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偶像崇拜现象作为符合时代特征的一大文化现象,折射出由学生本身、家庭、校园、社会四大维度共同迭代作用的本质特征。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在偶像崇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正确的偶像崇拜策略,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偶像崇拜;思想引导
在日益更新的时代里,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代表的一批人群对于偶像崇拜这一现象发生了新的改变,从思想层次上讲,偶像崇拜既展现出当代大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操,多元化、多维度价值取向以及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但是大学生在此问题中存在这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偶像认知偏差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大部分来自于大众传媒的宣传影响。所接触到的来自于社会媒体的偶像人物往往经其背后的经纪公司完美包装,其人设本身与偶像本人事实不符。由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生活阅历尚且不足,当这些特定的人物性格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会让其陷入到美妙的理想化、浪漫化场景之中。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容易将荧幕形象与现实形象、理想认知和实际情况叠加混淆,对偶像盲目崇拜和追逐,丧失了对偶像的客观、准确完整的理性认知。
(二)偶像崇拜认知片面浅薄
根据大学生崇拜内容层次不同,分为表层性崇拜和内化性崇拜,前者是对外貌形象、穿着等外露特征的欣慕赞美,后者则以内在性格、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当代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较浮于表层,缺乏深入到性格、价值观等真正意义能够彰显偶像个人的特征。首先,大学生容易被偶像的外在装扮、情感八卦等深刻吸引,从而转移注意力和理性判断能力,因而对于偶像本人的现实实际缺乏了解。
(三)以消费型偶像崇拜为主
我们将偶像可分为消费型偶像与生产型偶像。消费型偶像主要体现为艺能界、娱乐界、体育界等具有流行性传播的特征。生产型偶像则主要为科学界、政界、商界、英雄模范等对社会和国家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特点。我们熟知的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耿乐等便作为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生产型偶像,具有时代性特征。即便当今社会媒体主流的偶像崇拜倾向有所移动,但广大大学生的偶像选择仍更倾向于消费型偶像。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引导策略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层面
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成年初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在逐步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大学生对于偶像品质、人格魅力的欣慕,也正是大学生对自我在未来学习、工作乃至生活的期待,积极向上的偶像人设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加理性、成熟引领形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心理需要,喜欢的原因,崇拜内容各有不同。当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或群体,共同的喜好更容易拉近人际关系,产生共鸣。在一定程度上也从另一渠道丰富和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因此,大学生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全面客观的了解偶像的性格特质,优秀品质等方面,对于存在的不足更应理性对待。崇拜一个具有正能量且成功的偶像,为自己的人生前进道路上指引方向,激发出源源不斷的精神动力,奋发向上以追求更高的价值感。
(二)家庭层面
随着时代进步,文化更新日新月异,大学生的文化观念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父母应当尊重并理解子女的选择,但是对于不恰当、盲目、非理性的追星行为,父母应当把握引导的尺度,切忌与子女发生直面冲突。适时了解他们所追求的偶像,与子女分享来自于父母生活年代的偶像崇拜经历,多在该话题上创造轻松愉悦的气氛。适当纠正子女盲目追星的观念,合理满足大学生丰富自我文化世界的要求。以达到理性合理、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
(三)大学校园层面
发挥大学校园的积极引导作用,可以归纳为:一是注重大学生人文关怀,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关怀为主要目的进行适度引导,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二是注重“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切忌以偏概全,实行全面化纠正或制止等措施,以班主任为单位,对于本班学生的个人情况具体分析,进行个性化引导工作,以减少偶像崇拜极端现象的出现。三是建立科学理性、勤劳节俭的正确消费观。部分偶像光鲜衣着以及“网红脸”层出不穷,误导大学生粉丝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由于大学生尚未经济独立,财务受到家长的限制,不少大学生不考虑实际情况,挪用学费或通过进行“花呗”甚至是“校园贷”购买超出自己承受范围内的物品,同学之间攀比成风,败坏校园风气。因此,树立理性消费观对于大学生至关重要。
(四)社会层面
积极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以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与修养,对于违背社会道德的明星事件应给予及时准确的深刻的批判,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偶像崇拜环境
现今,由于大众传媒的广泛影响,部分媒体人捏造事实真相,为求谋利刻意隐瞒真实情况,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误导。无论是媒体亦或是时事传播者都应深刻认识到舆论导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进而不断进行行业内自查自改,应加强内部的监管。此外,社会媒体对于偶像人物的报道更应保持公正客观,既关注和报道尽职敬业、热心公益事业的正能量现象,对于有悖于传播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偶像行为也要及时批评,引导宣扬社会和谐的主旋律,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偶像崇拜。
三、结语
偶像崇拜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一大普遍性现象,充分暴露了大学生在满足内心成长发展、社会文化认同的需求。追求积极向上的偶像形象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本身的社交活动和良好的辩证思想,其积极影响显而易见。而凡事又无绝对,势必存在双面性的可能。家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正确引导;大学校园加强思政教育建设,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和谐氛围,加强对媒体舆论导向的监管审查力度。各部门多角度多维度共同为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其人格完整,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文冰.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教育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0.(04):37
[2]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三)——偶像崇拜的代际差异[J].青年研究.2017.(05):1
[3]田昕如、王枞.当代大学生偶像观的调研与思考[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9.(03):59
作者简介:
杨晨(1999.10—),男,汉族,河北省张家口市,山东协和学院本科学生;
指导老师:李晓晓,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