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下半月 热度: 16700
刘娜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它是古代人民生活所形成的文化沉淀,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结晶。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加强,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是显现出无可代替的优势。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作为研究对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进行简要论述。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助上一臂之力。

  关键词: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非遗保护的重要意义

  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非遗保护是指采用数字化的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开拓了新的思路,对非遗保护意义重大。一是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以往非遗数据管理过于松散和混乱,数字化技术有助于实现“非遗”数据的科学化、规模化、规范化管理。二是监测体系。数字化技术可以实时监控“非遗”数据,了解和掌握非遗项目、传承人等监测评价情况,建立起文化数据监测体系。三是利用网络系统,采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提高“非遗”数字化推广平台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实现与参观者现场互动体验,让“非遗”转化为情境化、可视化的数字文化形态,能够得到广泛的宣传和弘扬,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创造条件。

  二、非遗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应用程度低

  时至今日,我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应用水平还停留表面,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深度开发。简单来说,只是将数字化手段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未将信息技术的巨大潜能发挥出来,对于一些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进行有效保护,技术开发手段也非常落后。例如有些机构在收集信息数据时,多采用影像、照片、录制纪录片等形式,并没有将全息投影、三维扫描和立体建模等先进技术应用于非遗文化保护中。

  (二)没有建立系统化的数据库

  当前,国内并未建设出完整的非遗数据库,虽然不同区域都已经开始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非遗数据库,但是每个区域的分类标准和划分依据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导致各区域之间的数据库很难整合在一起,制约了国内非遗数据库的发展进程。

  (三)专业人才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一项对专业要求非常高的工作,对于人才的要求就更为严格,目前,我国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人员还十分稀少,学历与经验都还存在着欠缺,完全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数量非常庞大,业务培训短期内难见成效,这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阻碍。因此,解决非遗传承队伍中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刻不容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一)丰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保护手段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非遗保护机构开始着手将一些新技术应用于非遗文化保护。传统的摄影摄像技术不能还原一些已经消失的非遗文化,基于此,可以将当前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建模技术应用于非遗文化保护。例如在战乱中极端分子毁坏的巴米扬大佛,许多人只能在过往的摄影摄像资料中对其探寻一二,然而借助现代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以及三维建模技术,可以重新还原一个比例相似的“巴米扬大佛”。这样做虽然不能让“巴米扬大佛”恢复原貌,却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文化遗产保护加以融合的最佳实例。

  (二)完善非遗文化数据库

  当前,很多学者都将非遗保护数字化视作一种技术保护手段,寄希望于通过技术实现非遗文化保护。但是任何技术手段都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一些非遗文化资料匮乏,仅仅依靠技术手段只能对其进行存储,不能对其传承。文化的展现需要借助物质载体,但是文化并非物质,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只是一种手段。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非遗文化数据库,将实地考察获取到的信息纳入数据库中,让文化数据得以整合。

  (三)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标准

  如果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进程,就必须建立一套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这就要求不同区域的文化部门要保持密切沟通和交流,打破地域限制,建立一套统一的非遗产项目编码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分类。例如,在对“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的保护中,不同的区域流行着不同的版本,但是故事的整体走向是一致的,主要歌颂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在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时,可采用分层分级的形式加以区分,将其归为一个大类,在一级类别下划分二级类别。

  (四)着力培养数字化技术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除了改善硬件设施之外,还要注重对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活态的特性,当前“非遗”数字化保护应有效整合人力资源,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在数字化模式的指导下培养会熟练运用数字化技术,对设计的定义和非遗的理论要理解透彻,涉及的相关知识面广泛,能够把技术和想法相融合的专业人才。这对创建数字化模式有着积极意义,更有助于构建实力强大的数字化保护团队。使非遗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非遗数字化保护是时代发展使然,我们必须在非遗数字化保护统一标准规范下,整合全国资源,加强统筹管理,解决现存问题。既提升非遗的有效保护,加大非遗的传播和利用,又促进非遗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从而实现非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於歌,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大众文艺,2020(03).

  [2].王天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

  [3].周安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共享研究[J].山西档案,2019(0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