饰还是要讲究的。”正如贴身宫女何荣所见,年轻时色冠六宫的太后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底踩的,没有一处不讲究。

  她的衣服、首饰、衣料、绣花鞋分门别类登记在册,由5个太监共同管理。她最喜欢淡红和淡蓝色的衣服,其上花团锦簇,均为手绣;她的睡衣前后都有金色团龙,所用丝线极细软;大典时才穿的绣花鞋四面缀满珍珠,鞋底很高——前来觐见的外国人常对她修长的身材印象颇深。她最爱的首饰是一个翡翠戒指、头上的几朵珠花、两把张之洞进贡的檀香木扁方以及一件由珍珠串起的披肩。进宫时咸丰帝所赐的一对珍珠耳钉常年戴着从不摘下,她只需每日根据服饰另配一副--她有4个耳洞。何荣说,太后的东西,多是天下独一份的,因为没人比她更高贵。

  直到晚年,她周身的肌肤依旧柔滑细嫩,一双手尤其白腻,堪比少女,或应归功于御制的玫瑰香皂、耐冬花露、脂油,每10天一茶匙的珍珠粉,滚面用的玉棍,掺有极少量铅的米粉,由玫瑰花精炼的胭脂,以及她从年轻时就开始喝的每天大半茶碗的人乳——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宫档案中,确有长居宫中、专供太后乳汁的妇女名单。

  保养双手及长指甲是耗费功夫的事情,梳头、洗澡更是大工程。每天早、中、晚,慈禧共停留在梳妆台前两三个时辰。她要一丝不苟地出现在群臣面前,隔着一道纱屏,君临天下。

  美国传教士何德兰1888年来华,在汇文书院任职,亲历清王朝最后20多年。他的妻子是慈禧太后和其母亲,隆裕皇后的妹妹以及众多格格、福晋的家庭医生。他在回忆录里描写了晚清官员上朝的情形——

  要是你半夜里跟我一起来到前门口,你会听见大门带着凄厉的吱嘎声荡开,过一会儿就有许多马车和骡子载着官员们去上朝,隆隆声和骡蹄踩在石头地上的嘚嘚声响成一片。要是你跟我在那里待到天亮之前的一小时,你就会看到他们像悄无声息的幽灵一样盘腿坐在未装弹簧的马车后座上回家去。

  在垂帘听政的日子里,慈禧清晨5到6点起床,有时4点即强起,唯恐王公大臣说闲话。二三十岁的慈禧,想为大清朝守住江山。

  其时,清朝200年来尚无垂帘问政的先例。在慈禧手上,诞生了11条“垂帘章程”,核心是一切政务由两宫太后裁定,集大权于一身。于是,养心殿上,雍正手书的“中正仁和”匾额下,载淳坐在宽大的红木宝座上,从6岁坐到17岁;他的身后,是八扇精致的黄色纱屏,纱屏后设御案,慈安居南,慈禧居北。议政王奕?率内廷诸臣六部九卿在前殿肃立,殿外是顶戴花翎、袍褂朝珠的王公大臣们。此时年号已由慈禧眼中不祥的“祺祥”改为“同治”,所发上谕,都是以同治帝的名义。

  这12年间,在恭亲王的帮助下,慈禧一步步学习如何处理内忧外患:太平军定都南京已8年,捻军仍活跃,中亚浩罕汗国阿古柏率军入侵新疆,沙俄侵占伊犁……

  她的学识,在男人的世界里本不足道,但与同时代的宫中贵妇相比,她粗通汉文,善于学习,字写得“端腴”,也因此有过一段在咸丰帝身边“披览各省章奏,通晓大事”乃至“代笔批答奏章”的实习期。

  她能说满语,但不识满文,至于汉语程度——

  垂帘听政后,30岁时,她亲手写的罢黜奕?的上谕现存第一历史档案馆,节录如下:

  恭亲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嗣(似)此重(劣)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究属暧昧,难以悬揣。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以(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视)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暗)始(使)离间,不可细问……若不即(及)早宣示,朕归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正(政)……

  不足300字,错字及不当十余处,文句通顺但粗俗,实非内阁文官所代拟。

  40岁时,作贺母亲70岁寿辰诗一首:“世间爹妈情最深,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也算留下了一条家喻户晓的句子。

  慈禧长年请两位秀才出身的首领太监进寝宫坐更,午睡及晚间都要讲一两个时辰的史书。幔内有宫女一名,为她轻轻捶腰。宫女一摆手,讲读者遽然止声,慢慢退出。太后睡着了。

  慈禧听的多是四书、《诗经》,她敬孔子,爱读《两都赋》和李白的诗,对《易经》不感兴趣。戊戌之后二次垂帘时,她每感学问不足,便传更有学力者轮值讲读,其中有位姚宝升尤得器重。

  她生性刚毅,极自信,也执着;她重情,但更重理性,很能自控。她笼络人的本事和她的硬心肠一样出名。

  有一次,她手持绿色玉杖,口作嚦呖之声,音色极婉转,唤回了一只放出笼而不肯回来的小鸟;小鸟自高枝落在杖头,渐有昵就之意。时人称奇,乃引申四海之大,无人(物)不俯服其意。

  恭亲王和肃顺都是满人中的杰出人士,论才智皆足以独当一面,但同她较量时都败下阵来——肃顺人头落地,奕?伏地痛哭,晚年更是锐气全消。被她重用的汉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都对她怀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畏惧。

  她知人善任,也懂抑扬有时,分而制之。她曾抑奕?,扬奕譞;抑曾国藩、曾国荃、刘蓉,扬李鸿章、左宗棠;抑李鸿章、刘铭传而扬左宗棠、张万之、英翰……这些起落张弛的手法,并非她的发明,她只是在男人主宰的世界里运用那些规则的“亲爸爸”“老佛爷”。在那个世界里,她喜欢人们把她当作男人。

  她也是天生的女主人,她的应酬功夫和魅力不俗。庚子之变后,她开始接见并宴请外国公使的夫人们。她从宝座上走下来,对客人说:又得您瞧我来了,深感幸运。她会拉着女客们的手,问她们进宫来这一路是否劳累,点心是否合口味。她会对每位客人分别关注一小会儿,使得对她素有偏见的人也受到感染。当她听说一位夫人在太平天国之乱时受过伤,立刻泪水盈眶,握着对方的手说:这种事儿不会再有了。宴席上,有夫人颇为失礼地向太后索要她用膳时与众不同的碗,她稍稍犹豫一下,转头吩咐太监:去,给她备两个(成双)。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